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字”与Word的对应性(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字本位”说不仅具有语言研究方法论的意义,而且具有语言研究本体论的意义;不仅是个汉语研究课题,而且是个普通语言学研究课题。与“字本位’,相对的,只能是“词本位”而不能是其他别的“本性”,因为其他种种本位说到底只是个语法研究的出发点而已,与“字本位”不在一个层面上。本文比较了印欧语的“Word”与汉语的“字”,认为只有这二者在各自语言中的地位才有对应性,具体来说,它们都具有4个特点:1)是语言的天然单位;2)是本民族认识世界的基本单位,3)是语言各平面的交汇点;4)在语言组织(语法)研究中起承上启下作用:文章最后特别提出“词”和“语素”不能成为汉语研究的本位。  相似文献   

2.
英汉对比观照下的语义单位本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汉语对比研究的基本对比单位是什么?学界对此展开了尖锐的争论。在关于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字本位”和“词本位”理论及其研究成果的启迪下,文章提出“语义单位本位”一说。首先运用现代语义学最新研究成果,探究语义单位本位的理论依据;接着从国俗语义角度加以诠释;进而从词语的概念意义的演进揭示语义单位本位的必然性及其对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的潜在影响。最后得出结论:语义单位是英汉语对比研究的基本单位,即语义单位本位。  相似文献   

3.
语素是语言的起始单位,汉语的字是单音节语素,字是汉语的起始单位之一。而对汉语句子的基本结构,学界却有不同观点。字本位观认为,汉语句子的基本结构就是字,但是将字定为汉语句子基本结构有诸多困难。赵元任先生较早提出应该努力在字级单位之上探寻作为构成句子基本结构,但赵先生对“那级单位”的本质属性并未明确界定。本研究基于分布形态学,认为对汉语而言,合并了定类语素的字或字的组合是构成句子基本结构的“那级单位”,汉语“那级单位”有五种类型;英语类似,也只有合并了定类语素的词才是构成句子的基本结构,英语“那级单位”有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4.
刘颂浩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多样性问题》^[1]一文中提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可以实行“词本位”与“字本位”教学方法的结合。本文通过对“字本位”和“词本位”两种汉语语言观的对比后指出,“字本位”教学方法可以而且应该吸收“词本位”教学方法中某些合理、积极的因素,但是,要将建立在这两种不同汉语语言观基础上的存在本质区别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结合在一起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5.
汉语的“吃”和英语“eat”两个语言单位在意义、构词、同义词以及语法搭配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除了社会、文化等外因以外,两种语言在基本语言单位上的不同一性是造成这些差异的重要内因,即汉语的字本位与英语的词本位是形成汉英语言各自特色的根本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字本位理论”的主要观点为“字”是汉语语法结构中的基础单位。汉字具有非线性单位性质,它以汉语音义结合的理据性为基点,在汉语语法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住。以字为本位,有助于消除古今汉语研究的断层,建立起古今汉语研究的共同轴心,形成方法论的基础,并使之推理成汉语语法一种独特的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7.
徐通锵先生认为,汉语是以"字"为基本结构单位,以临摹性原则为编码基础,可以用"话题—说明"进行结构框架分析或表述的"语义型语言"。字本位理论努力摆脱汉语研究中的印欧语眼光,是目前对汉语特征最有解释力的观点之一。  相似文献   

8.
高校藏族学生汉语语言单位教学略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藏族学生的汉语教学必须结合藏族学生的语言基础、语言现状和语言潜质,遵循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的客观规律。目前高校藏族学生开设的《现代汉语》课程的语法教学中,就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例如语言单位的教学就不适宜于按照传统的以语素为切入点的教学方法。作者根据徐通锵先生提出的“字本位”理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提倡对高校藏族学生汉语语法单位的教学以“字”为基础,从“字”着手,并在教学中遵循高频化原则、备用化原则、语境化原则等。  相似文献   

9.
受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影响,现代语言学研究中各种“本位”说接连出现,从“词本位”、“句本位”、“词组本位”到“小句本位”.“字本位”的提出者,企图换一种眼光,结合汉语特点,从汉语本身出发为汉语研究找出一条新路.它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中国语言学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吸收了西方语言学的立论精神,试图实现中西语言学的结合和现代语言学与汉语传统研究的结合.本文回顾了语言学界和对外汉语教学界”字本位”理论的阐释和研究,对运用“字本位”理论指导对外汉字教学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
梁莹 《现代语文》2008,(2):8-9,13
徐通锵先生在上个世纪末提出了"字"本位理论,认为"字"是语言中有理据的最小结构单位,是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此理论对汉语研究、计算语言学研究和对外汉语研究都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字本位”理论试图以“字”为基本结构单位构建汉语自身的语法结构体系,进而摆脱印欧语理论的束缚,并针对汉语实际从理论与现实、历时与共时等不同角度着手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2.
“字本位”理论的建立,是汉语言理论实践性的发展,该理论的提出继承了汉语研究的传统。徐通锵先生认为字是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并揭示了字组中字与字的组合规律。该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参与国际汉语教学界关于汉语基本结构单位的争论,将该单位称为语内基本结构单位。以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理论为支撑,通过实验调查检查了“字本位”倡导者的理论及其论据,实证探讨的结果否定了论据的有理性。文章最后对在古典范畴理论支配下的本位之争的实际意义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4.
“字本位”理论在语言学界是一个新兴而有争议的理论,文章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界一方面应有选择地从中汲取一些有用的东西来改进我们的认识,进而改进我们的教学,另一方面也不可无限扩大“字本位”理论对教学的影响。我们不能否认“词”在汉语中的这一特殊地位,字的教学也并不能取代词的教学。  相似文献   

15.
古汉语“动·之·名”结构是一种歧义结构,语法界向有分歧,我们支持一分法,即“动·之·名”就是一种双宾语结构。汉语无论古今,都有一个特点,即结构关系简单,而语义关系复杂,“动·之·名一就充分反应了这一点,从结构关系看,它只有一种,即“动·宾1·宾2”而它的语义关系则多达十种。  相似文献   

16.
评介"词本位""语素本位"和"字本位"的本体研究、本位观和教学本位观,并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角度,思考不同的本位观在教学中综合运用的可能性。各个教学本位都具有其他教学本位不能替代的教学优势,试图寻找一种贯穿始终的"最佳教学本位"是不可行的。这主要是由汉语语言系统的特点和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决定的。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不同的教学任务应该综合不同的单位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7.
汉语的"吃"和英语"eat"两个语言单位在意义、构词、同义词以及语法搭配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除了社会、文化等外因以外,两种语言在基本语言单位上的不同一性是造成这些差异的重要内因,即汉语的字本位与英语的词本位是形成汉英语言各自特色的根本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简论“兼语式”的范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兼语式”问题,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早在二十年代,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一书里边,就比较详细地论及了这一语言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的不断深入,语法学界对其范围的认识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到目前为止,分析的着眼点逐渐归结到三个方面上来:一是整个句型的形式分类。已提出“动·名·动”、“动·名·形”、“动·名·名”、“动·名·主谓”、“动·名·数量结构”、“动·名·名·动”、“动··得·名·动”等。二是典型句例的分类。张静先生在《连动式、兼语式应该取消》一文中,一气列举出十七个有代表性的句子,集中反映了该种分类的最大限度。三是按照第一个动词概括意义所进行的分类。这种方法可以从宋玉柱《现代汉语语法十讲》有关内容的具体阐述中看得明白。我们这篇文章想就第三种分类谈一下自己的认识看法,并就教于专家和同仁。  相似文献   

19.
《说文》是语言研究史上的重要典籍,是对汉语字法结构进行深入而系统探究的语言学著作。它对形、音、义三位一体,听觉单位、书写单位、结构单位三位一体的汉字的分析,实际上是对“语言基本结构单位的构造规则”的探究,是汉语字法理论的总结和实践,对汉语字法结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值得深入地研究和总结。  相似文献   

20.
论20世纪中国汉语转型语法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同语言类型制约着不同研究方法的自发形成,如果不拘于西方语形语法学的眼光,进行实字语义训释和虚字功能考索的训诂学就是汉语传统语法学。20世纪的汉语语法研究是引进西方理论的“汉语转型语法学”,根据所引进西方语法理论方法,可分为草创、变革、发展、重建四个阶段。马建忠在1898年就创立了“两个平面的语法理论”。叶斯泊森语法哲学是欧洲新传统语法学,从属关系语法与三品说的基本原理存在渊源关系。汉语转型语法学存在两条主线:以普遍唯理为基础的马建忠传统-引进语法哲学理论-吕叔湘的传统·结构语法学;以结构主义为基础的赵元任传统-借鉴生成语言学方法-朱德熙的结构·语义语法学。人类语言的本质共性是语义性,东西方语法学合流的基点不应是语形语法学,而应当是语义语法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