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文章基于个体化理论的视角考察虚拟网红Lil Miquela的传播实践,探讨在赛博空间中依靠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技术建构的虚拟网红,在与人类进行交互时的身体实践与困境;同时思考个体化浪潮下人们与虚拟网红为代表的虚拟数字人之间的情感连接。基于媒介环境的丰富和网红产业的特征转向,在万物皆媒、人机共生的互联网“下半场”中,虚拟网红作为新生的数字形象进入赛博空间。一方面,虚拟网红的数字身体在技术的加持下实现了与人类超时空的主体交互;另一方面,个体化社会给个人带来的孤独和疏离感,使得个体尝试与具备“完美品格”的虚拟数字人建立情感纽带,而“幽灵”般的互动交往以及无法规避的资本权力,影响着人们的交际和情感状态,并引发新一轮对人机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9,(4):85-92
城市生产了边缘空间并通过城市规划和空间流动不断压缩和驱逐空间中边缘群体的身体在场,传统媒体则从情感上剥离掉主体的精神依附。空间再生产阶段,边缘空间与新媒体都希望将边缘群体纳入自身活动的轨迹。二者对主体"在场"的共谋使作为边缘空间中的人形成身体的边缘在场和情感的虚拟在场,陷入"在而不属于"的悬置状态,实质上仍是一种在场的缺席,主体成为城市化过程中的"中间物","过客"心态由此产生。如何将城市边缘空间中人的身体和情感重新放回城市空间生产的现场是城市化进程中应该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智能媒体时代,网红城市打卡成为一个显著的流行文化现象.本文以"身体"为面向,研究打卡行为中身体与空间的互动关系,主要从身体的物理位移与媒介位移两个角度出发,探究媒介驱动下的个体感知如何建构人与空间、人与世界的关系,进而改写了身体的意涵.本文认为,打卡中身体的物理位移是表演而非书写的参与式城市感知具身实践、打卡中身体的媒...  相似文献   

4.
钟新  金圣钧 《编辑之友》2023,(2):62-70+79
网红城市是城市打破传统资源配置方式、见证城市创新形象传播的生动实践。随着图像生产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人们对于网红城市的认知建基于互联网空间中由大量城市影像构筑而成的网红标签,网红城市可能将陷入一场以图像化、经验化为特征的复制循环。文章聚焦网红城市图像中的视觉复制,以计算传播的技术路径对五座代表性网红城市的图像色彩进行计算视觉分析,发现三个代表性的复制逻辑。网红城市图像的复制生产主要为观者的“想象地理”所统摄,包括以都市轮廓、地方记忆性城市空间、怀旧空间等为代表的空间生产,及以风格化技术为代表的复制技术生产。虽然网红城市在图像化复制的驱动下可能形成了一种生成套路,但其也型构了一种新的文化张力,引导着人们在空间生产、意义共享和地方感重构的过程中见证新城市公共文明。  相似文献   

5.
覃若琰 《当代传播》2021,(5):97-101
移动互联时代,以媒介技术为中介的城市空间实践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个体与城市对话的重要途径.本文将抖音网红城市青年群体的打卡实践作为观察人与城市的互动方式,采用半结构式访谈与田野调查的质化研究方法,探寻网红城市不同群体的地方想象.研究发现,网红城市中的外部群体通过媒介朝觐与"偶然性相遇"实现新刻板城市意象的再生产.小众打卡成为内部群体应对家乡网红语境的空间实践方式,最终内部群体形成小众共同体,产生与外部群体的文化边界.移动媒介使用者基于地方参与式的媒介书写实践,生成兼具互文、流动与独一无二的数字地方感.这种松散的媒介实践让人们在快速移动的当下,凝视过去传统媒介语境被忽视的微观场景,引发人与城市不可预测的自发交往.  相似文献   

6.
韩玉彩 《东南传播》2022,(8):117-119
我国的户外音乐节自2000年起步发展,随后举办数量和参与人数逐年增加,形成独特的文化现象。本文将户外音乐节视作一场仪式狂欢,研究户外音乐节成为互动仪式的要素以及户外音乐节作为互动仪式产生的结果。从互动仪式视角来看,户外音乐节的参与者通过集体狂欢的仪式,在符号建构的情境中实现心理的代偿性满足,将个体的情感能量凝聚升华为集体的情感认同,并通过身体在场或是虚拟身体在场的方式参与到互动仪式中,共享情绪价值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7.
滕朋  王菲 《当代传播》2021,(5):105-108
从旅游纪念照到网络打卡照,其传播空间和场景超越个体范畴,传播特征从"身份在场"逐渐过渡到"身体在场",形塑身体成为视觉传播的关键.卢克斯三维权力观更能洞悉网络打卡照背后的微观权力作用机制.网络打卡照的传播决策不再仅取决于个体的意愿,更多受制来自于流行产业、网络平台、社交群体、互动效果所衍生的微观权力.  相似文献   

8.
牛斌花 《东南传播》2024,(2):105-107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推动老年群体逐渐触网并成为“网红”。“银发直播”成为老年群体跨越代际鸿沟的主动性表达。以互动仪式链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抖音银发直播的参与式观察发现,银发直播以短视频吸引互动参与者“到场”;以情感投入程度对局外人设定边界;以建构直播模式和“云监工”型互动实现共同关注;以老年网红的身体展演为核心搭建情感连带。长期的直播互动,完成了代际间群体团结和道德感的养成;对“神圣物”——银发网红和情感能量的建构,并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代际鸿沟。  相似文献   

9.
图书馆虚拟阅读空间从根本上改变和再造了传统的阅读方式和互动方式,互动空间也由社会实践空间转向网络化的虚拟空间。虚拟空间所呈现的流动性、再生产性以及关联性等空间社会特性成为人们互动交往的重要场域。在这个新场域中,虚拟阅读空间重塑了社交互动,主要表现为:在媒介逻辑下构建了虚拟互动的新秩序,借助符号互动形成阅读社交的共同在场,个体通过自我呈现进行个体表达,并以虚拟共同体的形式重组了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消费社会背景下,各类网络红人不断涌现,成为了大众消费的商品,其中出现了李子柒、丁真这类具有影响力的乡村网红.文章以符号消费为理论背景,以李子柒和丁真的走红为案例,分析此类乡村网红建构符号的过程,从身体消费、景观消费以及情感消费三个维度分析大众对于网红所构建出的文化符号的消费,并指出大众在这场群体狂欢中存在的非理性行为...  相似文献   

11.
商业资本后台操纵、大众媒介作为编码工具发挥信息传递与议程设置功能,制造话题聚集粉丝围观,赋权公众造星,增加粉丝资本、情感投入,合力打造偶像符号;大众媒介开拓公共话语空间,利用公众情感空虚痛点发展虚拟社交,建构与偶像双向互动的虚拟镜像,社群区隔和交往功能刺激粉丝对偶像发展的责任感与情感陪伴,激励情感消费;偶像身体作为符码载体成为审美对象,在追求美感享受的消费社会中被装饰与规训;其中消费服从商业逻辑从观看者转向被凝视物,大众媒介营造女权回归的仿真镜像。  相似文献   

12.
陆昊菁 《今传媒》2012,(4):78-81
病毒营销是一种强大的营销工具,利用人际传播达到快速大面积扩散,但对其真正的成功机制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将研究视角聚焦于个体的再传播意愿,借用社会学互动仪式链理论挖掘个体参与社会互动的规律。本文认为病毒营销作用于个体的再传播行为需要关注信息层面以及人际层面的互动需求。通过植入符号引发关注点以及情感连带,同时给予个体强大的情感能量以激起信息层面互动;结合个体参与社会分享的需求设置动机以引起人际层面的互动。本文将分析病毒营销的作用于个体的传播控制系统以及网众传播个体的行为规律。  相似文献   

13.
马莹莹 《东南传播》2023,(8):125-128
线下淄博烧烤火爆,线上乡村网红的“云摆摊”直播以其独特的情感互动方式也吸引了大量网友,形成了游弋在网络里的烟火气。本文以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为基础,以内容分析法为研究方法,探索乡村网红与受众的情感链接是如何达成的。研究发现,人本身的情感需求是促成这场直播仪式的内在动力,而直播的形态在其中发挥了补偿作用,借助于直播间的互动,达成了情感的流动;其次,乡村网红“在场”与“离场”的叙事文本相互耦合,通过“离场”的情感输送文本带来了受众的情感密集度较高的回应,从而达成了情感链条。  相似文献   

14.
王坤 《东南传播》2021,(11):71-74
电影作为城市的产物,"现实之城"和银幕城市在电影诞生之初就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关系既有空间维度上的交融,也有时间维度上的互动,所以说这种关系不是静止的、单向的、固定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双向作用的."现实之城"与银幕城市在空间中的交互性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意识层面;时间上的交互性通过对电影《风声》的历史空间、同性恋景观和娱乐化空间三方面的分析展开论述.而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如何将这种交互关系用于实践是需要进行思考的问题,主要就是依凭科技和现实景观开掘影像空间,丰富银幕空间的面貌,拓展城市的"电影性"和银幕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15.
城市空间生产中实体化的工商业逻辑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但这种情况由于社交媒介平台的渗透而发生了变化。在媒介化社会,城市空间生产已经自觉地遵循着以流量为终极追求的媒介逻辑。网红店打卡的日常活动在社交平台流行,公共空间形式上的差异化成为了珍贵的资源,从而创造出独特的城市空间景观和消费景观。媒介正通过生成性的方式推进着城市空间的数字化和媒介化。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环境下,与信息的迅速传递相伴随,用户的"在场"、参与、互动,使情绪也沿着信息流不断蔓延和扩散.本文主要采用梵·迪克的话语分析法,结合符号学的相关理论,对有关2016年"山东疫苗事件"的典型网络文本进行解读,试图弄清网络舆论产生和传播的情绪机制,剖析影响公众情绪的原因.研究发现:在此类危机事件中,首发的网络新闻能有效地影响公众认知,成为激发公众舆论的起点;网络存在强大的情感动员力量,能吸引公众的广泛关注和参与;不同声音的碰撞、对话最终能激发公众的理性思考,推动公众情绪从恐慌恢复到理性.  相似文献   

17.
吴雁 《现代传播》2015,(3):160-161
自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伴随着"空间转向"的理论与现实同步展开,城市公共大屏幕凭借其大尺度、大规模的空间制造标识着都市力量的象征。正如传播学者S.Mc Quire所言:"电子屏幕迁移到外在城市景观已成为当代都市化的最明显趋势。"城市大屏幕作为实实在在的空间景象,既构成了城市人群的现实视野,又是营造一定空间氛围和空间情感、具有虚幻象征意义的空间符号。同时,它又是由屏幕延伸的物质空间(客观/物理的空间)、公共交往的社会空间(日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短视频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及特征塑造了一批"网红城市",与官方主导的城市形象宣传片不同,城市形象短视频使得公众逐渐成为城市形象的主要定义者和传播者。本文以公众创作的城市形象短视频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背后的民间化特征及其情感表达,并进一步探讨公众参与城市形象传播的重要意义,以此促进城市形象更鲜活、更立体化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短视频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及特征塑造了一批"网红城市",与官方主导的城市形象宣传片不同,城市形象短视频使得公众逐渐成为城市形象的主要定义者和传播者。本文以公众创作的城市形象短视频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背后的民间化特征及其情感表达,并进一步探讨公众参与城市形象传播的重要意义,以此促进城市形象更鲜活、更立体化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20.
曾丽红  李家慧 《传媒》2019,(16):44-46
自2018以来,抖音上一系列旅游短视频相继捧红了重庆李子坝穿楼轻轨、西安永兴坊摔碗酒等景点,许多旅游城市因此成为“网红城市”,“抖音打卡”成为一种新的旅行目的和消费时尚。基于此,笔者引入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提出的互动仪式链理论,深入分析抖音旅游短视频互动传播的构成要素及其形成过程,探究其蓬勃兴起的情感社会学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