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试周刊》2020,(93):99-100
传统教学模式下,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模式大多以平铺直叙的授知为主,但随着素质教育背景的深化,此类枯燥、乏味的教学已不能有效激发小学生在知识探究过程中的热情。在此基础上,我校专门开展了"建构道德与法治学科情境体验式生态课堂的实践研究"的课题,以生态课堂理念为指导,构建符合道德与法治规律的情境体验式教学新模式,使小学生不仅能身临其境就地体验一些社会现象,有效构建符合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2.
法治社会的形成与道德地位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社会的发源地是市民社会,市民社会里孕育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及民众文化等因素在东西方以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催生了法治社会,在法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道德的性质随着社会基础的变化发生了对位偏差,道德地位在德治主义传统文化的视野里也相对降低,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过程中,要正视这种变化,并立足于法治,才能有效地开展德治。  相似文献   

3.
将法律的约束力量、底线意识与道德感化力量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需要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追求"真善美",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现实出发,通过自身的实践和体验,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实现认知的自我建构,让道德规范与法律知识真正转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遵纪守法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杨映 《成才之路》2022,(3):46-48
初中生正处于德育的关键期,在道德形成过程中通过观察学习、榜样示范和自我效能感获得道德行为,能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文章从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三元交互决定论、观察学习理论以及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具体内容出发,分析"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现状及问题,并结合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对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成果的有效方式进行探讨,以促进"道...  相似文献   

5.
杨帆  陶燕辉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1):159-161
网络社会已然形成,但其虚拟性、匿名性等特征,使得网络社会的秩序遵守,道德守卫,法律控制变得棘手。因此,建构网络道德规范,给网络社会设上第一道防线,显得尤为迫在眉睫。要从网络社会的特征出发对症下药,结合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建构网络道德规范,为网民架设一道网络伦理底线和防火墙。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要全面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秩序。这是跨世纪的行动纲领。本文就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途径谈一些看法。1.加强道德立法道德立法就是运用法规条文的形式把反映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道德规范以及道德建设的方式确定下来。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法治代替人治,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道德生活也不例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转轨过程中,引起社会经济和生活的许多重大变革,必然存在新、旧迈德因素的并存与撞…  相似文献   

7.
在预防和惩治腐败的过程中,将国家公职人员的从政道德上升到法的层面,充分发挥道德与法律的作用,是当前反腐的新思路。从法治层面建构我国公职人员道德规范约束机制必须进一步完善国家公职人员从政道德规范体系,制定严格的《国家公职人员道德法》,建立完善国家公职人员道德教育引导机制、道德评价机制、自我践行机制、惩罚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把德治提到了更突出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形势下,法治与德治并重,是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德治与法治从来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加强法治能赋予社会道德规范以权威性,促进社会道德法制化;另一方面,加强德治能有效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精神境界,从而能从根本上防范和减少违法乱纪现象的滋生。没有法治支持的德治,是无力的德治;没有德治支持的法治,则是没有根基的法治。只有把德治与法治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治理好社会。  相似文献   

9.
高娟 《江西教育》2022,(15):42-43
"体验分享式"学习,是一项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学习方式,符合当前"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倡导"体验分享式"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强化学生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积累,还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让学生主动进行道德与法治知识结构的建构,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0.
道德学习是指大学生基于自身道德需要,在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体验、认同、内化和践行道德规范,自主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活动。区别于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大学生道德学习表现出主体性、体验性和实践性等本质特征。大学生道德学习模式应注意从"情感——体验"道德学习模式、"实践——建构"道德学习模式、反思性道德学习和探究性道德学习等方面进行科学建构。  相似文献   

11.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结合国内外重大时事。巧用时事热点,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知识建构、能力培养与人格形成,充分彰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功能,具体可通过课初播报时事、课中透析时事、课后延伸时事三个阶段实现。  相似文献   

12.
道德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力是社会运作的有效控制力.当由各种道德因素构成的影响力表现为一种对社会成员的特殊控制与约束力时,道德力便成为治理国家的控制手段,在社会发展各要素中具有引导、协调和整合的作用;道德力是社会发展的内在精神,对社会发展具有价值导向作用,促使人们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共同遵守的"内在道德律令"和"外在行为准则";道德力在形成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有效地促进经济行为主体实现"经济人"与"道德人"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21,(75):136-138
追本溯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理论知识,都来自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不仅如此,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之根本目的,是要在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中用道德规范自己的言行、用法律约束自己的举止。正因为如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要回归生活。那么,教师究竟应该如何引领学生将道德与法治教育回归生活呢?文章将主要围绕"演绎生活故事、创演生活剧本以及开展生活实践"三个方面,详细论述将道德与法治教育回归生活的一些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20年,我国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历史巨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轨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改革极大地激活了生产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极大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全面进步。随着改革的深入也由此带来了整个社会,包括道德观念和道德风貌在内的各方面的变化,转型期社会道德建设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更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道德规范,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从马克思伦理学的角度而言,道德的根源、本质和历史必然性,应当从社会的经济关系中求得解释。在我们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秩序的变化,我们可以用一个较为中性的概念来  相似文献   

15.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经济活动方式、经济运行方式以及经济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上层建筑,特别是对社会意识形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社会道德领域,以往比较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那一套道德体系,对社会的整合功能急剧下降,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道德体系尚未建构起来,由此社会组织及其个人的行为缺少了明确的价值引导和有效的内在规范约束,形成了“道德失范”现象。  相似文献   

16.
一个世纪以来,我们的社会经历了从传统礼制社会向法治社会过渡的历程,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在为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难题不停地寻找答案。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所处转型时期的社会特点,同时对"越轨行为"的含义作出规定;其次分析了"越轨行为"产生的道德原因:一是道德系统本身的缺陷,二是行为者对道德体系的反叛;第三阐述了"越轨行为"对道德规范发展产生的影响,最后,站在伦理学的角度提出消除"越轨行为"消极影响的几种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呼唤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德治国"的提出强烈表达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不仅需要全社会的法治,而且必须加强全社会的道德建设,建立一整套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别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18.
道德的法律化是法治的基础,法律的道德化是法治的内涵。道德的法律化是人类的道德思想、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铸为法律的过程,它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法律的本质,从而为法治的构成建构了基石;法律的道德化是法律转化为更高的道德习惯和道德义务的过程,是法律得以被主体普遍遵守的必然体现。因此,法律的道德化和道德的法律化是法治得以成立的不可缺少的两个阶段,也是人类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自然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为净化学校育人环境,近年来有些高校出 台一些道德管理规范,如2003年上海某高校的 "禁吻令"、广东某高校的《行为道德规范管 理条例》等,然不期引起了部分大学生和社会 人士的质疑和不满,认为有违犯法律所保障的 公民个人权利之嫌。在日益崇尚法治的当今社 会,个人权利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法律与 道德的关系之间,法律对人的行为规范是有限 度的,法律所保障的个人权利不一定能在人们 的社会生活中有符合道德的表达。于是,从德 育角度出发,个人权利就成了值得我们考量的 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20.
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一致的道德规范体系,是当前我国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其基本要求是必须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相适应,必须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有价值的东西和大量吸收、借鉴西方化中的优秀道德成果;根据道德规范内涵与外延的宽窄、运用范围的大小以及道德要求的对象差异等因素,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可分为一般道德规范、特殊道德规范和个别道德规范三个结构层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同时存在着社会主义、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和小生产的四种不同社会性质的道德规范,由于初级阶段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不成熟性、不完全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四种道德规范的并存性、对立性和斗争性,从而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规范体系构建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