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我国区域知识竞争力的测度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知识竞争力的测度与评价是对区域知识竞争力的实证研究。本文应用管理统计软件对2006—2007年度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知识竞争力指数进行了总排名及关键要素排名,并对其结果做了总体评价,给出提升我国区域知识竞争力的总体策略。  相似文献   

2.
知识竞争力概念的提出,将21世纪区域竞争力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本文从罗伯特·哈金斯协会对知识竞争力概念的界定出发,通过分析国际三大竞争力评价体系、国家创新体系中有关知识竞争力的相关要素,确定我国区域知识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与模型.  相似文献   

3.
我国省级区域物流竞争力评价及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划分我国区域物流竞争力类型,分析区域物流竞争力特征对于改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对我国1997年和2004年省级区域物流竞争力进行定量评价,分析了我国区域物流竞争态势,划分出我国区域物流竞争力的动态类型,并对我国区域物流竞争力特征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知识经济时代,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知识竞争力弱是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根本原因。在分析东北三省的知识实力和回顾区域知识竞争力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包括本源和本体两层次的知识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模糊积分方法对2004—2006年东北三省的知识竞争力进行实证评价,得出东北三省知识竞争力整体处于较弱水平、三省中以辽宁省知识竞争力稍显突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知识经济时代,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知识竞争力弱是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根本原因.在分析东北三省的知识实力和回顾区域知识竞争力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包括本源和本体两层次的知识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模糊积分方法对2004-2006年东北三省的知识竞争力进行实证评价,得出东北三省知识竞争力整体处于较弱水平、三省中以辽宁省知识竞争力稍显突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张钢  王宇峰 《科学学研究》2010,28(3):449-458
以区域创新理论为基础,构建了知识集聚与区域创新的关系模型,并开发出一套衡量知识集聚与区域创新的指标体系,然后基于统计年鉴数据,对我国30个地区的知识集聚与区域创新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估与比较,最后以统计分析结果为基础探索了知识集聚与区域创新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知识集聚水平能够显著影响区域创新水平,但存在着滞后性;知识集聚水平与区域创新水平之间并非完全线性相关,知识集聚水平高的地区,其创新水平未必高,但知识集聚水平低的地区,其创新水平也一般较低。  相似文献   

7.
以智力资本、生态环境与区域竞争力为研究对象,从知识管理的视角,采用2011—2015年我国面板数据,通过PLS-SEM和PLS-DA相结合的方法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对关系资本和结构资本,关系资本对结构资本,结构资本对区域竞争力和生态环境,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而生态环境则对区域竞争力产生显著负向影响;东部地区特别是京沪两地智力资本集聚效应明显,区域竞争力也显著优于其他地区,中西部地区应加强智力资本的培育和提升,以实现我国经济整体上的绿色、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2000~2006年国家知识竞争力实证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回顾知识竞争力的研究成果,构建国家知识竞争力评价的基本框架,提出国家知识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收集2000~2006年中国、美国、日本、韩国、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8个国家的统计数据,利用熵权主成分投影法对八国的知识竞争力水平进行实证,得到各个国家2000~2006年的知识竞争力水平、等级及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找出我国知识竞争力的差距,并提出我国知识竞争力提升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区域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机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区域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来源的分析,研究区域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并提出提升区域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通过对区域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机理的研究,明确区域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重点,对提高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区域知识溢出与吸收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内生于技术进步的水平,同时间接地决定于本地区整体性的知识存量和知识吸收能力。运用区域经济方法分析区域吸收能力外部影响因素,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因子分析方法,结合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得出影响区域知识吸收能力的两个重要内部因素,即基础文化与科技投入水平和地区知识交流与创新能力水平。进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及发展方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恩泽  吴开 《未来与发展》2009,30(11):48-51
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区域竞争日益聚焦于城市之间以及城市群之间的竞争。城市是城市群竞争力表现的载体,根据城市竞争力的本质和内涵,构建了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中原城市群各城市、河南省内其他地级城市及周边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发现存在城市群中心城市郑州竞争力较弱、成员城市漯河与开封在河南省排名倒数、城市群整体人才科技教育竞争力水平低下等问题。依据定量研究分析的结果,提出了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组织间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和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加强对知识转化为竞争力的研究有利于将知识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知识与竞争力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的关联,从古典经济学中的竞争力学说到今天的知识管理理论为知识竞争力的演化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知识转化为竞争力存在一个内化与外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知识优势对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一直备受关注,但知识优势对企业竞争力的转化机理问题却很少有研究。在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构建了知识优势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模型,并选取华为企业进行案例分析。研究表明:(1)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取实际上就是企业打造知识优势的过程,知识优势对企业竞争力提升具有至关重要作用;(2)知识优势对企业竞争力的转化过程分别经历了“内部知晓-内部响应-外部知晓-外部响应”知识链环节,对应于“知识获取与吸收-知识内化”、“知识应用与创新-知识生产”、“知识积累与积淀-知识外化”三个部分。本研究揭示了企业竞争力形成的内在转化机理,为企业管理者培育和提升企业竞争力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城市科技竞争力的基本概念及内涵,遵循科学性、均衡性、可操作性、规范化原则,构建了中国副省级城市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排序,结合各城市科技竞争力增长指数测算分析,对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2006—2010年科技竞争力的动态变化进行评价研究,并结合科技竞争力与经济竞争力的协调性分析,为提升科技竞争力、加强科技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与网上查询记录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友才 《科研管理》2005,26(1):47-52
本文首次发现了网上查询记录数是一个区域的综合性科技实力指标,并且与区域知识创造能力与创新的经济绩效相关。这一结论在18个副省级沿海城市科技实力排名中再次得到印证。本研究还提出了网络时代研究社会发展问题的新方法思路。  相似文献   

16.
李彩惠  霍海鹰  李雅洁  侯玮 《资源科学》2015,37(7):1474-1481
低碳竞争力是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在理解低碳经济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由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环境系统3个子系统19个指标组成。文章结合突变级数模型,以山东省17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对城市低碳竞争力水平进行研究,并将其划分为3类:低碳竞争力优势区、低碳竞争力平缓区和低碳竞争力劣势区。山东大部分城市属于低碳竞争力平缓区(5个城市)及劣势区(6个城市),低碳竞争力优势区(6个城市)多位于中东部城市区域,测算结果表明山东省低碳竞争力从西南部地区向东部沿海不断增强,基本反映了山东省城市低碳竞争力的发展水平。为了准确找出城市低碳竞争力发展的阻力,利用改进障碍因子法对山东省城市低碳竞争力障碍度进行测算,分别以中间层和指标层对制约城市低碳竞争力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展开分析,结果显示,公交运营里程数不足、湿地面积比重和城市园林面积较低已成为制约山东省城市低碳竞争力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应在今后的发展中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7.
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战略结合的绿色创新理念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鉴于绿色创新竞争力系统的复杂性,通过构建创新投入、创新资源、生态环境和创新产出四个子系统的绿色创新竞争力指标体系,结合系统动力学理论构建绿色创新竞争力系统仿真模型。以长三角沪江浙皖四省(市)为研究区域,动态仿真研究四省(市)的绿色创新竞争力演变趋势,分析比较关键变量,明确四省(市)绿色创新竞争力的差异与优势。研究结果表明:各变量的变化趋势均有利于绿色创新竞争力的提升,整体指标状况优良,绿色创新效益显著。江苏省的绿色创新竞争力综合水平最高,浙江省的绿色创新竞争力综合水平与上海市基本相近,安徽省处于最低位置。四省(市)在绿色创新竞争力的不同维度分别占据优势。  相似文献   

18.
以浙江11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07—2010年连续4年的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等,对浙江城市旅游竞争力水平进了定量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其空间分布特征、整体差异特征、局部差异特征及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度剖析。结果显示,浙江城市旅游竞争力水平整体差异较大,突出表现为区域旅游业发展不平衡,杭州一家独大格局明显,衢州和丽水竞争力明显偏弱,宁波、温州、金华的旅游集散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尤其温州市,其城市旅游环境质量亟待改善。  相似文献   

19.
商华  惠善成  郑祥成 《科研管理》2014,35(11):156-162
作为人力资源存在和发展的多维空间载体,人力资源生态系统已经演变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工具。人力资源生态系统的准确测量和评价是区域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基础和依据。本文以辽宁省区域城市为样本,以2013年辽宁省统计年鉴中数据为依据,通过实证分析和生态位参数的引入表征辽宁省区域城市人力资源生态系统的竞争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应该以区域合作代替竞争,避免生态位重叠造成的效率低下和过度竞争;以区域城市间的共生关系发挥集群优势,增强区域人力资源生态系统的竞争力;找准生态位位,摆脱生态位短板的制约;"态"与"势"的协同进化和平衡发展,提高人力资源生态系统的发展潜力和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