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书评的文体凡丁科技书评可以借用文学写作的常用文体,使科技书评的表达像文学评论一样,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从而达到最大限度传播科学的目的。1.随笔式这是一种自由的、文笔优美的表现形式。书评作者在读了某书后,书中的某段话、某个观点引起了他的灵感,随手...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报纸上经常能读到一些夹叙夹议、寓意于事、思想深邃,文笔或轻松或雅致或犀利或泼辣,但却写得雅俗共赏的文章。这里的“事”是新闻,这里的“议”是评论。这类新闻评论,同社论、评论员文章很不相同。它把新闻的内涵予以延伸和深化。这类文章,就是“新闻随笔”,特征大致有三: 一、新闻与思辨的融合。新闻随笔,顾名思义,其基础是新闻。随笔是文学范畴的文体,文学随笔,所叙之人所叙之事,都为个人所见所闻。而新闻随笔所叙之事所叙之人,都是确切定义上的新闻。何谓新闻?新闻界有两种说法,权威的定义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新近提出的定义是:新闻是“新近发现的事实的报道”。不论“发生”还是“发现”,新  相似文献   

3.
(三) 有同志问:书评写作的文体是什么?应该用怎样的文体来写作书评?我不知道教科书上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书评内容决定书评形式,我以为有论文式的书评,有杂感漫谈式的书评,也有夹叙夹议的散文式的书评,还有用通信式的文体写作的书评等等,恐怕书评写作不存在固定的某种文体。为大家普遍采用的有四种基本形式;一是介绍式的,二是评论式的,三是介绍与评论兼而有之,即评介式的,四是按类叙述或评成套书(包括丛书),即综合式的。以下分别举例说明: 1、介绍式的书评,是最为常见的。列宁的著名论文《卡尔·马克思》后面附了一篇很详细的参考书目评述,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马克思的著作,列宁力求尽可能全  相似文献   

4.
一、生活随笔的概念前人对生活随笔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试列举如下:①随笔可概括为欧式随笔、古典随笔、艺术随笔、读书随笔、学术随笔、生活随笔等六种,其中生活随笔是“以现世的悲欢为砖瓦,白描与议论并长,竹头木屑,蕞尔小事,都宜有文化的蓄养和文化的分子”。(伍立杨《随笔之笔》)②生活随笔,其实就是生活心得,它多以个人经历、身边琐事为主,有感而发,以小见大。(魏国华《生活随笔写作例谈》)  相似文献   

5.
千姿百态的随笔作品,已成为当今报纸(特别是文艺副刊、周末版、星期日刊)不可或缺的文体。它以自己特有的思想灵光和艺术情采,覆盖了越来越多的读者群。用雨后春笋来形容它的清新与茁壮,我想是不为过分的。当前,我们不必回避随笔创作中的种种问题,但重要的是,应当给随笔以更多的理解和热情,使这块园地佳作迭出,以更加勃勃的生机出现在广大读者面前。 首先,我们没有必要用一种绝对严格的、泾渭分明的、非此即彼的文体界定来规范它。有人提出:随笔和散文的区别是什么?随笔和杂文的区别是什么?而划不清这种区别,随笔是否会成为“非驴非马”的文体?“非驴非马”的文体究竟能持续多久?  相似文献   

6.
上篇提及周法高对杨联 陞先生学术书评成就 的评论。 对于杨先生,诚如周一良先 生在一篇纪念文章中所说,他 "是在海峡彼岸、新旧大陆以至 港澳等地都蜚声驰誉",而国内 "对他的著作反而陌生"的一位 学者。至于书评界人士,似乎更要 视之为陌路英雄了。其实,杨先生  相似文献   

7.
书评的水位     
正随着图书品种的不断增加,网络短平快的阅读冲击,找书难和难买书成为过去,择书难和难读书又成为新的问题。书评作为一种文体,其存在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在物欲横流而容易导致精神萎靡的时代。然而,受制于图书市场的走向与潮流时尚的影响,时下书评写作的"指针"出现摇摆不定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2008年7月初,旅居中国20多年的美籍作家龙安志先生在北京的一处富有浓厚北京建筑特色的四合院家中,迎接老朋友——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先生,并向来华访问的潘基文先生介绍并赠送了由他撰写和新世界出版社最新出版的"香巴拉宫随笔"系列图书。潘基文秘书长饶有兴趣地听取了龙安志关于新书写作过程,特别是  相似文献   

9.
徐雁(秋禾)是当代中国著名的书话书评家。2007年初,中国图书评论学会首次联合27家媒体,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四位优秀书评人,他位列其中。二十余年来,他在书话书评写作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体特色。该文首次梳理了他在文体上做过的探索,总结了他在成熟的书评观形成以后,书话书评文章在题材、立意、文章结构等方面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整整25年前,原台湾《书评书目》杂志总编辑隐地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曾经大叹"苦经"说,他当初主编的是一份"易于招惹是非的刊物",因为所谓"书评","在我们这儿,一向被人看成不是骂人就是捧人,而我的朋友十分之七八都是写文章的,看样子,总有一天全会被我得罪光了。"他回忆说:  相似文献   

11.
王元化是我所尊敬的一位作家。读他的著作并不多,他的有名的《文心雕龙疏》就未曾涉猎。但是一本《思辨随笔》引我走入他的宽阔的思辨世界,已使我十分地醉心和满足了。当代据说正在兴起陆笔热,可能也是从西方引进的:卢梭的《孤独者漫步》,叔本华的《人生智慧》,帕斯卡尔的《会思想的芦苇》,兰姆的《伊利亚随笔》……不但是美文,更常常引人进入沉思和悠想。我们的随笔则似乎显得飘浮一  相似文献   

12.
批评的抵制     
现在,重新探讨文学批评与文学作品的关系,已不再是多余的。正如许志强在他富有创见的文章中所指出的:随着"新批评"的滥觞,批评的主体性和话语权力已被无限扩展.最后走向了"批评的自治"。他以爱德华·赛义德对于康拉德的《黑暗的心》所作的评论为标靶。指出文学批评所要抵制的正是如此的知识气候——对文学经典的动辄颠覆,批评对象的工具化。批评对自身和对象均缺乏诚意的态度,集体有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文学冷漠症的扩大,满足于"理论话语"的自说自话,等等,其危险在于对精神生活的否定。有趣的是,郭宏安恰恰为我们介绍了‘批评自治"的一个极致——不读而论。这是文学教授和精神分析学家彼埃尔·贝亚尔在他的畅销书《怎样谈论没有读过的书》中所阐发的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不要为谈论一本没有读过的书而羞愧,因为你是在谈论中创造一本新的书.它的本质在于表达自我,而这是创造行为的最终目标。这个时代存在太多不值一读的作品.批评正是在对作品的摆脱中回归了自身。郭宏安先生在贝亚尔看似轻佻的观点中。善良地发现了它的真意:批评家勿成为作家意志的复印机——勿"死于句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所有对西方文学批评的关注。终将归结为对本土文学批评现状的考量。施战军的探究另辟蹊径:他从文学批评生产的外部环境出发,追溯到文学批评危机的体制根源——学院评价的机制性板结。文学批评家对学院规约的自觉归附。导致批评文体的学术化僵硬,这使文学批评与文学现场的关系日渐趋冷。如何凝聚真正爱文学且知文学者从事当代文学批评。是中国文学界最现实的难题。  相似文献   

13.
随笔之笔     
随笔之为文体,湮灭已久。近时报纸蜂起,副刊竞艳,随笔乃大倡之。有可读可藏可亲者,但更多的是可厌可憎可笑者。尤以一种生活随笔,连篇累牍,聒噪不休;牛溲马勃,罗唣写之;妇姑勃溪,恬然恋之;败鼓之皮,木头之屑,诉之笔端,配以浅俗之庸见,偶以劣拙之文笔,读之令人头昏目眩。书法中之馆阁体,因缺少腾挪逆转之势,而无运斤成风之妙,生气恹恹,笔法平庸,为书法之末流。但它还算清正。移譬文章,可称清通。而当世之所谓生活随笔,距清通甚远。或障碍淤塞、辗转拖沓;或素淡浅白,一泄无余,仿佛出水之鱼,徒然蹦跃。然而,有何欢乐?佛教谓俗世之最俗之人乃语言乏味,面目可憎。  相似文献   

14.
关于随笔的随笔--图书馆学文风散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永福 《图书馆》2004,(1):28-29
学术性、实用性和可读性是本刊始终孜孜追求的目标 ,特别是于刊物的可读性 ,编辑部曾作过许多努力 ,然收效却不明显。本刊设立的“图苑随笔”栏目常因稿源不足而空缺。令人高兴的是年前收到蒋永福先生惠寄的一批随笔稿 ,作者愿今后继续为本刊提供“随笔”稿件。蒋先生的支持令我们倍感欣慰 ,同时使我们对办好这一栏目重新树立了信心。愿这个栏目得到更多同人的支持。我们将蒋先生的随笔定名为“蒋永福图书馆学随笔” ,希望这个栏目能为图书馆学研究吹进一股清新之风 ,也希望刊物中能出现更多的具有个性的栏目。  相似文献   

15.
初国卿先生所著《唐诗赏论》是一部颇具特色的鉴赏和评论唐诗的著作。全书分为作品鉴赏、专题论文、随笔和书评四个部分。这近四十万字的专著是作者多年研读唐诗的精心之作。与同类诗歌鉴赏的著作相比,《唐诗赏论》有其显著的特点。首先,作者对唐诗的分析细致入微。作者对作品的美学意蕴和精彩之处作了全面、细致的分析。这较普通“鉴赏词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报纸上经常能读到一些夹叙夹议、寓意于事、思想深邃,文笔或轻松或雅致或犀利或泼辣,但却写得雅俗共赏的文章。这里的“事”是新闻,这里的“议”是评论。这类新闻评论,跟社论、评论员文章有所不同。它把新闻的内涵予以延伸和深化。这类文章,就是“新闻随笔”。新闻随笔大致有如下三个显著特征: 一、新闻与思辨的融合。新闻随笔,顾名思义,其基础是新闻。随笔是文学范畴的文体,文学随笔,所叙之人所叙之事,都为个人所见所闻。  相似文献   

17.
拜读《周年丰随笔》,仿佛领略了一次"灵魂的壮游"。年丰先生著书立说,作文立言,只是他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从海绵中挤出的水",每有所思,立马挥笔成篇。小说、诗歌、散文、民间故事、曲艺、戏剧、随笔、时评、政论都有所及,大量散见于报刊,影响深远。"余事成家",对先生而声,早有公论。平生所撰之文,  相似文献   

18.
《烟斗随笔》是日本已故著名音乐家、散文家团伊玖磨先生的随笔散文集。《朝日新闻》画报曾连载团伊先生的随笔散文达36年之久,团伊先生的名字也因此而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19.
书评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书评是最广泛、最常见、最活跃的一种文化评论形式。书评这种创作成果是以图书存在为前提的,但它的作用可以推动图书的发展。 (二) 研究图书是书评写作的基础,而阅读又是研究的第一步。迈不出第一步,就是失去基础,这样写作的书评等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三) 书评的灵魂是见解,有了见解也要有文采。有文采也就有可读性。但是文采不足未必不是书评。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公文写作之道及其现代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作为一部“言为文之用心”的著作,是一部阐述文章写作之道的理论巨著,其论说的对象既包括现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也包括当时的各种实用文文体。就文本而言,《文心雕龙》论述的文体中属于文学作品的只有17种,而论述实用文文体的却有65种之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