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对数学文化的学习要求:"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数学的社会需求,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科学精神.数学课程应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可见,数学文化已倍受关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方式,可以鼓励学生持续主动地获取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本文结合浙江理工大学《数学与科学进步》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情况,阐述了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内涵与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历程,并对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与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的进步依赖于"理论"的创新与"实践"的跟进,在数学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新时代,统计分析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初中数学教与学》转载论文情况就可以触摸到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前沿窗口.2019年《初中数学教与学》共转载论文182篇,既有数学教育教学的理论探讨,又有立足数学教学现实的案例剖析,2020年的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研究必将传承理论与实践特色,在问题导向、整体系统视域下深化探索教学评一体化进程,从而形成助力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机制.  相似文献   

4.
正【课前思考】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其实由来已久,《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就有这样的一句话: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但是,当时虽然"数学活动经验"一词已写入课标,却只是作为"重要数学知识"的一部分。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与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5.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称《标准(2017年版)》)指出"基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活动应该把握数学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与交流,形成和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概念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下面,将北师大版"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呈现如下,恳请同行斧正.  相似文献   

6.
1982年,诺贝尔奖得主科克罗夫特(Cockcroft,W.H)在Cockcroft Report中首次提出了"数学素养"这个词.自此,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引起了国际数学教育研究的普遍关注.我国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也在其"课程目标"中指出:"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1 引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指出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 ,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由此可见 ,学习数学不只是掌握数学这门科学 ,还有比掌握科学更重要的东西 ,而这种更重要的东西就蕴含在过程之中 ,或者也包括过程本身 .怎样展示过程 ,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呢 ?我在裘村中学上了一节题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研究课 .2 设计说明《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浙江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课本 (试用 )数学…  相似文献   

8.
直线与方程是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休."数形结合思想正好可以降低思维难度,提供简捷的解题途径.因此,就教科书编写而言,如何将几何与代数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如何处理数形结合的系统性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之间的关系,是普遍受关注的话题.对此,本文就日本东京书籍株式会社2009年出版的日本教科书《新数学Ⅱ》[1](以下简称《新数学》)中的第二章中的第二节为"直线与方程"和我国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2](以下简称《数学》)中的一些内容进行比较,希望对我国高中数学教科书"直线与方程"部分的编写与学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在第一部分"前言"中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标准》修订小组组长史宁中教授反复强调:数学模型是沟通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应用能力强,模型思想是数学的基本思想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模型思想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老师们一直在努力探索的问题.1数学建模活动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主旋律1.1数学教学本身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仔细研究《标准》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及"综合与实践"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可以发现,这些内容中的绝大部分本身就是一个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0.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它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 ,是打开各门科学宝库的钥匙 ,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公元前 8世纪古希腊数学产生和发展到公元前 14世纪中国数学《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的面世 ,数学随着生产和科学的进步 ,由初级的演算逐步发展成为以几何学、数学、分析学为主体的系统庞大、分支众多的学科。在现代 ,数学又与其他领域互相渗透 ,与许多边缘学科互相交叉 ,自身独立性增长 ,越来越高度抽象化 ,与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关系也更加密切 ,有力地推动着建设有中…  相似文献   

11.
战争的起源问题即是战争“何时发生”这个“时间问题”,战争的根源问题则是战争“为什么发生”这个“原因问题”。普遍意义上的战争起源于原始社会而不是阶级社会,这既符合马恩的经典论述,也与史实相吻;不同利益集团间的利益冲突是超越社会形态、超越时空的战争的共同根源;依据社会形态演进的纵向层次分析和战争根源内容的横向层次分析,参照经济发展史,人类历史上的战争在“穷人对富人”和富人对穷人”之间经历了四次大的转换。然而,战争并不是经济利益冲突的必然趋势,因为随着人类明的进步,和平解决利益冲突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大,因此,人类战争的演变不会出现第五次大转换。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行教育在“度”的方面有一个“过渡”、“失度”的问题,在“量”的方面有一个“过量”、“超量”的问题,在“衡”的方面有一个“均衡”、“失衡”、“权衡”的问题。凡此种种,都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3.
“时代”、“地区”和“民族”性类目常常并列列出,归类时可以从有关相近相邻类目的内容划分中找出划分标准;分析主表中注释隐含的划分标准;分析类目包含的主要内容成分判断或参考一些相关类目规定的划分标准,来寻找到合理的归类方法。  相似文献   

14.
“天后”、“天上圣母”称号溯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引证相关档案和文献史料,论述多年来,中国大陆和台港澳地区出版的许多妈祖研究著作,因袭“天后”之称源于康熙二十三年加封、“天上圣母”之称源于道光十九年加封这一传统说法是错误的,两种称号实均源自民间,前一称号后来获得清朝廷认可,而后一称号则始终停留在民间的自发传播。  相似文献   

15.
文本<废都>是一种源于现实废都、又超越了现实废都的文学范式和艺术文化范式,它是一种由废都文学文字符号、废都文学形象符号和废都文学意象符号组成的描写废都文化内涵的语言文化系统.它的文化价值在于其通过废都文化氛围的烘托、渲染和暗示,揭示了废都文化隔离机制对于废都人的种种文化隔离现象,并对戕害废都文化人的那种"废都文化",做了更深层次的理性反思和文化批判.文本<废都>所揭示的"废都文化"问题,至今还严重制约着我国的传统文化继承和我国现代化进程,对此我们必须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16.
“新写实小说”通过描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揭示了社会对人的异化——理想消失、个性消融、精神困惑和荒芜,其主人公在与社会的冲撞中不可避免地陷入精神围城中,这也是隐含于创作意图中的问题意识和重构理想、道德、价值的愿望。  相似文献   

17.
格非是一个十分讲究小说的文本结构与叙事艺术的作家,在他的长篇小说《欲望的旗帜》里,这一点也体现得十分明显。在这部作品中,格非更加关注如何将小说的结构与所表达的思想更好地结合起来。本文通过对《欲望的旗帜》这部作品的结构与思想内涵的分析,试图揭示这部作品“及物”的结构特点与“不及物”的人物状态特点以及上述特点所勾勒的当下人们的生存体验。  相似文献   

18.
选择连词"其"和语气副词"其",是古代汉语中极易混淆的两种虚词用法,在某些具体文献用例中,"其"字到底用作选择连词还是语气副词往往难以识别.作者试从二者的源流关系和它们的现代汉语译文等角度,分析造成二者难以识别的原因,并由此探求在具体文献用例中怎样进行识别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围城》通过方鸿渐的漂泊,借助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空间转移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及中国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多侧面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各种弊端作了无情揭露和嘲讽,使方鸿渐们在不同的世情背景下,呈现出既复杂又真实的人性、人情和人生。  相似文献   

20.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在全国筛选出100所高职示范院校,2010年又筛选出100所高职骨干院校,在建设过程中,其要求并不统一。在综合研究这些院校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大标志性支柱"的观点,即标志性支柱专业、标志性支柱人才、标志性支柱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