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田彬 《广西教育》2011,(35):34-35
中国的书院教学,作为在中国本土产生的特殊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自唐代至今,已有了一千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其传承了孔子“因材施教”“启发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成绩斐然,教学风格鲜明独特,吸引众多的学生竞相投奔。  相似文献   

2.
古代书院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一种特别的教育组织形式,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显著的特点。在教学方面,书院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方法,至今仍影响深远,尤为突出的特质便是人文主义。当今教学论研究者和一线教育者都在教学改革的洪流中去探寻着教学由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方法等方面问题,这些研究领域都关系到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人文主义,与书院教学中表现出来的特质相关联。做此研究意在将古人在教学中所表现出的智慧作为我们探讨语文课程改革洪流中一些命题的重要指引。  相似文献   

3.
吸取书院教学精髓深化我国高校教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书院教学以学生自学、问难论辩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盛行“讲会”制度与“门户开放”做法;师生互相砥砺,关系融洽、感情深厚。这些精髓仍然启示着我国当今的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同时关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打破学术壁垒,鼓励学术交流;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以深化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4.
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后,在总结前人办学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订立了《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提出了“明人伦”、“穷理”、“笃行”、“修身”的书院理念。此理念既体现了封建社会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又反映了朱熹对书院教育的认识和基本主张。它对南宋及后世的书院学规,日本、韩国等国的高等教育理念和近现代中国的大学理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们今天的高等教育改革也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洪珺 《学语文》2011,(6):7-8
书院是中国古代非常有特色的教育组织形式,它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衰亡于明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书院对中国的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文化传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书院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的自学。本文尝试借鉴书院教学方法。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找出一些培养学生自学思考能力的好方法。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6.
故乡的书院     
孙仲 《江西教育》2006,(3):45-45
故乡曾有过慕尚书院、松楼书院、房下书院、古柏书院、散厅书院、阉下学院、启茂堂书院等许多的书院。那些古老的书院屋宇至今依然残存,虽然蛛网蒙尘,破烂不堪,却掩隐不住昔日的风采,古柏书院前“引曙光于世,播佳种在田”的楹联仍然依稀可辩。  相似文献   

7.
南桥小学的前身游书院创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建校100年之际——1904年,学校由传统的私塾式书院改为了新学的游学堂。在与奉贤区共同发展的200年间,南桥小学积淀了厚重的“圣道南行”“敬奉贤人”的化底蕴,承袭了“敦品重学”“德才见长”的办学宗旨。200年来,从这所知识殿堂里走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同时也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教师。  相似文献   

8.
“双院制”育人新模式让学生“生活在书院,专业在学院”,注重学生多元成长,是深化“三全育人”改革的有力举措。书院是离学生最近的思政育人平台,更是重要的思政实践阵地。“双院制”育人模式为大学数学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通过调查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结合线性代数课程特点,充分利用“书院”和“学院”双平台,实现线性代数课程的有效思政教学。  相似文献   

9.
书院教育制度作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其发展经历了几度盛衰循环,体现出“以道抗势”与“以道附势”的双重性格。表面上看,“以道抗势”体现出“道”“势”的矛盾冲突,但实质上,由于“以道抗势”蕴涵的“道”“势”对立并不是“势”与“非势”的对立,而是此“势”与彼“势”的对立,即书院所倡导的理想之“势”与现实之“势”的对立,因此,“道”“势”是内在相依且可以转化的。“道”“势”相依既构成书院制度发展的内在脉络,也使得书院制度具有无法摆脱的依附性。  相似文献   

10.
书院精神与中国现代大学的民族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书院精神与中国现代大学的民族性丁钢本文主要通过对“五四”时期书院研究的再考察,探索在中西文化交流发展的背景下,书院精神与中国现代大学民族化发展的关系问题。“五四”时期的书院研究,是在中国的书院制度消亡后短短的一二十年内,而且是在反传统、向西方学习的热...  相似文献   

11.
科举场域是科举制度在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自身的发展逻辑。科举场域、科举资本、科举惯〉--j的研究领域与“书院学”研究有着内在的关系,“科举学”研究不仅是“书院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而且“科举学”研究拓展“书院学”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2.
书院精神对于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书院精神对于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苏州大学朱永新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枝“红杏”。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机构,书院强调自由讲学,重视学术研究,主张门户开放,提倡尊师爱生,确非官学和科举所能望其项背。台湾教育史家张正藩教授在评论书院时曾说:书院...  相似文献   

13.
于山,福州市区中心的一座名山。于山北麓,白塔之侧,丽景旖旎,澜清学海。这里教育文化蕴积深厚,岁月的演变在诠释着这块沃土的沿革与变迁……18世纪初,著名理学家、福建巡抚张伯行始建鳌峰书院,书院至1905年撤销,共考取进士163人、举人700多人,而且“同学皆一时英济”。这座当年福建的最高学府久享“文薮”美誉,如今已成了福州历史文化的标志。  相似文献   

14.
改革篇 三原以境内横亘孟侯、丰原、白鹿三塬而得名,素为关中文化教育大县,历史上先后出现了“学古”、“宏道”、“正谊”三所著名书院,其中“宏道”书院为明清关中四大书院之一,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早年曾就读于此。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书院教学持续近千年之久。其主要方法是以讲学自学讨论为主,并注重藏书。书院中汇集了当代著名的学者,将学术研究与教育教学融为一体是书院教学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6.
许多研究者将清末书院到学堂转换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的转型与自身的腐败”,但“社会转型”忽略了转换的历程;“自身腐败”不足以表述初始转换的真实。书院在对社会转型的适应突破、内化吐纳和自身产生新生因素中实现现代化转换,这一转换显示了事物初始转换的真实状态和转换的背后逻辑。广雅书院是实践这种转换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17.
白鹿洞书院以其悠久的办学历史,深远的文化影响而被誉为“天下书院之首”、“海内书院第一”。如今白鹿洞书院依然环境优美,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书院的教育精神和文化意义得以传承和发扬。白鹿洞书院正在以一种崭新的面貌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8.
黄勇樽 《河池学院学报》2013,33(3):49-52,60
历时960余年的我国古代书院,在长期发展历程中不断积淀和凝炼出自主精神、平等精神、兼容并蓄精神和践履精神之书院精神。而和谐的师生关系、自学研修、教学研相结合、个别讲学与集体讲学等则是古代书院的主要教学精神。领略古代书院教学的精神意蕴,寻求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人杰地灵话创新》第二册第2课。 【教学目标】1.了解江西书院教育的概貌和白鹿洞书院的发展历程,掌握朱熹对白鹿洞书院的重要作用。2.了解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的文化内涵、教育方针以及学生守则。3.认识《白鹿洞书院揭示》对古代书院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对今天教育的影响与启示。  相似文献   

20.
嵩阳书院是北宋全国著名四大书院之一,也是河南省有史以来第一所高等学府。本文根据耿介编辑的《嵩阳书院志》一书,择要论述清初嵩阳书院的办学情况。它以弘扬程朱理学为办学宗旨;它的教育经验对今天我们改革高等教育,仍有不少值得批判继承之处,如对教师人选要求严格,在院主讲的大师如耿介、窦克勤、李来章、冉觐祖、张沐等,无论学问、道德、事功均为当时名师宿儒;有比较完备的教学制度和教学原则;提倡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和集体讨论,质疑问难,师生关系比较融洽;提倡学生相互批评,定期举行“生活会”;强调品德修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