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成波 《培训与研究》2009,26(10):65-66,77
柯尔伯格主张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基本观点包括道德发展阶段论、道德教育目的论、道德教育原则论、道德教育方式论。他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为基础,从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出发,主要提出了两种德育方法,即"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该理论对西方学校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柯尔伯格主张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基本观点包括道德发展阶段论、道德教育目的论、道德教育原则论、道德教育方式论。他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为基础,从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出发,主要提出了两种德育方法,即"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该理论对西方学校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平 《考试周刊》2011,(31):190-191
本文针对中学生道德教育效果不明显、与社会期望差距过大等现实情况,依据科尔伯格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道德模式,以及在此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德育教育法,对我国中学生道德感的培养进行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4.
柯尔伯格以期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为指导,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学校德育的道德讨论和公正团体两种主要方法。对提高学生道德判断水平和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作用,给各国德育心理学家和德育工作以极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一是应注重社会常识、习俗与道德领域的划分;二是要确立以公正和关爱为主题的双重道德教育目标;三是采用道德两难讨论法与公正团体法的道德教育方法;四是重视情境教育以及学校隐形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6.
后科尔伯格时代道德发展心理学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皮亚杰发起、经科尔伯格整理的道德发展心理学面临新时代、新问题的挑战,后科尔伯格时代兴起的女性主义道德观、社会认知领域理论进一步丰富了道德发展心理学的内涵。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是:应建立以公正和关爱为主题的双重道德教育目标:应积极采用道德两难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的道德教育方法;应注重社会常规、习俗与道德领域的区分,以防止道德教育的僭越。  相似文献   

7.
道德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文章在分析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研究的基础上,着重探讨科尔伯格将理论运用于学校道德教育实践提出的采用道德讨论策略和公正团体策略促进儿童道德判断水平发展的方法。据此提出中国学校德育应该摒弃只对有关道德知识的讲授和灌输,应加强学生自身的主体建构,改善其道德认知的结构,提高其道德行为的水平以发展其道德品格。  相似文献   

8.
一、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方法科尔伯格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德育理论家,是道德认知理论流派的创始人。经过30多年的潜心研究,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儿童和青少年“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该理论反映了个体道德认识发展的普遍规律,并且在此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德育的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  相似文献   

9.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集大成者。他提出的著名的"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对高师学生的道德水平定位提供了理论基础。不仅如此,其立足于教育实践,提出的"公正团体"教育法,给高师学生通过创建"道德团体"进行道德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由于对道德教育本体认识的偏差,道德教育简约为道德行为规范的植入与接受及行为训练,遮蔽了道德规范所依赖的价值取向及其合理性论证,当前的道德教育没有实现其工具功能和本体功能,陷入无效的困境。其根源是本质主义思维方式。道德教育走出困境需改变思维方式,以实践思维方式思考道德教育。实践思维方式以人为中心,关心人的生存,因而要求道德教育以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取代"德目"的灌输。培养道德选择、判断能力的策略是:教学生以公正作为道德判断的原则、用" 1示范法"引起学生的道德冲突、奉行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发展的原则、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公正团体"策略。  相似文献   

11.
由于对道德教育本体认识的偏差,当前的道德教育简约为道德行为规范的植入、接受和行为训练,遮蔽了道德规范所依赖的价值取向及其合理性论证,道德教育没有实现其工具功能和本体功能,陷入了无效的困境。其根源是本质主义思维方式。道德教育走出困境需要改变思维方式,以实践思维方式思考道德教育。实践思维方式以人为中心,关心人的生存,因而要求道德教育以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取代德目的灌输。培养道德选择、判断能力的策略是:教学生以公正作为道德判断的原则;采用“+1示范法”,即用高于学生原有道德判断水平1个阶段的观点和论据引起道德认知冲突:奉行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发展的原则;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运用“公正团体”策略。  相似文献   

12.
美国道德认知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的公正团体道德教育策略,特别强调民主参与是实现道德教育目标的最佳手段。我国小学当前的周班队会在活动目的、组织形式、活动方式等方面与公正团体都有较高的一致性。因此,从增强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出发,在小学周班队会上运用公正团体道德教育策略不仅有必要性,更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德育过程既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更是一个主体内化的过程。在学校德育过程中,学生是德育的主体。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要实现德育目标,顺利完成德育任务,就必须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和运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进行师生心理对话,开展道德问题的讨论,建立公正的团体组织,让学生承担社会道德角色,组织学生参加道德实践活动等。  相似文献   

14.
德育过程体现为两大程式: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他律-自律-自觉-自为"程式与品德形成的"外塑-内化-内生-外化"程式。自我建构是品德形成的本质规律,德性内生是品德形成的实质。德育不仅是促进学生道德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还是从自律到自觉自为的过程。道德自觉自为是品德发展的教育目标,德育的使命主要是促进学生道德自觉自为品...  相似文献   

15.
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大学德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柯尔伯格提出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论,即“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并提出两种道德教育模式:道德讨论模式和公正团体模式。这对改革我国大学德育的教学提供了多方面的有用的启迪,即道德教育应强调个体自主道德发展,避免简单的单向灌输;应大胆吸收借鉴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改革我国大学德育的课堂教学;要把握校本德育目标的层次性与序列性,避免“一锅煮”、“一刀切”;加强德育课程的整体性,注意隐性课程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6.
人类自诞生以来,关于"人"自身问题的思考始终占据思想界的主旋律。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提出的"人是目的"命题开启了人学研究的新时代,马克思对其扬弃并发展为"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以及"以人为本"思想都是对康德人学思想的进一步传承和完善。在教育中,更应秉承"人"的思想,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逐步加强现代教育目标的人本性、教育内容的实践性以及教育方法的针对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课堂是生活,同样也离不开道德.一堂高效的课堂肯定是一节道德的课堂,一节不道德的课堂也不会是一节高效的课堂.又一轮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把高效、道德、和谐、尊重、发展作为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英语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究学习.道德课堂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通过实施分组合作学习,实施"独学、对学、群学"三种基本学习方式.抓好"课前、课中、课后"课堂三段,即构建"大课堂"观念.  相似文献   

18.
人类自诞生以来,关于"人"自身问题的思考始终占据思想界的主旋律。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提出的"人是目的"命题开启了人学研究的新时代,马克思对其扬弃并发展为"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以及"以人为本"思想都是对康德人学思想的进一步传承和完善。在教育中,更应秉承"人"的思想,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逐步加强现代教育目标的人本性、教育内容的实践性以及教育方法的针对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人本化德育以现实的人(学生)为出发点、以人文关怀为主旋律、以提升人的德性为落脚点。人本化德育的目标,即促进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完善。人本化德育的内容,即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在生活中的统一和谐发展。人本化德育的方法,即自主建构法,主要有实践活动法、平等对话法、角色扮演法。人本化德育的评价,强调发展性原则,主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评价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王玉 《早期教育》2001,(15):14-14
科尔伯格的公正团体模式的核心是在学校中实行民主管理。它通过让儿童参与民主管理。与同伴、教师共享学校的民主生活。达到发展儿童道德自主性和集体意识的目的。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隐性课程,是一种来自教育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课程模式。它的实施主要通过以下两种途径:课程。科尔伯格认为,在公正团体中,课堂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强化、补充和扩展儿童在小团体中所获得的社会认识和经验,并通过参照别人的观点扩展自己对真实生活的看法。这种经验性的学习应该能够激活儿童思想的火花,使儿童产生一种更深入地理解他们正在运用的概念的愿望。这种参与性的经验学习具有真正促进儿童道德发展的力量。这时的课程已成为儿童民主生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