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从善如流     
《下一代》2010,(9):28-28
【故事】:春秋时期,一次楚军攻打郑国,郑国不敌,晋国就派大臣栾书率领大军去救援。楚军见晋军来势汹汹,就退兵回国。栾书很恼火,便领兵去攻打楚国的盟国蔡国。楚国得知后,派公子申、公子成二人前往救援,晋国大将赵国和赵括向栾书请求出战,栾书准备答应。这时,  相似文献   

2.
筚路蓝缕b#l&-l1n l)【释义】筚路:指柴车;蓝缕:破衣服。驾着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伐木开山)。形容创业的艰辛。【小手提示】不宜写作“荜路蓝缕”。“筚”易误作“毕”。【出处】典出于《左传·宣公十二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成语故事】春秋时,郑国地处晋楚两大国之间。公元前597年,楚国出兵攻打郑国,楚庄王亲自统率三军,再加上左广、右广的精兵,声势十分浩大。楚军包围郑国三个多月,终于攻破了郑国的都城。郑襄公只得屈服求和。晋国得到楚国入侵郑国的消息,立刻派兵抗楚救郑,目的是要把郑国争取过来,使它归附晋国。可是晋军还…  相似文献   

3.
古为今用     
古代的军事家留下了什么? 春秋时期,楚国文王的弟弟公子元做了楚国的令尹(即宰相),他想对外打个漂亮仗以显个人的威望,文王死后不久的公元前666年,他便亲率大军,去攻打弱小的郑国。在强大的楚国军队面前,郑国军队连吃败仗,很快,楚国的先头部队就攻到郑国都城的郊外。大敌当前,郑国上下惊恐万状。郑文公召集大臣紧急商讨对策,大  相似文献   

4.
筚路蓝缕     
春秋时期,有一次,楚庄王领兵攻打郑国。郑国派大夫皇戍(shù)到晋军中求援。皇戍对晋军将领们说:“现在,楚军轻而易  相似文献   

5.
以逸待劳     
公元前224年,秦国一心向往统一中国,对地处江南的楚国发动了进攻。秦国派出能征善战的大将王翦,率领60万秦兵,浩浩荡荡地杀向楚国。楚国军队在项燕的统帅下,斗志昂扬地迎战秦军。王翦看楚军人多势众,来势凶猛,决定暂时避开楚军的锋芒。他下令秦兵修筑堡垒,养精畜锐,  相似文献   

6.
包藏祸心     
聪聪 《下一代》2008,(Z1):91-91
公元前,在春秋时期的昭公元年春天,楚国掌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令尹的公子围,以娶亲为名,带领军队开向郑国,妄图借机占领这个小国。不料,当他们来到郑国京城时,终于被郑国人发现了公子围的真正企图。郑国国君派一个叫子羽的人,婉言谢绝楚国军队开入京城,只许他们驻扎在城外。  相似文献   

7.
应国考     
丁军伟 《天中学刊》2011,26(6):105-107
作为姬姓的应国。来源于黄帝时期的应龙氏部族,后因辅助黄帝而被封于山西境内。西周早期,周王室为了抵御南方楚国的进攻,将应国移封至今河南平顶山。春秋时期,应国被郑国所灭,后来随着楚国的不断北伐而被楚国占有,成为楚国的附庸。  相似文献   

8.
《新作文》2006,(3)
西汉刘向在《说苑》中讲过这样一件事:梁国大夫宋就,曾任与楚国相邻之某边陲地区的将领。当时,驻防的梁军与楚军均种有瓜园。梁军勤劳,浇园及时,瓜长得很好;楚军疏懒,瓜长得较差。楚军心怀不满,就在晚上偷偷把粱军的瓜蔓拉倒拉断,使之枯死了不少。梁军见状,准备也照此报复。宋就闻讯  相似文献   

9.
楚人过河     
《历史学习》2006,(12):21-21
楚国人想袭击宋国,就派人先去测量澭水的深浅做好标志。但澭水突然大涨,楚国人不晓得,依旧按原来测量的标志在深夜里偷渡。结果被淹死了一千多人,楚军万分惊恐。原来测量时是可以渡过去的,现在河水已经上涨了,而楚国人还是按照旧的标志渡河,因此遭到了失败。  相似文献   

10.
<正>晋秦围郑,却围而不攻,其目的是以武力威慑的手段逼迫郑国调整外交政策:与楚国断交,只保持与晋的外交关系,即迫使郑国加入晋秦军事集团;晋秦并非真的要灭郑国,郑国有惊无险,这是《左传》中的"史";而对烛之武的言行及其结果的记载,做了符合人物角色和性格特点的文学性夸饰和虚拟,这是《左传》中的  相似文献   

11.
相传,风筝是韩信发明的。有一个"四面楚歌"的成语故事,说的是楚霸王项羽和汉高祖刘邦在该下(今安徽省)打仗。刘邦手下的大将韩信为了瓦解楚军的军心,做了一种带着笛子的风筝,夜晚放到高空中。风吹着笛子发出凄凉的声音,汉军和着笛声唱起楚国的民歌来。楚军听到了乡音,都想念起故  相似文献   

12.
《广西教育》2007,(12C):34-35
相传,风筝是韩信发明的。有一个“四面楚歌”的成语故事,说的是楚霸王项羽和汉高祖刘邦在该下(今安徽省)打仗。刘邦手下的大将韩信为了瓦解楚军的军心,做了一种带着笛子的风筝,夜晚放到高空中。风吹着笛子发出凄凉的声音,汉军和着笛声唱起楚国的民歌来。楚军听到了乡音,都想念起故乡来,斗志涣散了。  相似文献   

13.
两面三刀     
一水  熊猫 《红领巾》2007,(2):35-37
1.春秋中期,楚国经常出兵攻打齐国的附庸国郑国。齐国国君齐桓公一怒之下,率领齐、鲁、宋、陈、郑、卫、许、曹等八国的军队攻打楚国。2.楚国打不过了,只好与齐桓公议和。得胜的齐桓公准备班师回朝。这时,陈国大夫辕涛涂去找郑国大夫申侯。联军回去时要经过我们两国,吃穿住用都要我们两国承担,倘若叫军队改走东边,一则可以向东边的国家炫耀武力,二则可以减轻我们两国的负担,你看怎样?好!好!这的确是个好主意,你去对齐王说罢!3.辕涛涂就去向齐桓公提出这个建议,齐桓公同意了。红领巾2007.24.正当齐桓公要下令走东路撤军时,申侯跑去见齐桓公。…  相似文献   

14.
在王纲解纽,诸侯争霸的春秋时代,楚国曾依其强大的军事威势,一度称霸中原,左右政局,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弄明这时的楚军建制,就其兵种和编制作一些探讨。一、楚军兵种春秋时期,楚国地处江汉地区,北有中原诸国为敌,东南有吴国侵扰,前者长于传统的车战,后者则利在“舟师”。为适应车战和舟战的需要,楚国先后组建了一支以战车为主要装备的车战部队,和一支以“舟”为作战工具的“舟师”,即水兵部队。  相似文献   

15.
春秋时期的楚国之所以由“辟在荆山”的弱小国家,逐渐发展成为“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的军事强国,是与楚有一支训练有素,能攻善守的武装力量分不开的。而保持这种强大的军事威势,则又是以军纪的严明,以法制作为保证的。“国之大事,在祀在戎”,此系春秋诸国政治生活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两件大事,战争就成了贵族的正当职业。因此,军队平素的军训,不仅在于增强士卒的身体素质,其根本目的在于参加实战。楚国是个五年不打仗就感到无面目见先人的国家,为发动和对付战争,楚君十分重视楚军平时的训练。现就散见于史籍的零星资料,对楚军的军训方式和军法内容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6.
《国殇》是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组诗《九歌》中的一篇。诗人直赋其事,饱含深情,记叙将士们英勇作战和壮烈牺牲的经过,描写了楚军将士不畏强敌、英勇搏杀的场景,歌颂了将士们以身殉国的英雄气概,表现了对死难将士的深切悼念和由衷崇敬,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  相似文献   

17.
春秋时期,战乱频繁。尤其是鲁僖公初年,各方利益与矛盾相互叠加,政治形势错综复杂。晋国假途灭虢,其国力迅速强大起来,同时与秦国结好;而楚国也是蠢蠢欲动,意欲染指中原;与此同时,周王室国力更加衰微。昭陵之盟后,面对日益强大的晋国以及野心勃勃的楚国,齐国该如何进一步奠定自己霸主的基业?试以鲁僖公元年到鲁僖公八年间的史实为依据,以齐国将郑国变为自己的附属盟国为中心,探析齐桓公过人的政治智慧。  相似文献   

18.
正春秋时楚晋鄢陵大战,楚军失利,楚王伤了眼睛。楚国将军子反疲惫地回营,非常口渴,侍仆知道他爱喝酒,刻意以酒代水。子反嗜酒,狂饮不止。夜间,楚王想商议再战,结果子反醉酒不能理事,楚王只好带着子反连夜撤退。路上子反酒醒,知道了撤退的原因,羞愧地自杀了。  相似文献   

19.
孙叔敖 ,春秋中期楚国人 ,姓 ,名敖 ,字孙叔 ,故称孙叔敖。他出生在楚国郢都的贵族世家 ,后举家迁往期思 (今河南淮滨东南 )。楚庄王十六年 (公元前 598年 ) ,孙叔敖被召回郢都 ,担任令尹 (丞相 ) ,曾辅助楚庄王指挥楚军在必阝 (今河南郑州 )之战中大胜晋军 ,助成了楚庄王的霸业。孙叔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也是一位杰的水利专家。他曾主持修筑了许多水利工程 ,其中芍陂 (在今安徽寿县南 )最为著名 ,其规模在春秋时期为最大 ,是我国古代首次兴建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孙叔敖堪称我国营造水利工程的鼻祖。楚成王、楚穆王时 ,楚国势力已…  相似文献   

20.
羊是象形字,《说文》羊“象头角足尾之形。”羊有吉祥美好的意思。《说文》.“羊,祥也。”大吉羊就是大吉祥。吉祥的祥本无其字,原是以羊为祥,而后造了祥字。 《考工记》解释:“羊,善也。”祥、善,都有吉祥美好之义。羊作祥解释,羊就成了吉祥之物。《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国攻打郑国,郑国被打败了,郑伯在投降的时候,“肉袒牵羊以迎”。“肉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