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吊环后转肩的动作,是体操吊环项目最重要的基本动作之一。运用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的方法,对由挺身倒悬垂开始的3种典型做法的动作进行技术分析,认为利用屈伸髋关节、直臂拉引环和压环3种力量结合来完成后转肩动作,能充分发挥肌肉力量,技术先进,动作幅度大,质量和规格高,优美轻飘,更有利于所连接的高难度动作的完成。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统计与比较法及分析归纳法,系统分析了中、外优秀男选手吊环成套加分动作结构编排的主要特征。并针对中国吊环的不足,提出了发展性建议。使用“单动作”、结合“二连接”和采用”三个以上高难动作的直接连接,分别是中、外优秀选手吊环成套加分动作结构编排的主要特征。而增加上肢、肩带、腰腹、背肌的力量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动作控制能力及成套动作完成的难度、规格和质量,是中国男子吊环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以第39届体操世锦赛比赛实况录像为依据,采用比较法、文献资料法和分析归纳法,系统分析了男子吊环成套动作编排的特征,认为以多个高难度的静止力量性动作及其连接构成"直接"加分,并形成一套以较高A分的成套动作为加分主干,继而采用稳定性较高的空翻为下法,是本届优秀选手吊环成套动作结构编排的主要特征;而选用更难的用力性动作和改变静力性动作的完成方法,将成为吊环动作技术发展的总趋向.  相似文献   

4.
通过高速摄影机、拉力传感器及遥测肌电仪三机同步的测试方法,探讨吊环悬垂后摆振浪时拉力曲线变化的规律等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在完成吊环悬垂后摆类动作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拉力曲线,即单波峰型和双波峰型;最大垂直分力值出现在铅垂线后(从时间上计算);拉力值的大小与身体所处的位置肌群用力的大小及完成动作的类型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竞技体操技术的规律,运用生物力学知识对前上分腿向后摆越成悬垂进行动力学分析,并在前上分腿向后摆越成悬垂的动作结构上,对其主要技术环节进行必要的讨论和研究,从中探讨该动作的教学方法及其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通过录像统计和文献资料法,对第38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男子吊环比赛前8名运动员的起评分、比赛成绩、成套动作难度和编排及完成情况进行了统计,系统分析了世界优秀男子吊环运动员成套动作的编排特点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水平十字”、“十字支撑”构成成套动作的主流加分动作。成套动作的连接趋于以多个连接构成成套动作的主干。吊环成套动作完成质量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7.
教材中,跑的周期阶段划分方法,脱离了跑步技术的实际应用,没有达到便于分析技术动作的目的,提出新的划分观点是基于两腿周期动作同时具有对应性、同步性和反方向性的特征,把单腿动作周期划分为折叠后摆、前摆、下压着地缓冲、后蹬四个阶段,有利于双腿动作协调配合的动力学特征分析。支撑腿着地缓冲时,髋关节不是主动弯曲,而是积极伸展;踝、膝关节的弯曲缓冲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踝、膝、髋关节主动弯曲缓冲”的技术要求是不妥当的,其结果必然导致缓冲时间的延长,而不是“缩短缓冲时间”。  相似文献   

8.
双杠自选动作类型与组合方式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世界优秀运动员双杠自选动作选择有明显的倾向性。支撑或挂臂撑前摆、支撑或挂臂撑后摆、飞行动作、悬垂前后摆动作是构成成套动作的“主要动作类型”。而“主要动作类型”中又以支撑前摆转体倒立、倒立前翻360°、悬垂前摆动作、后空翻成手倒立等子类动作使用最为广泛;同类动作组合逐渐成为运动员编排自选动作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及统计等方法,系统分析了当今世界男子吊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发现:使用由力量至静止力量或由静止力量到力量至静止力量、及由摆动到静止力量或由静止力量到摆动的过渡,已成为当今世界优秀吊环选手成套动作编排的显著特点;选择第Ⅰ组1D难度(或1C1D)、第Ⅱ组1C难度动作及第V组"D组以上"的下法,并使用第Ⅲ、第Ⅳ组各3~4个高难度动作组成三串"直接连接"(或再结合两个"单动作"),形成由10个最高难度动作所构成的一套高D分价值动作,是伦敦奥运会众多优秀吊环选手成套动作完成的主要形式;而连续使用第Ⅲ组和第IV组的3个高难动作的连接等,还将成为吊环动作编排发展的新趋向特征,未来大赛吊环动作的成套难度编排还将进一步提升,而动作完成的质量将是竞争的焦点.  相似文献   

10.
竞技体操动作繁多,为便于归类、分析,探讨其运动生物力学原理,选择科学的教学和训练方法,更快更好地掌握动作,有必要对其结构进行分析研究。一些体操教材对体操动作结构作了专门论述,但尚有不足和不安之处,笔者认为,体操动作结构就是体操动作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排列和相互关系;每个动作都应按技术特征划分成二至七个阶段;将动作的第一阶段称作“准备阶段”是不安的。  相似文献   

11.
为了使体育动作规范化 ,提高运动水平 ,运用计算机图像处理和多媒体数据库技术对体育技术动作特征进行量化 ,并建立了动作特征模型 ,同时对该动作模型的特点及其实际应用进行了分析与介绍 ,为体育教学和科学训练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动作范例。  相似文献   

12.
从釜山亚运会看世界双杠技术发展的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釜山亚运会男子体操双杠决赛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双杠整套动作D组以上难度的发展趋势,正在从支撑类向以悬垂类动作为主的方向转变,获得动作连接加分也主要以悬垂类动作为主;亚洲尤其是我国选手的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进一步提高下法的稳定性是增强竞争实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单杠运动的起源、发展及相关分类理论,提出现阶段竞技单杠动作分类设想:用转动特征和基本技术特征两个标准及难度因素将竞技单杠动作分成回环、大摆和屈伸三类。  相似文献   

14.
对 1 998年全国体操冠军赛吊环项目进行了现场的技术统计与分析 ,结果表明 :吊环项目我国尖子运动员数量不足 ,且尖子不尖 ;动作难度尤其是下法动作难度偏低 ,动作类型不全 ;起评分和最后得分不高 ,成套编排单一 ,难度连接加分少 ,完成质量不高。旨为今后我国吊环项目的训练和竞赛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摘要:竞技健美操成套动作中高难度动作的完成质量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C289作为具备高、难、险技术特征的难度动作,是运动员比赛中获得高分和竞争奖牌的重要因素,在近年的世界大赛中备受青睐,因此如何提升动作质量,避免扣分点,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训练难题。世界优秀运动员的技术模式是极具价值的模型,本研究运用QUALISYS红外光点高速运动捕捉系统,对2名男子世界冠军完成竞技健美操难度动作C289的不同技术特征进行运动学分析,深入研究其动作原理和关键技术,为难度动作的训练提供参考借鉴,有效促进难度动作的价值提升和创新发展。研究表明:1)2名运动员技术要点不同,起跳阶段麻东髋关节缓冲角度与蹬离速度均大于胡邦达,弹性势能储备更多,蹬离地面收腿,易完成转体与屈体动作,但规范性欠缺。2)胡邦达近乎垂直起跳,转体360°后屈髋的风险性更强,腾空时间较麻东少0.05s,动作清晰流畅;屈体时刻2种技术髋关节角度均小于60°,但麻东后仰幅度大,空中屈体形态位置不标准。3)麻东落地点前后与左右方向重心位移变化较大,胡邦达落地相对准确,可控性较强,其腾空上升阶段垂直方向变化较大4)先转体后屈髋技术难度较大,其动作形式特点更符合规则发展导向。  相似文献   

16.
国际体审定的1985年以来的体操规则中,出现了以中国运动员命名的有男子7人14个动作,女子3人3个动作,分布在7个项目中。这些难新动作如下: 自由体操:1.李月久侧空翻一周半同时转体90°前滚翻;2.楼云侧空翻两周同时转体270°。鞍马:1.李宁环中托马斯捷式转体180°至环上;2.李宁正交叉转体90°经单环倒立落下成骑撑;3.童非马端正撑隔两环挺身转体360°至另一端成正撑:4.王崇升托马斯经分腿倒立转体180°落下按托马斯转体90°至手倒立落下成骑撑。吊环:1.李宁经后悬垂前摆上;2.李宁支撑后翻经后悬垂前摆上。跳马:1.楼云手翻屈体前空翻转体540°;2.楼云手翻直体前空翻转体540°。双杠:1.童非前摆上后空翻成倒立;2.杨岳山向后大回环转体90°成一杠倒立;  相似文献   

17.
双杠双杠在器械体操中是一个动作数量多、变化较复杂的项目.它的主要动作有摆动、摆越、屈伸、回环、滚翻、转体和各种用力平衡.所有这些动作,都是由支撑、悬垂、支撑摆动、挂臂撑摆动来完成的.因此,在双杠教学中,必须从一开始就注意发展学生的支撑能力,掌握支撑摆  相似文献   

18.
1993年体操新规则的实施,无疑对当今体操运动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过多年对双杠项目的调查与分析,对照体操规则,发现双杠经悬垂前摆类动作的数量正逐渐减少,而支撑后摆类动作及二周空翻动作急剧增加,这种变化在优秀运动员的双杠成套动作中表现明显。  相似文献   

19.
摘要:为了发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健身锻炼功效、发挥中小学踢毽子活动的育人功能,以及科学探索不同年龄阶段健康个体在学习踢毽子动作时的典型动作特征。采用现代动作学科知识理论研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也是实施体育育人的操作手段。梳理文献资料得出U6—14阶段健康个体典型的动作发展特征,即U6—7阶段的学习运用自我、U8—9阶段的基本动作过程学习、U10—11阶段的基本运动技能的学习和应用,以及U12—14阶段的基本动作技术向专门动作技术过渡。录像观察得出踢毽子活动的动作发展序列特征,即,整体发展序列的5个阶段和4个部位发展序列的不同阶段发展特征。案例教学实验分析了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师用书中关于踢毽子课程设置的客观性,得出U6—7阶段和U10—11阶段踢毽子课程设置难度大。本文揭示了儿童、青少年踢毽子动作的学习与掌握不仅依赖于直接教学,更要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发展;体现儿童、青少年对特定运动项目的学习特征是自然发展的,而不应是学习与训练促成的。  相似文献   

20.
对两例常见的腹部肌肉锻炼动作仰卧起坐和悬垂举腿,运用运动形态学和肌肉功能解剖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指出两者在生物力学特征上的差异,形成了动用不同腹部肌肉进行收缩的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