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黔东南汉语方言在贵州方言中有特殊的地位,其内部包括湖广、桂北、川黔三种西南官话类型,另外还有属于湘方言的“酸汤话”。讨论黔东南汉语方言的形成有助于深化贵州方言研究。文章认为黔东南汉语方言的形成是明清时期汉族移民的直接结果。黔东南汉语方言在明朝时期渐具雏形,清代“开辟苗疆”时期在州内各县基本形成。在其形成过程中,移民来源、历史区划、民族语言、自然地理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四川雅安地区方言具有"入归阴平"的语音特征,从表面看来它与四川地区的湖广话(入归阳平)和南路话(入声独立)都不同。与周围方言语音特点比较,分析其语言历史演变过程,雅安地区方言应是宋元以来四川土著方言"南路话"的分支。雅安地区的历史地理通道和明清移民史可以解释其不同的历史层次。  相似文献   

3.
关中语言是汉语中一支很古老的方言。周代“雅言”即镐京话,是有典籍可考的第一个汉族通语,是关中方言的源头。  相似文献   

4.
自赵充国率兵进入河湟屯田,汉王朝在此建县设郡后,汉语就已扎根于河湟。河湟汉族来源于中原各地,自西汉以来汉族一直是河湟地区的主体居民,汉语一直在该地占主导地位。河湟汉语随本地政局的变化和中原移民的到来而不断演化,青海方言的形成不会晚于东汉末年。青海方言与甘肃方言关系密切。而河湟汉族来自于明初的南京,青海方言形成于明初,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滇西地区自古就是少数民族的居住地,汉语方言在滇西产生的过程就是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不断融合,以及汉族移民力度不断加大的过程。其中保山方言又极具代表性和典型性,它大部由北方方言词汇构成,多接近普通话词汇,大致读音相近,保山话也被人们称作"小北京"。本文通过文献法和深度访谈探索滇西汉语方言的历史渊源,并探寻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试论上海方言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话的底层显示,上海话原本是一种接近于现代侗台语的古越族语,现在的上海方言是由历史上本地人群改用汉语后形成的.我们认为在语言改用中起关键作用的不是移民本身,而是标准语的确立.而汉字在确立汉语标准语地位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赣南闽南方言主要分布于赣县、兴国、于都三县的10个乡镇20个行政村。赣南明清时期的闽南移民有政府组织的屯垦移民和民间自发的家族移民两类。赣南闽南方言主要由来自闽南漳州(以南靖县为主)的家族移民入迁定居而形成,呈方言岛状散布于赣南客家方言地区。移民源出地漳州现实生存环境恶化、移民流入地赣南具有地理优势、受赣南地区人口政策的推动是明清时期闽南漳州移民入迁赣南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8.
向亚林 《新疆教育》2013,(15):90-90
重庆话和其他汉语方言区的语言都源自于一个共同的母语,只是由于各地历史上不同的移民运动和异族语言的接触,再加上经济、政治、人口、文化背景等因素,使各地方言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平衡,从而导致了各种汉语方言之间语言面貌上的差异,这也是重庆话和普通话之间如此不同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章通过对一个汉族移民家庭语言生活状况的调查,研讨了在没有主体方言的地区,移民语言的变异情况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是吴语的成熟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用吴语创作的白话小说、戏曲、民歌以及研究吴语的专著等,这些都是我们研究明清吴语的宝贵资料。苏州话和上海话是吴语的代表方言,考察这两种方言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我们大致了解明清吴语的研究概貌。涉及明清苏沪方言的成果比较丰硕,主要集中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共时平面和历史演变研究都有所涉猎。不过,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方言材料使用过狭,方言文字较少有人涉及等。  相似文献   

11.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方言是从属于民族共同语的语言低级形式,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的地域分支。普通话与方言同属一脉,是相依共存、互补分用的关系,把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对立起来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相似文献   

12.
贵州省榕江县是一个以苗侗少数民族为主的多民族杂居的一个县,由于该县特殊的语言环境,苗、侗等少数民族语言仍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汉语方言受到侗族语言强势影响,不仅语音上“夹侗”,词汇上亦如此。在某种特殊条件下,少数民族语言也会对汉语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新疆汉语方言的形成与使用这种方言人口的基础方言分不开。文章通过实地考察,查阅历史资料,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对新疆汉语方言北疆片形成情况进行研究。北疆片(包括东疆)有: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吐鲁番地区、哈密地区、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等八个地州市。  相似文献   

14.
大量的民族语言存在于方言土语之中。面对民族语言日渐消逝的现实,对其进行调查研究显得十分重要。本以重庆市黔江区马喇湖的方言土语为个案,初步探讨土家语、苗语、汉语之间融合、遗传变异的情形,为多民族地区语教学提供新视点,澄清对黔江地区少数民族的一些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15.
对外汉语教学已经成为国内外一门显学,但目前各种类型的教学组织都没有将汉语方言考虑进教学内容,也没有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更谈不上方言偏误的分析。任何语言都包括标准语和方言,二者相互依存,对立统一。掌握任何一门语言均不可偏废方言,汉语也不例外。既要重视对外汉语标准语教学,也要重视对外汉语方言教学。运用偏误理论将标准语的消错和方言的消错置于同等地位。偏误理论是一种事后的管辖,应该在对外汉语方言教学过程开始时就预见偏误点,提出相应的消错策略。预应理论的核心是由普到方,找出对应规律,为高级阶段的对外汉语方言教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平地瑶是瑶族的一支,湘南江华县和桂北富川县都有平地瑶,两县的平地瑶话显示出同多异少的特点,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平地瑶的方言都是汉语方言,而且属于湘南、粤北土话和桂北平话这一片归属待定的汉语方言区中的一个小类。同时,它们又是瑶族说的汉语方言,仍旧隐现着瑶语的痕迹,反映出语言接触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贵州省贵定县谷撒寨苗语今有A、B、C3个声调,古*D调舒化后-k尾韵音节归入今C调,-p、-t尾韵音节归入今A调。古浊塞音、浊塞擦音弱化为浊擦音后,声母清浊的区别特征仍然存在,并增加了爆发—非爆发的发音方法区别特征,使得古苗语调类在谷撒苗语中直接保存下来并有新发展。谷撒苗语的声调特点说明汉语方言在声母保持清浊相区别的前提下有调类存古的可能性。调类存古的条件之一是在声母清浊相区别的基础上增加爆发—非爆发区别特征,来替换可能出现的音高区别特征;没有增加新区别特征的存古型调类会逐渐分化。  相似文献   

18.
语音系统混合程度高的方言,往往形成错综复杂的区别系统。中古宕曾梗通四摄字在桂北平话以及关中东部等处方言里有不同程度的韵母阴化现象,这是汉语方言语音发展不平衡性的反映。对这类方言语音、词汇、语法三个层面的深入研究,将具有一系列语言类型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移民是历代王朝开疆拓土的重要方式,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策略。为实现对西南边疆的开拓及控制,明初,中央政府在这一区域设立卫所制度,实行有组织有规模的汉族移民,给黔东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及富足的劳动力,极大地推动黔东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明初黔东南落后的社会面貌,使得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研究明朝初年黔东南地区汉族移民情况,探讨明初黔东南地区汉族移民的社会背景、过程、类型、活动、特征及影响,总结汉族移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为当下黔东南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工作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