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我概念在亲社会行为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主要通过揭示自我概念和亲社会行为二之间的关系,来论述自我概念在亲社会行为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以此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指导行为,服务社会,从而有效地做好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2.
人的自我增强需求既要提升自身积极品质和个人价值感,又要通过关注他人的利益来实现自我和社会之间的整合与适应,从而提升社会价值感。这种自我增强需求在特定情境下通过能动性和社交性两条路径促进亲社会行为。在能动性方面,助人效能感和自主性助人动机是两个重要因素。助人效能感促进亲社会行为,而作为内部稳定特质的自主性助人动机则制约环境因素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在社交性方面,个体对行为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公开性的知觉,以及对"施助者-受助者"双方的关系表征,或者对亲社会行为意图均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265名初中生进行的自我概念,自我监控学习行为,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1、自我概念,自我监控学习行为,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有显著的关系,但关系的密切程度有差异;2、自我概念中的学业自我概念及学习策略对学习成绩有直接效应,非学业自我概念,自我监控学习行为通过学业自我概念,学习策略对学习成绩有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4.
国外学业自我概念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业自我概念是自我概念研究的重点之一。近年来对学业自我概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业自我概念的形成过程、学业自我概念的结构以及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另外还注意到了学业自我概念在年龄、性别、社会经济地位和文化等因素上存在的差异。作者拟对近年来国外在学业自我概念的形成、学业自我概念的结构及其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三个领域内的研究动态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5.
对242名高中生进行了学习策略、学业自我概念、自我监控学习行为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1.学习策略、学业自我概念、自我监控学习行为与学习成绩有显的相关,但相关的密切程度存在差异;2.学习策略对学习成绩有直接影响;3.学习策略、学业自我概念、自我监控学习行为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自我呈现是人们控制他人形成自己期望印象的过程。但自我呈现存在个体差异,有些人行为与内在状态保持一致,有的人行为随情境变化而变化。自我监控是造成此种差异的一个原因,且自我监控差异跟个体的自我同一性有关。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1)自我呈现是否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2)自我呈现的个体差异能否用自我监控来解释?(3)自我监控跟自我概念的特征是否有关?实验一发现:跟重要他人意见不一致时比一致时被试态度发生变化要大。实验二证实:在态度不一致时,被试态度发生的变化可以用自我监控类型来预测。研究三说明自我监控跟自我同一性有显著相关。根据不同自我监控者典型社会行为的意义,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0~3岁儿童的发展与关心近年来受到广大发展心理学家和学前教育家的格外重视。文章着重回顾了0~3岁婴幼儿在情绪沟通、移情能力、自我控制行为、亲社会行为等方面发展的研究成果,特别强调了早期社会情绪、社会行为对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高中生正处于自我概念不断发展并逐渐达到稳定的时期,本文从四个途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激发他们认识自我的动力;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引导学生通过对同龄人的认同感来认识自我;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引导他们学会自我肯定)探讨如何通过心理课堂促进高中生自我概念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采用问卷调查与自然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对高中生自我妨碍(特质性自我妨碍与情境性自我妨碍)的特点及其与自我概念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高中生特质性自我妨碍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但在年级、学习成绩上差异显著.(2)高中生特质性自我妨碍与自我概念的总分及各个维度都存在显著负相关,其中自我概念的4个维度是特质性自我妨碍的有效预测变量.(3)在高中生情境性自我妨碍中,行为式自我妨碍的指标练习数目在性别、学习成绩上存在显著差异,但自陈式自我妨碍在各个变量上差异都不显著.(4)高中生情境性自我妨碍与自我概念存在显著负相关,其中自我概念的4个维度能有效预测行为式自我妨碍的指标练习数目,2个维度能有效预测自陈式自我妨碍.(5)高自我妨碍特质的高中生情境性自我妨碍得分也较高.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不同来源社会支持与听障青少年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及亲社会行为的中介作用和自我接纳的调节作用,采用社会支持量表、自我接纳量表、亲社会行为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和积极/消极情感量表对359名听障青少年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均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听障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且家庭支持的预测作用更强;(2)亲社会行为分别在家庭支持、朋友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3)听障青少年自我接纳可以调节中介模型中朋友支持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即相对于高自我接纳个体来说,朋友支持可以显著正向预测低自我接纳听障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本研究揭示了不同来源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机制,为促进听障青少年社会参与和融入、提升其主观幸福感提供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11.
心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心境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一致认为积极心境促进亲社会行为 ,而消极心境则有时促进亲社会行为 ,有时减少亲社会行为。心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是通过激发动机而发生的直接作用和通过个体的认知判断而发生的信息作用来完成的 ,这两种影响既可以独立起作用 ,也可以共同起作用。今后应扩展研究范畴 ,深入探讨心境对亲社会行为影响的认知机制 ,加强不同理论的整合 ,并注重运用研究成果指导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道德人格的内涵及其特性,分析了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特点.从主体性道德人格角度培养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具有多重意义:有利于培养富有自主、自为、自由精神的道德自我,有利于形成具有导向、整合、内化功能的动力系统,有利于形成包容个性、规范、合作的同辈群体.认为基于主体性道德人格培养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途径,应通过重塑道德自我建构由他律走向自律的道德人格结构系统、共情培养建立同辈支持鼓励与群体合作机制、体验式活动回归以实践为主导的大学生亲社会行为教育等三个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亲社会行为是指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符合社会期望并对他人、群体和社会有利的行为。在亲社会行为的研究领域中,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受到了大量研究者的青睐。本文以近十年来国内关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为基础,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概念内涵、研究工具与方法、研究现状、影响因素、培养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对未来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学界以往关于社交退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群体,而大学生群体作为未来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因此,部分学者开始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大学生群体。文章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个体—情境交互理论为基础构建多维度研究模型,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能力社会比较与社交回避的回归系数为-0.10,且在5%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观点社会比较与社交回避的回归系数为-0.21,且在10%显著性水平下显著。研究结论:社会比较对社交退缩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社会比较对自我概念清晰性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自我概念清晰性可能在社会比较和社交退缩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关系型自我构念在自我概念清晰性的作用路径中发挥着调节作用。由此可见,学生阶段为产生社交退缩行为的高发期,重视并关注大学生产生退缩行为的作用机制,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自我与自我意识是个体自主性的表现,同时也是社会文化构建的产物。东西方不同文化模式使个体形成不同的自我概念、自我动机、自我调节的模式,从而产生不同的行为方式。在跨文化视角下,对自我意识的理解将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16.
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对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快幼儿的社会化进程。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类型。本文认为可以通过角色游戏的开展来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通过确立合适的游戏主题和情节,帮助幼儿建立亲社会行为;提供和及时添加丰富的游戏材料,引发幼儿的亲社会行为;适时指导,为幼儿亲社会行为发生创造条件;评价总结,强化幼儿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心理学界中,不得不提到乔治·H·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米德以他毕生的精力为我们展现了心灵、自我产生的过程,分析了心灵、自我产生的机制.他站在实用主义的基本立场上,用社会行为主义的观点来阐述自我概念.  相似文献   

18.
自我概念作为外部社会影响与个人行为之间相关联的中介因素,调节和影响着个体行为。积极的自我概念引导人按照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而消极的自我概念则引导人放松自我约束。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概念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亲社会行为逐渐受到心理学家的关注。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很多,本文从帮助者特征、情境因素、受助者特征三方面来对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它合乎社会道德标准,与"反社会"即违反社会道德标准是相对的.笔者以为,亲社会行为是一种积极的、利他性的、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是体现人文关怀的、具有奉献精神的美德的体现.心理学家的习得论认为,亲社会行为绝非与生俱来,而是一种后天学习来的行为,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习来的.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有一个过程,随着年龄的增多而增多.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亲社会行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而小学生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在课堂里度过,在集体生活中学习,在接受文化知识的同时接受了思想教育.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学的特性,把握教育场所、教育时机,对少年儿童进行亲社会行为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培养亲社会的高尚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