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全国新闻联播》;新闻和报纸摘要》《九洲巡礼》到如今的《早问新闻网》《今日中国》《晚报浏览》,已改变四平八稳播新闻的传统。以一种朝气蓬勃的积极风尚更新了内容的编排,改变了播报速度,突破了节目形式。一时间“说新闻”成为广播新闻界的时尚。然而不容忽视的是,要真正实现广播新闻的全面革新,靠简单复制,克隆电视说新闻的形式是不行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广播》2004,(12):67-67
2003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11月4日在云南昆明举行颁奖仪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海湾零距离》、《站在耕地边缘》,《首例机器人异地遥控操作手术》、《杨利伟:21小时的太空之旅》等22个节目获奖.《新闻和报纸摘要》获首届中国广播十佳新闻栏目奖,《空中之友》,《英语之夜》获首届中国广播十佳公共栏目奖,另有两篇专稿获报刊新闻专稿奖。  相似文献   

3.
姚红亮 《青年记者》2012,(30):66-67
媒体浏览类节目最早始于广播,195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办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称得上是中国新闻传播史上最早的读报节目。如今,这档节目中的"媒体早读"栏目,将读报引申为关注所有媒体,并将媒体编辑声音引入广播,采取让媒体编辑播报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与报纸摘要》节目,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重大变革,从中央台的这一名牌新闻栏目人手,综合分析它的改革趋势,对于广播新闻节目的推陈出新,尤其是对于地方台的广播新闻节目的改革,具有十分积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拟通过近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与报纸摘要》节目和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早间新闻联播》节目对比,探讨地方台广播新闻节目改革的一些方法。一、地方台广播新闻与中央台存在的差距广播新闻节目尤其是每天黄金时段的新闻节目——早间新闻,应该说无论是中央台还是地方台都同样得到了整个…  相似文献   

5.
刁苏彬 《新闻窗》2006,(6):84-85
时下,有关新闻故事化的话题在业界一片热议。从较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晚报浏览》开办新闻故事,到各地大大小小的媒体纷纷开办新闻故事专栏,再到四川卫视公开表示要打造中国电视台中第一个完善的故事频道,新闻故事化现象一时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6.
安妮 《中国广播》2005,(8):76-76
《早报早读》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2005年1月1日开办的一档读报节目,每日8点35分至9点播出。《早报早读》的口号是:挑有价值的新闻,读关键的字眼,点紧要的环节,评现象背后的意义。选稿以新鲜引人、贴近受众、信息量大、视野开阔为标准,强调可听性和必听性结合。该节目受到社会和业界的关注、好评,被听众称为“《晚报浏览》的姊妹节目”。  相似文献   

7.
时下,传媒竞争十分激烈。为提高收听率,广播新闻在扩大信息量、增强时效性乃至加强内容的贴近性、形式的生动性等方面都有较大改善,得到了听众的认可。但广播的大信息量与快捷性也衍生出一些不足——即粗、俗、浅。与此同时,广播新闻收听的便捷性、随意性、伴随性和对新闻还原度的损耗性等美学特点上,使广播新闻改革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相似文献   

8.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一直是新闻媒体追求的目标,而今各媒体以平民化视角发现和报道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以百姓的认知兴趣、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点作为传播内容和中心,就是充分“贴近群众”的具体实践。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晚报浏览》栏目便是其中一个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9.
著名学者李良荣在《中国新闻改革的基本特点》一文中说:“时政报道是中国新闻报道中最后一个堡垒,一旦时政报道能突破,中国的新闻传媒可以与世界任何传媒抗衡。”笔者认为,在广播方面,2004年1月1日悄然登场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大胆改革创新,以其前卫的现代传播理念,开拓了广播新闻许多新的节目样式,节目形态和节目运作模式,其中,开创的一种新闻模式——互动新闻,对包括时政报道在内的广播新闻改革是一个突破点,它既值得人们称道,又应引起业界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据《三湘都市报》报道:湖南广播在线网站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网站、中央电视台网站、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友好合作签字仪式在长沙举行。这是湖南广播在线实现跨地域联合,走跳跃式发展之路而采取的又一重大举措,中央级媒体网站与一家地方媒体网站同时签署友好合作协议,这在全国还是首次。湖南广播在线与三家中央级网站联手  相似文献   

11.
孙利  刘志 《中国广播》2008,(1):54-56
一个经历了56载风雨的广播军事节目,近年来在新闻改革的大潮中焕发出勃勃生机。继2003年至2006年连续四年荣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十佳栏目之后,前不久又迎来了新的辉煌,《国防时空》荣获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奖。  相似文献   

12.
我国电视新闻的深化改革是在两条线上同步展开的:一是新闻播出时段上的扩展,由传统的只重视晚间新闻的播出,推及到早、中、晚,形成新闻收看新的黄金时段。用节目好看吸引观众去看,传统上的非黄金时段也可以变成黄金时段。如中央台一套的《东方时空》、《新闻30分》,四套的《中国新闻60分》等栏目成功,为电视新闻传播信息量的扩大提供  相似文献   

13.
大陆媒体如何在台湾岛内办好一档受欢迎的广播节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台北直播室》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个由大陆记者在台湾本土完成采访、编辑、制作的广播新闻固定栏目。经过近4年的实践探索,栏目的广播优势明显、贴近台湾民众的需求、及时深入报道有关两岸关系重大事件和岛内重点新闻、正确引导舆论的节目特色,影响力日益扩大。  相似文献   

14.
孙利  刘志 《中国广播》2014,(10):68-71
网络和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带来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和舆论生态的重大变化。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数字广播电视等新媒体发展之快、覆盖之广超乎想象,新媒体逐渐成为青年一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本文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新闻综合栏目《国防时空》全媒体变革之路为例,探讨军事广播在新的环境下的改革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去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日子里,不少媒体都加大了军事新闻播报的分量,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军事新闻传播为例,在数量上,中央电台除了每天常设的《国防时空》军事专题栏目提供国内外最新军事动态之外,更增加了专业味十足的军事信息在大众化新闻栏目中的出现频率,本文所选取的实例就出自《新闻纵横》、《全球华语广播网》等栏目中;在质量上,中央电台的军事新闻从题材扩展、角度选取、视野开放和传播用语等诸方面都有了极大提升。本文仅就广播军事新闻的用语特色进行分析,力求窥见如上所述的广播军事新闻新势头的一斑。  相似文献   

16.
黄宁 《记者摇篮》2006,(6):60-60
目前,广播现场报道是广播记者在日常采访报道中使用较为频繁的一种体裁,也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这是因为现场报道能够充分发挥出广播传递快捷、信息量大的优势。但是,要想使听众在“此时此刻”听到“绘声绘色”的现场报道,闻其声,如临其境,这就对广播记者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本文作者从在《新闻招手停》和《整点播报》两个现场报道类栏目的工作实践,论述广播记者如何做好现场报道。  相似文献   

17.
江泓 《河北广播》2006,(6):90-91
几年前,跟别人说是在做一个“说新闻”的节目还需要解释很多关于“什么是说新闻”的内容,现在则不必,因为“说新闻”的节目到处都在做,人们已经习以为常了。比如:电视领域有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有报天天读》;CCTV-1《媒体广场》、CCTV-2《马斌读报》;河北卫视的《直播生活》、河北电视台都市频道的《都市印象》等等。广播里本地比较为人所熟知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晚报浏览》、河北电台新闻频道的《都市在线》、河北电台经济频道的《建楼读报》、河北电台交通频道的《阿布的新闻布丁》、石家庄新闻频道的《新闻串串聊》等等。  相似文献   

18.
湖北电视台卫星频道每晚十点播出的《新闻空间》栏目,“信息量大、内容贴近、轻松好看”,自从1997年开播以来,平均收视率一直名列前茅。目前该栏目荣获全国十佳优秀制片组称号。这是全国省级电视台唯一获此殊荣的新闻类栏目。 那么,湖北电视台新闻中心打造《新闻空间》这个品牌在运作上用了哪些理念作指导呢? 一、栏目定位选准亲近型新闻 一个栏目能否成功,首先要解决栏目办给谁看,突出什么内容和特色,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栏目定位的问题。《新闻空间》在创办之初就瞄准国内电视新闻改革的发展趋势,认真研究晚间电视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9.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采取板块+轮盘的基本模式,快字当头、策划为先。同时加大新闻评论的力度,做有思想的媒体。从2008年开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简称央广)以资源整合为载体,以世界眼光、开放胸怀、内合外联、多元发展为主导,开展了新一轮改革。新一轮改革以强化新闻宣传为价值取向,把增强舆论引导能力作为重中之重,大力推进新闻改革,强化新闻立台。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中国之声为例:领导班子和机构人员重新调整,频率定位、编播流程、指挥机制等重新确立,报道与事件同步,解读(评论)与报道同步成为中国之声的新闻追求,中国之声在追求具有时效性、现场感的新闻语态之外,还努力兼顾深度与权威。几年的新闻改革下来,中国之声实现了广播新闻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也实现了广播新闻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20.
本刊特别报道——与时俱进的中国广播栏目本期已进行到第五篇。从今年第六期始,《中国广播》杂志分别刊登了《流动的旋律——交通广播》,《公开,直接对权力的监督——<行风热线>》;《谱写广播改革的第一乐章——经济频率》,《绚丽多彩的空中舞台——文艺广播》四篇特别报道,在读者中引起了较好的反响。本刊记者目前已采访近四十家电台的负责同志及有关专家学者,由衷感谢各位对本刊工作的支持。众所周知,新闻在媒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各级电台更是把新闻广播作为立台之本,广播新闻改革,任重道远。本期刊登《永恒的主导地位——新闻广播》,是希望通过对广播电台主管新闻的负责人的访谈,把他们的实践经验,探索理念归纳提供给大家参考和借鉴。他们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王明华,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台长张敬民,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常务副台长王春莉,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常务副台长吉保邦,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王喜民,上海新闻频率总监袁晖和北京广播学院教授曹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