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教学交往模式,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语文教材特点和新的语文教学理念,融合教学方法,利用教学手段,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创造一种教与学交互影响、交互活动的课堂氛围,以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优化互动,最大限度地达到语文教学共振,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语文教学的交往模式,从言语角度分为言语性交往即对话交往,非言语性交往即体态语交往.  相似文献   

2.
正新课程改革理念让广大教师明白,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才能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具体到小学语文教学,笔者发现抓住"一个中心、两个环节、三种技能",就能让小学生自觉学习语文。1.一个中心——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和谐是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活动的过程,教师必须紧紧围绕"合作"二字,努力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共同和谐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3.
<正>新课程改革的趋向仍是要求我们不断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即"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精讲精练促提升"。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以一颗真诚的心潜入文本、跟学生平等对话、交流。师生和文本之间,自觉地达成一种心灵的默契,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师生论道、  相似文献   

4.
师生之间互动的有效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教学目标也因此难以到达预期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师生之间的话语沟通,这个问题需要思考。教学就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个互动,所以在教学师生互动中,有效的话语沟通技巧在小学语文教学里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当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在师生互动的合理性上却有着相当大的问题,不协调的师生互动将严重影响小学语文教学。在此情况下,必须对小学语文教学师生互动不协调的因  相似文献   

5.
正在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文本解读时必然会出现"意料之中"或是"意料之外"的差异,这往往会成为深度理解文本,或是多元化解读文本的重要契机,使教师更有目的地进行针对性教学,切实提升学生的解读能力,促进师生阅读视野的融合。一、百花齐放春满园:差异促成思维新火花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往往会就文章中的  相似文献   

6.
当前,语文研究性学习陷入的种种两难境地与师生之间、教学内部与教学外部之间的话语权分配有密切关系。要使教师走出种种两难困境,构建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话语权新格局,就必须突出语文学科的本体特性,树立辩证的语文信息"个性化解读"观念,增强教师的隐性调控能力。  相似文献   

7.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语文阅读教学重新进行了定位,即语文教学是师生互教互学,共同开发课程和丰富课程的富有个性化的对话过程。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成为“对话者”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进成长、逐步成熟的过程,必须依靠“对话型”语文教学的人文环境来熏陶和培植。■一、蓄积对话的“情绪场”语文课程专家认为:语文教学是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激励促成学生与课文作者、与自己及他人进行对话。教师要创设对话情境,让学生自发地感知课文,在感知的过程中激活自身对话欲望,蓄积了…  相似文献   

8.
当前,语文研究性学习陷入的种种两难境地与师生之间、教学内部与教学外部之间的话语权分配有密切关系.要使教师走出种种两难困境,构建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话语权新格局,就必须突出语文学科的本体特性,树立辩证的语文信息"个性化解读"观念,增强教师的隐性调控能力.  相似文献   

9.
一、案例引言现在的语文教学过程有时会比较枯燥,特别是在文言文教学上。从教学论的角度说,教学是教与学相统一的过程,既有教师教的活动,又有学生学的活动,还有师生交往的活动;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和谐的互动交往关系;而且学生的主体性应是课堂教学必须关注的问题,应是学生主动参与(行为上、思维上)的"互动式"教学。要想体现互动教学就要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答问题。因而"发现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已经为广大师生所接受,它和传  相似文献   

10.
张朝虎 《中国教师》2013,(24):20-21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把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重点,而"课堂互动教学"恰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一、"课堂互动教学"的内涵与意义"课堂互动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教学过程,即围绕某一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交流合作,产生新观点、新思想的过程。在"课堂互动教学"中,师生互动是主要的表现形式。师生互动包括: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与小组互动以及教师与班级互动等。"课堂互动教学"是师生感情交流的主要渠道。"课堂互动教学"承载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期望和评价,既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完善人格,又可培养  相似文献   

11.
张桂成 《考试周刊》2011,(35):46-47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15页)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需要师生之间对话且是平等的对话。可是谁掌控着对话的内容和走向及对话中的话语权?毫无疑问是教师。因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15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即师生对话中处于强势地位。要使师生平等对话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转变教师的观念,让教师俯下身子甚至蹲下身子和学生对话。师生平等对话更多的应从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方面来考察。  相似文献   

12.
郭丽娟 《快乐阅读》2013,(12):75-75
课堂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合作过程。“师生互动”已经成为中学语文新课标下的有效课堂模式之一。师生间的互动是指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心理、行动等方面的交流。这种互动强调语文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的活动,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一种动态教学过程。这种互动是双向的,即生生之间、师生之间都有交互,互动是多元的,包括语言、行为的交流,还包括心理、情感的交互。这种互动是一种旨在通过交往来引起对方的反应,达到与对方的沟通,并得以促成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行动。突显主体、民主平等、自主探究、尊重差异成为师生互动的主要关键词。  相似文献   

13.
随着课改的深入,"大语文教学"成为许多教师所认同和努力探索的教学之路。它语文教学应当是在一个开放的、广阔的学习空间下师生互动的过程,而教师则必须具备一种"大语文"的教学视野。那么,在实践中我们又该如何为学生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让学生在"大语文"的教学背景下走向广阔的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两次提到"对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从言语交际学来看,是交际双方彼此间的言语互动,即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上的人、文本和环境之间激荡起的心灵共振和呼应.  相似文献   

15.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着很多方面的问题,教学效果亟待提高。朗读教学的方法灵活多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处理好"语"和"文"之间的关系,还应排除"重文字,轻语言"对语文教学的干扰和影响,正确认识朗读教学,精心指导学生朗读,科学进行朗读教学,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平等对话是优秀的课堂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是每位教师都必须身体力行、付诸教学实践的教学理念。在本案例中.一个个意想不到的教学情节在平等对话中进出,促成课堂师生对话质的飞跃,让大家对平等对话又有了新的体验。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过程,教师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行为来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需要,从而引起学生学好语文的积极态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语文教师必须创设课堂的共同活动,达到师生间的心理相容;培育语文美的鉴赏能力,塑造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意志品质;迁移端正的情感行为,促成情感交流的流畅.  相似文献   

18.
语文合作学习是以"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教师的角色是一个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语文合作学习是一种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合作学习方式。笔者拟对语文合作学习的理念、原则、策略、实践模式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蒋志明 《考试周刊》2007,(11):106-10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诚然,这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全新的教学理念。对此,广大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也都非常重视,然而,不少语文教师只是让对话停留在课堂教学上,忽视了课前和课后的对话,使对话缺少了一个完整的过程,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教学所倡导的对话新理念。其实,对话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在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平等展开,更要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0.
袁廷盛 《考试周刊》2015,(22):44-45
<正>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成功与否,与教师有无把握对话的心理机制有直接关系。实践证明,善于运用对话的心理机制,发挥心理机制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能有效优化对话过程,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一、对话必须实施真正的民主,要在角色置换上动脑筋。民主是对话教学中的第一法则。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是无法对话的。要在对话中真正实施民主,教师必须放下架子,甘当自己学生的"学生",引导学生"将心比心",也就是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