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马德被“双规”之后,回忆起:送他去海林县任副县长时,当时的省委领导要求他:廉洁自律,群众的酒一瓶不能收,烟一盒不能要。当时,他做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2.
1993年年底,子野同志病危,我去协和医院探视。当时,我心情沉重,一方面觉得不想发生的事情可能很快发生,另一方面又不能愁眉苦脸地看他,还不得不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和往常一样。一进病房,发现他很瘦,不由一惊。向他问安以后,他拉着我的手说:“我没事,挺好的,你们很  相似文献   

3.
朱德与周总理的最后一次相见,那情景是相当感人的。1975年7月11日下午四时许,周总理午睡后,在病房内运动。他对秘书说:“你去打电话,问一下朱老总的身体怎么样?他现在有没有时间?前些日子他想来看我,因为我当时身体不太好,没能请他来,今天可以了。看朱老总能不能来。”秘书答应马上去打。总理接着说:“现在是四点多钟,如果老总可  相似文献   

4.
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在位近三十年,在中东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素有“雄狮”这称。近年有关他去世的消息时有所传,对此他总是带着笑意说:“媒体已不止一次地报道我死了。”这一次,他不能再笑了,他真的走了。因心脏病突发,他倒在了电话机旁,当时他正在与黎巴嫩总统拉胡德通电话。他以“我们应该给下一代创造一个平安的环境和更美好的未来”这样发人深省的话语,结束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生。  相似文献   

5.
教育圣徒     
巅峰岁月:1930“只要一天生命存在,我就要为平民教育工作下去。”这是晏阳初执着的信念,哪怕是在战乱的年代里,他都始终抱定“除文盲,做新民”的理想。 1930年,晏阳初举家迁到定县(今天的河北省定州市)和他平教会的朋友们一起开始他们的伟大事业。 平教会的同志是以平教工作为生命的,他们随时随地都在进行平教工作,天地之大,无处不能工作,此处不能做,就到别处去做。 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在当时被北京的一  相似文献   

6.
赵凡 《新闻记者》2003,(7):17-17
这显然是一次让我非常难忘的采访经历。 2002年8月的一天,完全偶然的场合,我得知在美国科研机构供职的中国地质科学家丁抗回北京作了关于海底热液与生命现象的学术报告,他此行是来接受中国地质科学院特聘研究员的。当时,我的第一个直觉是:这是一个难得的采访选题,不能错过。然而时间却很紧张,因为第二天,他就要赴贵州,然后直接飞回美国。  相似文献   

7.
荷兰籍世界纪录片大师尹文思,晚年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记述了这样一段往事: 在离开汉口前,我也想,既然我不能亲去延安,我完全可以把我的摄影机交给中国同志,让他们带到延安去工作.这样,经过中共同志的帮助,决定在某晚,将摄影机交给一辆出租汽车内的中国同志.那是深夜,在汉口的一条街上,我看到了那辆出租汽车.当时,我未能看清这个中国同志的模样.我见到他后,急忙把摄影机交给他,同时,激动地低声对他说:“延安!延安!”这位同志点了点头就走了.  相似文献   

8.
上大学时班上一玩小提琴的,把这曲子拉得不错,从窗下经过去打水的女生都小停几步。的确他拉得很干净,那种纯洁味出来了。我当时以为《沉思》是表达对心上人的深沉思念,班上一个女生也评说它“爱情真深刻呀”。我们班还有一个玩二胡的,其出身与形象当然不如那个提琴手。他也好不容易喜欢上一个英语系的女生。我说:你不能  相似文献   

9.
采访前有无准备,效果是不同的。对此,我深有体会。有一次,我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去采访一位老掏粪工。见面后,我对他说:“听说您最近被批准入党,祝贺您。”他回答:“我58年就入党了,刚入党的是我弟弟,他也在我们卫管所”。我连声说:“我弄错了,错了。”接着问他:“您老伴身体好吧?”他显得有点不高兴,冷冷地对我说:“我老伴已去世好几年了。”当时,弄得我很尴尬。我又问他:“您最近把小儿子调到卫管所当掏粪工,当时是怎么想的。”他站起来说:“我儿  相似文献   

10.
1952年是美国四年一度的大选之年.当时的形势是民主党在罗斯福和杜鲁门的领导下,已连续执政24年,倘若共和党在这次大选中仍不能东山再起,美国的两党政治将变成有名无实,甚至从此寿终正寝,共和党再无崛起的希望.在这种客观形势下,共和党要改朝换代,取得1952年大选的胜利,必须推出一个“满意”的候选人.当时共和党内有两大派:一是以中西部为基地的保守派,一是东部的自由主义集团.保守派早已内定拥护代表俄亥俄州的参议员塔夫脱出来竞选.塔氏出自美国政治名门,父亲老塔夫脱是前任总统,他本人曾做过三任参议员.他的家世、作风、言论、丰采都代表着一般认为是反工人、反社会福利、反自由主义、冰冷保守的典型共和党,美国新闻界叫他“共和党先生”.  相似文献   

11.
褚树青是一位优秀的图书馆馆长. 让我了解到这一点,始于他对我说过的一句话:"办平民的图书馆,一百多年前一位绍兴的乡绅能做到的事情,难道今天官办公共图书馆还做不到吗?"我当时到他的办公室跟他谈事,不知怎么就聊到办馆理念上了,他似乎很随意地说了上面这句话,当时我大吃一惊,没想到他有这样好的理念,在这之前,我跟他接触不多,对他不甚了解.从这次交谈以后,我开始关注他和杭州图书馆.  相似文献   

12.
作为 2 0世纪初的一位凤毛麟角的大学毕业生 ,沈祖荣先生为什么要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中国图书馆事业 ?沈祖荣先生是一位彻底的爱国主义者 ,他一生的理想是通过办理图书馆事业来实现教育救国和教育强国。 1910年 ,沈祖荣先生在文华大学毕业之后毅然决定供职于文华公书林 ,以启迪民智 ,振兴中华。当时对于他的这一抉择 ,旁人不可理解 ,亲朋好友谁都不赞成。当面阿谀奉承者说 :“方今各处需才孔亟 ,以你大学毕业 ,何事不可为 ?乃作此招护书籍的事业 ,不其长才短驭 ?”背地里议论 ,不是说 :“毫无远志” ,就是说 :“学识平庸 ,不能充…  相似文献   

13.
长春卷烟厂厂长岩石,因该厂1984年人均收益创全省第一,获得了市政府发给的奖金一千元和科技成果奖一百元。他一拿到奖金,就想捐献给有困难的职工和托儿所的孩子们,但直到1985年5月中旬才把钱献出来。当记者问他为什么事隔半年之久才捐献时,他说:当时,班子其他成员也得到了奖金,他们工资都不太高,不能因为自己把奖金献出来,而给他们造成压力。事过半年,岩厂长估算其他人的奖金已经用得差不多了,才把自己的奖金献出  相似文献   

14.
一明末清初,在天主教的活动中,起着很大作用的乃是上海人徐光启(1562~1633)。他位至内阁大学士,翻译和介绍了西洋科学书籍,是有名的“实学者”。同时,他也是“明末中国天主教三大柱石”之一,是受到耶稣会士高度评价的伟大的天主教徒[1]。至今为止关于徐光启的研究可分为二方面:一方面作为实学者(科学者)得到了高度评价;另一方面是研究和评价了他的天主教徒之事迹。在这些研究中,作为当时的天主教徒,尽管他受到了高度的评价,但是关于他对“天主教理解”则作了如下的评价:“徐光启的根本思想包含了中华思想,所以不能完全说是天主教民[2]。”…  相似文献   

15.
长春卷烟厂厂长岩石,因该厂1984年人均收益创全省第一,获得了市政府发给的奖金一千元和科技成果奖一百元。他一拿到奖金,就想捐献给有困难的职工和托儿所的孩子们,但直到1985年5月中旬才把钱献出来。当记者问他为什么事隔半年之久才捐献时,他说:当时,班子其他成员也得到了奖金,他们工资都不太高,不能因为自己把奖金献出来,而给他们造成压力。事过半年,岩厂长估算其他人的奖金已经用得差不多了,才把自己的奖金献出  相似文献   

16.
自我感觉     
上大学时,一位很儒雅的老师说过一件小事:有一次他上街理发,理完后便去逛书店,遇到几位同事还聊了一会儿.回家后从穿衣镜里发现,自己的内衣领子很别扭地在外面支叉着.当时他感触很深:一上午竟没有一个人给他指出来.  相似文献   

17.
三年前,在轮椅上坐了30个年头的史铁生,生活中没有出现奇迹,反而又有新的灾难降临。由于双肾功能衰竭,从此以后,他必须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了。当时,一个问题立刻使我满心忧虑:他还能写作吗?在瘫痪之后,写作是他终于找到的活下去的理由和方式,如果不能了,他怎么办呀?现在,仿佛是作为一个回答,他的新作摆在了人们面前。  相似文献   

18.
贺年片,已成为当今社交场中的宠物。 谁最先使用贺年片呢?有人说是英国亨利·柯尔爵士,因为他于1843年,请艺术家设计了一张由两个图案拼成的填色的贺年片。 其实,最先使用贺年片的还是我们中国人。早在南宋末年,著名文学家周密在《癸辛杂识》中,对当时送贺年片有过明确的记载:“节序多贺之礼,不能  相似文献   

19.
在白皮书前言中,朱穆之把人权称为"伟大名词"和"崇高目标"。国新办副主任董云虎说:"把人权旗帜举那么高,我们当时想都没敢想。也就他这个老资格敢写上这样的话。"1990年年底,当时还在中共中央党校当讲师的董云虎应中央外宣小组之邀,去介绍人权学术研究情况。被门卫拦下来后,他解释说,是中宣部外宣局老局长田丹请他来的。门卫随即打电话进去确认。电话里问:"来的是不是中央党校的一位老教授啊?"门卫说:"不是,是一个小伙子。"当时,董云虎未满28岁,长相又显得比实际年龄还小。业内人都知道他编写的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方言又多又难懂,尤其是温州话,更是令人“耳”花缭乱,许多话,同是温州人,说法也不一样。土生土长的郑张尚芳从小就对本地方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了中学,他发起组织了一个方言小组,他们不但记录方言谚语,而且开始研究方言的理论问题了。一天,郑张尚芳借来一本王力教授写的《汉语音韵学》,似懂非懂地啃着这本大部头。书中谈到:一位叫高本汉的瑞典语言学家,对汉语特别是温州方言很有研究。于是他特地到图书馆借来高本汉写的《汉语词类》,读着读着,他的心不能平静了:一个外国人对温州对话知道得那么清楚,自己是一个道道地地的温州人,就不能超过他?从此,他暗下决心,自己一定要写出一本高水平的《温州方言志》来! 一九五二年,他在温州二中提前毕业了,他品学兼优,但当时,他被死神般凶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