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巧妙取材吸引学生注意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内容是关键。在备课时,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开发、研究和处理教材,选择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内容;依据实际情况多设计一些趣味性、竞争性、时代性较强的运动项目和自我创编的游戏项目等;注重技术技能与游戏的相  相似文献   

2.
马杨旭 《体育师友》2010,33(5):39-39
一、学生观公平“公平比太阳更光辉”。在体育课堂中教师公平的基础是学生观公平。一个班级中总有好学生,调皮学生;有听话学生,也有捣蛋学生;有喜欢运动学生,也有讨厌运动学生。学生各色各样,有体育教师喜欢也有不喜欢,甚至讨厌的学生。要在体育课上体现公平,体育教师必须要有公平的学生观,  相似文献   

3.
选项教学课与运动能力的培养●刘承鸾张锐运动能力是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运动知识及运动技能的能力。运动能力是在学习和运用知识运动技能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优化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在一定独立程度上充分思考而形成的。教学中,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运动技能...  相似文献   

4.
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涉及教师的教学设置和学生的学习接受,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应明确、可评估,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应适当,教师的教学表达应清晰,课堂教学中要有学生可以接受的运动量、知识量,学生、教师要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常规,体育课堂教学应以安全为保障。  相似文献   

5.
在新课程实施中如何看待运动技能教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正>在新一轮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中,一线教师关注和困惑的是教不教运动技能、让学生学什么运动技能和让学生学多少运动技能等问题,这是新课程实施、体育教学改革的焦点。笔者认为,在体育学习领域,应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并形成一定的运动特长,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一、是否要“淡化运动技能教学”由于新课程放弃了以运动方法为主线安排课程内容体系的结构方式,一些教师误认为新课程排斥竞技运动,不将竞技运  相似文献   

6.
课堂转型“四化”要求中,教法学法问题化是关键,教师的提问能使学生在练习中产生有效思考,从而让学生在练习中有更明确的方向,更好地理解运动项目的原理。在动作方法、练习方法、运用方法三个不同维度的课时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以引导学生有梯度地提升整体性理解水平。  相似文献   

7.
体育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要求师生在课堂上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教学活动和教学目标。合理提问则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认知能力、运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而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合理提问最容易引起学生注意和思考。如何做到提问的合理化,深入化,体育教师提问要做到几个转变,要发掘出更多教学资源,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会合理提问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一、"会"是基于学生的已有基础"教其不会,从会处下手教"中的"会"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运动基础。一个人从小到大,拥有无数的生活经验和运动基础,结合教学内容,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运动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练习方式,这样的教学设计才是真正有效和实用的。本次活动中的两堂评后展示课,宁波  相似文献   

9.
<正>本期研讨引起了很多教师的思考和讨论,大部分教师认为室内体育课具有一定的价值,应该进行合理地安排和运用,不能随便应付,随意处置。笔者认为要想上好室内的体育课,需要做到以下三个结合:一、预设与生成相结合尽管恶劣天气有时会突然来临,但依然可以做到未雨绸缪,提前对某些理论专题进行计划预设,一般每个学期预设4~5节理论课的专题,进行有计划地安排,提前备好课,以备不时之需。如,室外课正在进行教学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些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体育运动前为什么要进行准备活动;大强度运动后为何要进行整理活动;当耐久跑途中出  相似文献   

10.
六字诀培养一年级学生良好的课堂常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幼儿园的教育和小学的教育之间有一定的差别,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要想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能安全有效地进行练习,学到更多的运动技能和技术,必须要养成良好的课堂常规。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要培养一年级学生良好的课堂常规,做到以下"六字"十分关键。  相似文献   

11.
<正>学校教育必须发挥全面育人的作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着力提升学生体能。而学校体育要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体能,需做到以下"四结合"。一、技能练习与体能发展相结合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是体育教育教学的一大任务,而掌握运动技能需要有一定的体能作基础,因此,发展学生体能与掌握运动技能并不矛盾。教师在教学中要将二者紧密结合,才能完成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学生体能、磨练学生意志的任务。如,学习篮球投篮动作时,如果教师只  相似文献   

12.
体育教师的任务,不仅在于使学生学到体育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体育基本理论知识。为了要达到这些要求,我们教师应该要备好课、讲好课。学生接受体育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要通过感性认识。这里既有实践,又有理论指导。理论怎样为实践服务,教师须有教学步骤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黑龙江省中小学体育运动风险因素现状,识别出主要运动风险因素,以降低运动风险发生率。方法:选取黑龙江省部分地市的中小学学生、家长、体育教师、体育主管领导和校医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黑龙江省中小学运动风险主要来源于学校管理、教师、学生、运动环境和家长,运动风险因素现状概率排前五位的依次为:学校缺乏对教师、学生的运动安全知识培训;教师课前对场地器材及学生运动安全隐患因素检查不严格;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差、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差,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安全事项的详细讲解;学校缺乏对学生运动安全技能培训。结论:学校管理、教师、学生是黑龙江省中小学体育运动风险发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正>一、“学”——以问导学,学为中心在一些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照葫芦画瓢”模仿教师练习,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学、练、赛”一体化的视域下教师要切实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改变注重“肌肉记忆”的单一的、反复重复的训练模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是哪、我要去哪里、怎么去、需要教师提供什么支持、我到达了吗”的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15.
小学体育课中,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最为充分的展示,必须积极探索、改革现行课堂程序,让学生能够亲近体育环境,减少运动畏惧,在学生间设置互动交流,努力激发学生的运动欲望;教师也要贴近学生的体验,充分带动学生感受运动的乐趣,更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那么如何组织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兴趣、特长,从而引导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正>体育品德(体育品格、体育精神、体育道德等)是以往体育教学中容易被教师忽视的内容,如何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渗透体育品德是值得每一名体育教师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一、"德"是什么体育品德包括体育道德、体育精神和体育品格。体育精神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参与运动,培养自尊自信、意志顽强、超越自我、勇于进取的精神;体育道德要培养学生遵守规则、诚信自立、公平正义;体育品格包括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相互尊重、社会责任感、正确的胜负观等。  相似文献   

17.
先练后教的本质是学生独立学习在先,教师教学在后.当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技术基础时,让学生去尝试、探索、掌握一些技术和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课的焦点是关注学生的思考,教学过程是学生自身进行探索、发现和建构的过程,是学生总结个人经验而不断重构个人的理解和知识的过程。先练后教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动作技能,能使学生通过自身体验.通过思考、不断解决问题,成为一个自主的学习者。先练可以独立获取基本的知识和运动技能,还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后教具有针对性,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得到表现、强化、培养,进而达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8.
荆冬青 《中华武术》2001,(12):33-33
一、在各个环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术、技能的过程中,不断加快发展自身的主动性。教师要重视教学目标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导向功能。其中,既要有认知目标,更要有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目标。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该多给学生一定的空间,提供更多的思考探索的时间,  相似文献   

19.
何斌 《中国学校体育》2012,(Z1):144-145
运动损伤与一般的工作或日常生活中的损伤有所不同,它与运动项目、技术特点、身体状况等有着密切关系。作为参加体育高考训练的学生而言,就更容易在运动过程中受到运动伤病的困扰。笔者作为多年指导学生参加体育高考的教师,就日常训练中如何预防训练中的运动损伤,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正>性质上的区别:说课重在处理"教师-教材"的关系,更多地从教师出发,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构思,且关键在于描述和假设。在体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重难点的突破以及教学过程的思考与设计上,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描述语言都表现得更为理性。而模拟上课则要更多地考虑学生情况、预估课堂实际情况,有了更多感性的内容。模拟上课显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