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爱国主义传统,长期与忠君观念捆在一起,也与正统观念纠缠不清。君主与国家不能混同一体,一个政权与国家也不能等量齐观,存在本质差别。古代中国,爱国与忠君的结合,爱国与正统意识的结合,既产生过积极作用,也具有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近代史教学过程中,爱国与爱国主义是频繁出现的字眼。而爱国与忠君是何种关系?又是容易引起歧义的。试简释如次:一般来说,在封建君主制度下,爱国与忠君往往具有同质同向性。“博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玉臣”。一姓一族的王朝即是国家的代表。君主是王朝的象征,自然也成了国家的代表。而古典的爱国主义,常常又凸现在外敌入侵、国难当头之际。君不愿为亡国之君,臣不愿为亡国之臣,民不愿为亡国之民,君、臣、民在抵御外敌这点上有一致性(尽管不完全一致),爱国必忠君,忠君才算爱国,二者可以统一。屈原听到楚王被…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 ,人们很难把“君”与“国”严格区分开来 ,因此 ,古代封建社会的爱国主义者们 ,在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 ,往往把“忠君”当作“爱国” ,把“勤王”当作“救国” ,岳飞在宋金战争时期的“忠君”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爱国” ,他献身赵宋政权就是为了“救国”。岳飞“忠君”思想的形成 ,与他童年时代就打上“三纲五常”烙印和赵构对他的提拔重用密切相关 ,岳飞的“爱国”思想是对他心目中的祖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深厚的感情。而且是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始终没有改变 ;岳飞是既“忠君”又“爱国” ,并非那种只知有君、不知有国…  相似文献   

4.
忠君思想在我国古典学的爱国主义不是局限性,而是一个本质的特征。“爱国”与“忠君”思想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它们既矛盾又统一地 在于我国古典学的爱国主义中。二都占居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5.
缕述了文天祥一生的爱国事迹,并对他爱国、抗元、爱国与忠君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楚辞学史上,朱熹首次提出屈原"忠君爱国"说,屈原的爱国形象在宋代得以初步确立。一方面,《楚辞集注》主要阐发的是屈原的忠君思想,"忠君爱国"说的实质仍是"忠君"。另一方面,在异族入侵的时代背景下,"爱国"不仅与君国相连,亦与民族相连,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出了"忠君"的范畴。  相似文献   

7.
在国民性改造浪潮下,蒙学课本编写者在提倡中国优秀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基础上,积极培养爱国意识和剔除旧弊陋习。一方面,通过引入群体概念,使儿童理解国家对个人的意义。另一方面,将忠君与爱国相结合,凸显国耻国难,以培养儿童忠君爱国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诗表现出强烈的、深沉的爱国思想。在当时封建社会历史条件下,他把忠君、忧民、反对非正义战争与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杜诗爱国思想的特色,并使杜诗的爱国思想达到了时代的最高峰。  相似文献   

9.
甲午战争时期海峡两岸的爱国思潮,除广大爱国官兵在海战中表现出的爱国壮举外,还表现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爱国”与“忠君”交织在一起的社会思潮以及台湾各族人民反割台爱国运动和武装抗日斗争。台湾海峡两岸的爱国思潮,在中国近代爱国主义思想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0.
欧洲人文主义文学作为“时代的镜子”,爱国主义思想是这一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基本特征。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所表达的爱国主义独具特色,它与其他时代不同,是以民族的自醒、自觉和自尊以及其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建立为基础的。这些主要表现在当时社会的客观发展对作家创作思想的影响,他们借文学来反映自己的思想,在作品中对统一的民族国家有着热烈向往和歌颂;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表现他们的聪明才智,从而显示出巨大的人民性;反对外族入侵,保卫民族独立;主张运用各自的民族语言进行创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学;由于时代和作家思想的局限,他们的爱国思想往往与强烈的忠君思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1.
分析比较屈原、杜甫、陆游爱国诗的异同。从忠君、忧国议其同;从爱国思想表达的深度、时间长度、题材范围及创作方法论其异。  相似文献   

12.
谭嗣同的爱国思想是近代中国爱国主义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他把“救亡”与“改革”相结合。改革要师法西方,“师夷”为了“超夷”;从“忠君”到“叛君”,“爱国”是同“恤民”、“爱民”相一致的。他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果说,谭嗣同是清末社会变动中,昭示改良主义末路和开辟革命先河的重要过渡人物,那末他的真诚而炽热的爱国思想,正表现了这个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3.
以喻言志,以喻传情,是屈原《离骚》用喻的主要艺术特色。这是由于他富有浪漫主义的诗人气质决定的。一、用比喻美化君王屈原因为爱国而忠君,因为忠君而进谏、劝君。他直面楚怀王的政治迷惘、顷襄王的骄奢淫逸,把进谏、劝君看作忠君的表达,把忠君看成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一种手段和一种途径。所以,他热情地赞美君王,用比喻美化君王的  相似文献   

14.
盛世剧变下的晚唐,士人的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爱国、忠君、怜民”的晚唐诗人的杜牧,其诗歌中流露出的心态在晚唐颇具典型意义。文章选取杜牧的政治爱国诗,着重分析其诗歌中所流露的济世补天心态。并试图通过横向考察,探讨出晚唐士人群体所共有的这种心态。从而探究这种心态对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杜甫《哀王孙》是一首反映安史之乱中唐皇室悲惨遗遇的诗篇。诗中流露出很明显地“忠君”思想,导致古今论者对此诗评价悬殊。如果我们能够超越诗中“忠君”思想的表层,就会发现杜甫在此诗中流露出的思想其实仍是他一贯的爱国爱民思想的流露。本诗“指陈时事,反思致用”的特质于我们认识那个特定时代有着不可忽视的“诗史”价值。今天的我们有必要对此诗重新认识,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6.
陈独秀说,中国人把国家看作与社稷齐观,爱国与忠君同义,而人民不过是那些缔造大业、得天下者的“牺牲品”而已,并无丝毫的自由权利与幸福。欧美人看待国家与中国人不同。他们把国家看作为国人共谋安宁幸福之团体。人民之所以要建立国家,其目的在保障权利,共谋幸福,这才是立国的精神。“所谓爱国者何?爱其为保障吾人权利谋益吾人幸福之团体也。”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那么“爱之也愈殷,其愚也愈深”(陈独秀《爱国心和自觉心》),爱国就是误国。1796年9月17日,华盛顿在当了8年总统以后,在国会发表的告别演讲中说“:我怀着欢欣的期待心情,指望在我切盼实现的退休之后,能与同胞们愉快地分享自由政府治下完善法律的温暖——这是我一直衷心向往的目标,并且我相信,这也是我们相互关怀、共同努力和赴汤蹈火的理想报酬。”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 ,果戈理被视为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沙皇和专制政体的反对者 ,然事实并非如此。根据新近资料 ,结合作家作品研究 ,就会发现果戈理忠于沙皇 ,拥护集权 ,热爱祖国 ,笃信东正教 ,是一位集忠君、爱国、笃信东正教于一体的伟大作家。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文学诠释了中国古人忠君忧民、坚守文化的爱国思想内涵,极具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在价值观念日趋多元、意识形态斗争日益加剧的时代背景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融合式教学,是创新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形式的有益尝试.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爱国主义教育应遵循“知人论世”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建构文学史观,倡导主题式研讨学习,以实现升华爱国层次、生成爱国信念之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9.
尤佳 《考试周刊》2010,(14):27-28
《离骚》的内容和主旨是忠君和爱国,屈原通过大量的关于香草、美人等富有象征意义的辞藻铺陈,构建了崇高的诗人自我形象。  相似文献   

20.
在屈原的作品中,属于自叙生平、志趣、遭遇的,除了代表作《离骚》外,就是《九章》,《九章》中的九篇作品,本非一时一地之作,大体上包括了屈原青年、壮年和老年各个时期的作品。因此,为了探讨屈原爱国与忠君思想的发展变化,我们着重研究一下《九章》,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在古人的论述中,大都认为屈原思想里的爱国与忠君是相杂糅而不可分的。司马迁说他是“存君兴国”(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王逸说他是“思君念国”(见《楚辞章句·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