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德治国”是历史的必然与时代的要求。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要正确认识并发扬“德治”传统,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古之“德治”与今之“德治”和“德治”与“法治”这两对关系,从而建设适合中国国情与时代特点的社会主导道德,形成并完善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新型德治。  相似文献   

2.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作为治理国家方略有其历史渊源。当代的“德治”、“法治”与以往“德治”、“法治”有根本区别。以德治国”是对“依法治国”的进一步肯定和有力支持,是在施行社会主义法制的同时加强道德建设,实行德政与德教。法治是道德的基本体现,道德是法律的精神基础,二紧密结合,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共同起着维护秩序、固国安邦的重要作用。中国当代的“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内容以及实现途径是对以往所有“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继承和发展,并独具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总书记精辟概括并明确提出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贡献,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创造性运用,丰富和发展,正确认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树立社会主义新型“德治”观,把“法治”结合起来,对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任何时代和社会的统治或执政阶级无不十分重视其官吏的“德治”建设,区别只在于对“德治”的内涵有不同的解读,对具体概念有不同的提法。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新时期加强领导干部“德治”建设指明了方向。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加强领导干部“德治”建设,应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在“五个把握”上下大力气,正确把握“德”的内涵,确保“德治”建设的先进性;正确把握时代特征,增强“德治”建设的针对性;正确把握用人导向,提高“德治”建设的实效性,正确把握主导因素,提高“德治”建设的自觉性,正确把握责任体系,增强“德治”建设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要十分重视道德建设的作用,这种道德建设的作用即德治是法治明重要组成部分。德治对法治明,突出了它的精神上的功能。我们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来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贡献,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以德治国”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认真贯彻和实施。同时,还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概括起来 ,一是要抓风气问题 ,二是要惩治腐败分子。惩治腐败分子 ,属于“法治”范畴 ;抓风气 ,属于“德治”范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要构筑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两道防线。构筑党纪国法防线是就“法治”而言的 ,构筑思想道德防线是就“德治”而言的。因此 ,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 ,必须始终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把法治与德治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法治”不等同于法律或法律作用,“德治”不等同于道德或道德作用。“法治”并非不容道德,“德治”亦非必然排斥法律,法律和道德可以共生,但“法治”与“德治”却不能共存。“法治”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中国的法治之路虽然艰难而漫长,但“法治”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加强师德教育切实廉洁从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总书记在2001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强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他又指出“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  相似文献   

10.
《管子》在主张法治的同时也提倡道德教化,提出了著名的“四维”论。在对《管子》“四维”论的理论框架分析后认为,“四维”论体现了《管子》的德治思想,它启示我们在道德建设过程中要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加强行政道德体系建设,德治与法治并举。  相似文献   

11.
道德和法律的关系问题,自古以来就是社会治理中人们特别关注的问题。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上提出"以德治国"的方针。那么当前在我国,到底是实行法治更为适合还是德治更占上风呢?抑或是德法结合呢?本文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入手进行探讨,并尝试对"德性法治"的构建问题进行了浅谈。  相似文献   

12.
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也是在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等学校,要根据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治国方略的要求,立足校园,以建为本,搞好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和校园公共场所公德建设。  相似文献   

13.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治国方略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这一重要思想,是我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的升华。认真0学习、坚决贯彻这一思想,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儒家德治与法家法治实属传统人治。儒家德治笃信“为政在人”重在人之“德”上,其人治思想显然;而法家法治实属君下法治,其不彻底性使它最终倒向了人治。儒、法人治方略在人性前提、哲学依据、理论基础、对象考量等方面的诸多不同,为当代治国提供了众多启示。  相似文献   

15.
朱熹的以德治国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治国思想的继承.江泽民提出的“以德治国“理论,是对传统德治思想的借鉴和继承.今天,我们要通过研究朱熹思想,联击实际,促进公民道德建设,贯彻落实“以德治国“方针.  相似文献   

16.
从契约伦理的视域看“以德治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从契约伦理的角度论述了古今“德治”之划界以及在现代民制度下实现“以德治国”的问题。孔子从“性本善”的人性论假定出发,以德治、民本和礼治三统一建构了传统中国社会道德理想主义的基本理论框架,但孔子德治思想的存在背景是私民社会,现时代德治思想的指出背景则公民社会。私民社会是个无契约的社会,公民社会则是个契约社会,只有在契约伦理的视域中才能正确理解以德治国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是对古今中外法制和道德自律思想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它根植于中外优秀思想而有所超越。  相似文献   

17.
公务员为得到晋升机会制造假政绩,有的甚至脱离社会实际情况,片面追求高目标等“权仆”现象,直接影响着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公仆”异化“权仆”危害极大,应遏制“权仆”现象的蔓延,通过加强廉政建设、完善现行公务员制度等措施确保公务员队伍的良性发展,使公务员更好地为公众利益服务。  相似文献   

18.
法治取“德治”而代之居于主导地位,这是历史的必然。但道德地位的历史嬗变,并不意味着道德的可有可无。在法治居于主导地位的现代社会,道德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道德反映和调节主体间利益关系的特点,道德作用的特有方式和范围,以及道德作为法律的价值基础和法治的实现条件等等,都充分体现出道德的独特价值。实践证明:对道德的虚无主义的态度,不仅会导致社会道德生活的失范和无序,而且也会侵蚀在人们心目中尚未完全确立起来的法律的权威和法治的信念,影响我国的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以德治国”是继“依法治国”之后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又一重要治国方略,是中国共产党在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批判地继承了中华民族数千年 的德治传统,并不断总结自改革开放以来治国经验而发展形成的新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20.
民法通则中的道德法律化,渊源于中国儒家思想。是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并借鉴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的必然行动。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民法通则将拾金不昧的传统美德法律化,突出了对人身权的保护和道德平衡的原则,多方面体现了道德法律化的立法原则。民法通则中的道德法律化,有利于增强在社会利益多元化奈件下的道德调控力量.促进社会道德水平大范围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