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1937年秋,爱国将领冯玉祥先生从南京来到汉口。开始,军委会要把他安排在汉口中央银行大楼里住。冯玉祥先生觉得那地方太热闹繁华,不好办公,于是自己找到武昌千家街福音堂这个比较安静的地方。在福音堂里,还住着一批文化人。他们有老舍、老向、何容等,因住的较近,常来看望冯玉祥先生。来得最勤的要数老舍先生了。有一次,冯玉祥先生请老舍吃饭,问能否出一本抗日的文艺杂志?老舍风趣地回答说:“在下有人有笔,就是印不出来!”冯玉祥先生说:印刷和经费问题我来解决,文章由你们来写。没过多久,冯玉祥先生便在汉口办起了一个小型印刷社,并取名为“三户”。何为“三户”?原来冯玉祥先生喜读宋陆游的诗词。一天,他读陆游的《金错刀行》中“楚虽三户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老舍先生《茶馆》的第一幕戏好。老合先生说:“也许就是出过一次废品的功劳。”“一次废品”,是指老舍先生花了许多劳动,后来扔掉了,又丝毫不感到可惜某剧的一场戏。《茶馆》的第一幕,用的就是那一场戏。虽然不完全一样,但因为相似的场面老舍先生写过一次,所以再写,就感到得心应手,就容易写得更成熟,更精炼。而结果正是这样。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废品”是正品之母。不少正品是从“废品”,发展、过渡、演变而来的。“废品的功劳”,就在于  相似文献   

3.
吕叔湘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札记叫《反义动词》(见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语文杂记》),其中谈到:“口语里只一个词,借进借出都叫‘借’,古汉语里‘借’和‘贷’都是既可以进,也可以出。”一般动词动作主体与动作对象都比较明确,比如“张三打李四一巴掌”,“李四给张三10元钱”、“张三喝李四一顿酒”,这些话一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可是“借”这个词很怪,单说“张三借李四10元钱”,听的人不知道是张三欠李四,还是李四欠张三,弄不明白。非得说“张三借给李四10元钱”,“李四从张三那儿借了10元钱”才能明白。其实,除了吕叔湘先生说的“借”之外,现代汉语中还有几个这类词,比如“租”“赊”。“张三租李四房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说,治学有“三种境界”。就此他引用三首宋词里的句子来说明。其一是晏殊《蝶恋花》里的词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其二是柳永《风栖  相似文献   

5.
台湾胡颂平编纂的《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里,有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内容:某要人自诩风雅,喜欢作诗,他把陶渊明的“饮酒诗”逐首唱和,又把杜甫的“咏史”诗依韵唱和,可见其自我感觉之好。他把诗集送给胡适“求教”,谁知年轻时就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治学原则的胡适,到了晚年更较真,真的“赐教”于此公。胡适之先生对此公有如下一段谈话: 先生说:如集里《和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的第一首的头两句“君子固穷耳,天道循环之。”开始就不通。接下来“日月有常轨,寒暑岂定时?”寒暑自然是定时的,怎能  相似文献   

6.
北大未名湖后湖有一盏灯总是亮得最早。我曾经对季羡林先生说,您老每天闻鸡起舞。先生正色说:“不,是鸡闻我起舞。”确乎如此,先生为了写《糖史》,曾经从1993年至1994年用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每天来回五六里路去  相似文献   

7.
一、中国小说的混类现象我在编《中国神怪小说大系》时发现,有一些作品,说小清它们是神怪小说还是历史小说。例如,鲁迅先生把《三宝太监西洋记》放在“明之神魔小说类”,而孙楷第先生却将这部小说置于“明清讲史部”里。有一部《锋剑春秋》,约成书于嘉庆初期,作者未详。孙楷第据四和堂本序,说“四和氏盖即作者”;周少南据丹桂堂本首有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在《人生识字糊涂始》中说过一段很有趣的话: ……假如有一位精细的读者,请了我去,交给我一枝铅笔和一张祗,说道:“您老的文章里,说过这山是“峻(?)”的,那山是“(?)岩”的,那究竟是怎么一副样子呀?你不会画画儿也不要紧,就钩出一  相似文献   

9.
在言论写作中,巧妙地运用格言俗语,能使文章形象亲切、生动活泼,增强言论的趣味性和感染力。鲁迅先生说:“名人的名言并不都是名言,很多名言,倒出自田夫野老之口。”运用这些“名言”作为论据讲道理,从群众中来,又回到群众中去,人们更容易接受。如1987年4月29日《农民日报》在“小论坛”专栏里刊登一篇文章:《“钱宽”比“屋宽”好》。  相似文献   

10.
《历史档案》1991年第1期刊载赵友慈先生《中华民国国旗史略》一文(以下简称《史略》),其中舛误颇多,今笔者不揣浅陋,试正如下。 一 《史略》称:五色旗“是辛亥革命时期南京起义时的标志及沪军都督府的旗帜”。此说不确之处有三。  相似文献   

11.
朱学勤先生前不久发表过一篇随笔,谈了他参与凤凰卫视《鲁豫有约》栏目的一段经历,朱学勤先生说:“凤凰卫视《鲁豫有约》邀约三人谈‘1977年的高考’,……人家是商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对文章的标题制作笔者颇有感悟,每写完一 篇文章后,都要按照新鲜、生动、活泼和引人注目的要求,精心制作,力求准确。 那年4月,重庆市万州区五桥新乡镇龙泉村村主任周 成国不幸身亡后,家里人请来一个阴阳先生看风水,选“宝 地”,测算“黄道吉日”安葬。葬井先后挖了三个地方,多耗资2000余元。我采访后,写成新闻因未制作好标题而搁着。我反复琢磨后想出《阴阳先生真害人,一尸挖了三口井》的标题,既反映主题,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稿件投送到《万县日报》、《三峡经济报》,很快就相继登载了。 笔者过去写文章,不重…  相似文献   

13.
曾经炙手可热的“人体”风已成强弩之末,在今春的上海文庙书市上得到了最好的证实。斗大的招牌:“《世界人体摄影》原价33元,现价10元。”赫然挂在某出版社的书摊上,喇叭里还不时传来“三折出售,欲购从速”的叫卖声,但购者仍然寥寥。书市外的文庙街上,几个个体户开设的书摊上,人体摄影之类的书籍也在八折出售,一个摊主见《世界人体摄影》在三折出售,连连摇头说:“想当初,‘人体’风行时,我一次就进  相似文献   

14.
无意之间在《人到中年》这篇小说里读到一段对话,其中一句写道:“吃的是草,挤的是奶。这是鲁迅先生的话,对不对?”这里,作者没有照抄原文,却稍加剪裁。我对此极为欣赏。原文见于许广平的《献词》,是这么写的: 你曾对我说: “我好象一只牛, 吃的是草, 挤出的是牛奶,血。”末句的“血”字,叫做“趁韵”,未免以辞害意。血,怎么可以挤出?而奶娘挤奶,总是只说”挤奶”,决不说“挤人奶”;以此例彼,牛当然  相似文献   

15.
编辑老师:今年《新闻知识》第一期在“新闻知识讲座”专栏里,姚文华同志谈到了新闻界老前辈顾执中先生。说他“练就了两条‘飞毛腿’,不仅‘跑’出了许多好新闻,而且在被日伪特务枪击时,靠‘飞毛腿’幸免一死。”我对这“飞毛腿”的故事很感兴趣,想知道他的详情。希望了解顾执中先生事迹的老师能详细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说:“语言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官,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鲁迅全集》1982年版,卷9,344页)看了多年电视,做了多年媒体,又教了多年新闻之后,就语言而言,笔者比较欣赏的电视栏目终究还是NBA的“五佳球”和《新闻联播》之后的《天气预报》。  相似文献   

17.
近日在《新华文摘》上读了舒芜先生一篇文章——《标点符号与文章风格》。他说5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李易,在工作中发现一些作者使用标点符号时各有特色:陈迩冬爱用破折号,黄肃秋文章里惊叹号多,张友鸾好用句号,周汝昌“大括号里面又套小括号”,舒芜喜欢分号,王利器“一逗到底”。标点符号的使用,体现着作者的风格。舒芜说“对作者的‘标点权’,应该与著作权一样尊重,轻易不要随便改动,磨掉了特点”。  相似文献   

18.
新民晚报复刊后,听说办得有一定的特色,很想自费订阅一份。但也有一个担心,怕订后读起来并不象听说的那样有味道。一次,偶尔看到该报扩大订户的宣传广告,其中一条“试阅办法:附寄邮票一角,即寄样报三天试阅。”记得去年《新闻战线》第十一期《地市县报园地》专栏里,登载有《前进报的勇气》一文,说的  相似文献   

19.
书次号—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又是一个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1925年,杜定友先生发表《著者号码编制法》,时隔两年余,杜定友先生在评价钱亚新先生编制的《拼音著者号码编制法》时曾说:“著者号码法,为图书馆学之一小部分,但于书籍之排列极关重要”。历史的  相似文献   

20.
李二我先生     
李二我先生李建永上午刚为我三岁半的女儿李雨书草成一篇《雨书先生》的小文,接着又写这篇《李二我先生》的大文。李二我先生尝自称“李二我先生”。作家张承志在《致先生书》中说:“我遵循中国人称‘主席,则不言而喻即专指毛泽东,称‘总理’则不言而喻意在周恩来之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