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文摘     
教育文摘给魏书生换一种说洁在语文教学领域,魏书生已经被看作是个“奇人”。他的“奇”体现在哪里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我看,在于“巧谋”。其一,在人生隙缝中,他练就了“游刃有余”的本领。他特别强调他所善于处理的“关系”:①和社会的关系。他对社会采取了...  相似文献   

2.
赖希与弗洛伊德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他认为治疗精神病不能仅仅“就病治病”,更重要的是要改造社会,消除导致精神病的社会根源。因此,他主张既要进行“宏观革命”,又要进行“微观革命”。其实,他在理论和实践上不仅以“性革命”取代了“微观革命”,而且也取代了“宏观革命”乃至全部意义上的革命,他企图以维护性权利、提倡性自由来反对性混乱、遏制性犯罪乃至挽救整个人类社会,这当然不可能。他的“性革命”说确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但从整体上看是空想,是脱离现实的,错误的,他提出的目标不可能实现,他指出的道路也走不通。  相似文献   

3.
如果说,在众多的城市流浪中找寻,骆英无疑是他们中的佼佼。他直接参与了都市的开发和建设,经营着一个颇具实力和颇具影响的企业,是一个成功的中青年企业家,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是“城市的受益”。按理说,功成名就之后,他完全可以尽情享受成功带给他的喜悦,尽情享受都市的繁华与便捷,但作为诗人的骆英,其内心的荣耀与世俗的荣耀似乎并不相称,他偏偏“站在了城市的对立面。尖酸、刻薄、激进、变形,似乎是城市不共戴天的敌人”。当他看到“城市化的过程加大了社会的不平衡,在城内和城外,有着许许多多的弱势群体”,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强烈反差,使他内心充满矛盾和苦痛,也使他以批评的姿态,对城市和自身的生存状态进行重新的审视和确认。“对社会良知的渴望,对社会公平的渴望”决定了他的人生态度——以激烈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母婴世界》2012,(1):106-107
近日,“狼爸”萧百佑和他“每天挨顿骂,孩子进北大”的家教理念引起社会热议。“棍棒教育”的抬头,一方面是迎合了中国父母们急切的“望子成龙”心理,另一方面,也是反映了近年来中国社会在家庭教育方面一直存在困惑和矛盾。  相似文献   

5.
田梦园 《音乐世界》2010,(24):38-39
“爱”是无私的付出,“爱”是尽情地给予,爱是一个人生命中永恒的主题。在这个越来越“缺爱”的社会里,张杰适时地送上了《这,就是爱》这誊张专辑。Easy有幸能在张杰新专辑发售的当下采访到他.听他聊聊音乐,聊聊人生,聊聊属于他的“爱的练习题”。  相似文献   

6.
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他所处的独特的社会背景创造了“迷惘”一代的同时,这种思想也渗透入他的作品当中。于是他的作品主人采用“遁世”的方式,逃避社会冲突与纷争。同时又采用特殊的处理结尾方式,揭露了潜藏于人内心深处的不可抑制的无奈与抗争。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理应受到社会上人们的同情。因为他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是封建的科举制度摧残了他的身体,是封建的科举制度毒害了他的灵魂,于是他成了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牺牲品。然而,对于他的如此悲惨的命运,在《孔乙已》一文中却没有一个人去同情。相反,周围的人们无不“笑”他!那么,他们为何都“笑”他?这里,不妨让我们剖析一下他们各自的“笑”意吧。  相似文献   

8.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应该是一个什么形象?当我们面对格言“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的“崇高”二字时,我们在思索。在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潮泛滥,“躲避崇高”这样的字眼影响一部分人的时候,我们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作出了自己的回答。刘雄辉,岳阳县黄秀中学校长,一个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中年汉子,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崇高”二字的含义。他没有被死神打垮,而是向生命的极限挑战。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当校长12年干了18年的活。他立足讲坛、教学生把“高尚”、“财富”、“成功”领进门。他谨守师德,立志做一个纯粹的人。在…  相似文献   

9.
“小康”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特定的概念。“小康”是相对于“温饱”而言的。在中国漫长的农业社会,老百姓布衣陋室、粗茶淡饭,勉强维持生计,叫“温饱生活”。比“温饱生活”稍好一点,叫“小康生活”。“二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就算是“小康之家”了。“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构想,最早出于孔子。他构想了两种美好社会:一是“大同”,说那时“天下为公”,没有私有财产,没有盗贼,没有欺诈,叫“天下大同”;二是“小康”,是指比“大同”较低级的一种社会。晋朝的陶渊明,清朝的李汝珍都以文学形式,描绘过近似“大同”、“…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杰出的语文教育家,他在70多年的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形成了一种代表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实践发展方向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语文教育思想。他一生追求和提倡教育民主,从30年代起,就提出“公民教育”,他说“普及教育是使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获得一些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做一个合格公民”。教育必须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使人人都能通过受教育来。“充实自己,发展自己”。他主张“教育要为社会而设计,要为训练成对社会做点事的人而设计;教育决不能为挑选少数选手而设计”。  相似文献   

11.
谭嗣同的爱国思想是近代中国爱国主义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他把“救亡”与“改革”相结合。改革要师法西方,“师夷”为了“超夷”;从“忠君”到“叛君”,“爱国”是同“恤民”、“爱民”相一致的。他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果说,谭嗣同是清末社会变动中,昭示改良主义末路和开辟革命先河的重要过渡人物,那末他的真诚而炽热的爱国思想,正表现了这个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2.
晚年张伯苓     
1951年4月8日,一个不大隆重的追悼会在天津南开女中大礼堂内举行,被悼念是南开系列学校的创建,生前弟子“三千”“两园桃李”的张伯苓。张老的学生——黄钰生在悼词中讲:“他叹息老境不能参与这个伟大时代的工作,他悲伤他是被新中国所扬弃的人,他悲伤在新社会里无有他的地位,他悲伤他不如他的老友颜惠庆,他悲伤他的一生的工作都被否定了,  相似文献   

13.
试论孔子的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的人主义,他一生的人实践与人主义思想倾向说明他关注的对象是人与人类社会;尤其是他的“仁”,率先在世界上将“人”作为一个类概念来进行运思,产生了极其丰富的“人”学思想,其中所体现的人关怀与人精神,成为中国传统化中最为光辉的人遗产。  相似文献   

14.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小说的主人公亨利是作者的“影子”,他受资产阶级欺骗,怀着美好的理想参战,在参战的过程中认清了战争的真面目后采取了反战行动,然而个人无法与战争,社会抗衡,他推动了生活的目标,感到了迷惘,他是“迷惘的一代”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5.
苏辙是参与北宋中叶变法活动的重要一员。他认为,“法变而任势,与之更新”,以立法为中心,变旧法,立新法,改革不合理的政策法令。苏辙针对时弊,提出了理财为先,丰财为急;“改革吏治,更立三法”;重武臣,择良将等具体方案和措施。他的这种变法思想和主张,既不象苏轼那样过于保守,又不象王安石那样过于偏激,尤其是他关于“立法”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比苏轼、王安石等人更深刻、更合理。苏辙的变法思想和主张,是北宋社会政治的产物,也是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了解的结果,具有较多的合理成份,因而他在元时提出许多建设性变革意见,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获得最高统治者的肯定,维护社会稳定,一定程度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本雅明的经验理论中,他曾经提出一个核心概念:“具体的经验总体。”他认为,这个“经验总体”应该包括较少受到启蒙之光照射的文学艺术领域。在本雅明关于“经验”与故事关系论述中,他指出:讲故事艺术是经验交流的最有效形式;经验在故事中的呈现仰仗“转述、浸润与复述”三种手段;随着手工劳动的衰退,中产阶级的兴起以及战争、技术等社会生活的变化,“经验贬值了”,“讲故事艺术衰落了”,艺术、“韵味(aura)”、传统衰落了,取而代之的是小说与新闻报道。但是,他仍希望通过对“故事”的解析寻找对传统的衰落的补偿。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不但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杰出的教育家。他的民主教育思想可以说是他整个教育思想的灵魂。他一生追求和提倡民主,从30年代起,就提出“公民教育”。他说“普及教育是使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获得一些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做一个合格的公民”。教育必须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使人人都能通过受教育来“充实自己、发展自己”。他主张“教育要为社会而设计,要为训练成对社会做点事的人而设计;教育决不能为挑选少数选手而设计”:他呼吁革除传统的教育思想,认定“以老百姓为本位”。  相似文献   

18.
他自称自己是一个“蠢人”,是一个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自守清纯的逆行者;他自言自己是一个“狂人”,在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学里想着民族大业的幻想者;他自嘲自己是一个“废人”,在追求时尚和现代潮流中捡拾道德遗物的复古者……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教师接触到类似的“二代”学生的概率会越来越大。我就曾遇到过这样的学生。该学生家境很好,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期望值很高。但学生在心智还不成熟时就开始目睹、接触社会中种种非传统现象,给他留下了“社会只不过如此”的印象。于是,他在学校无心学习,逃课是常事;  相似文献   

20.
小原国芳认为教育完全是一项感化的事业,是一种用“全人”来感化陶冶“全人”的工作。因此他认为教育的关键问题是教师。要培养“完人”,教师首先要修养成“完人”。“圣”是教师修养的极至境界,他倡导教师用宗教般的热忱去践行自己的教育事业。小原国芳教师思想披上神秘色彩,脱离了社会实践。显然是带有唯心色彩。但是教师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对物质世界、工具化社会的超脱和对人的终极关怀的情怀,在我们今天功利化、工具化趋向社会环境下,仍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