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留学生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引领着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而社会文化价值观又深刻影响着留学生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美国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发展与美国例外论的形成与发展、“美国梦”与移民浪潮的冲击、以自由市场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经济生产逻辑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回顾二战后美国留学生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反思,发现美国的留学生教育政策始终难以克服孤立主义的基因缺陷,政治化倾向凸显,对自由市场的推崇与迷信放大了留学生教育的经济功能。后疫情时期,美国留学生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发生转向,留学生教育政策以维护国家安全和知识产权为逻辑起点,以吸纳全球最优秀的高技术人才为核心目标,以助力经济复苏增长为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2.
黄华  陈黔宁 《江苏高教》2020,(2):120-124
江苏高职院校一直是中国高职的排头兵,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江苏高职院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来华留学生教育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当前江苏省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教育也面临一些现实困境。要从重构全球高等教育布局的角度,充分认识江苏高职院校招收来华留学生的意义;从培养“中国好故事讲述者”的角度,系统谋划来华留学生教育;从服务“走出去”中资企业的角度,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多元利益主体协同的人才培养机制;从树立中国高职教育品牌的角度,切实把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质量关。  相似文献   

3.
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取向是影响其教育现象或政策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定时期的教育现象或政策又会折射出该时期的文化价值取向。从文化价值取向角度分析美国的双语教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错综复杂的变迁过程,以及影响其变迁的精神实质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定量评估“一带一路”倡议对国际学生来华留学的影响,对推动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8—2018年183个国家的面板数据,本研究利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一带一路”倡议对来华留学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一带一路”倡议对来华留学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来华留学生总体增长幅度在5.7%~7.7%;内在机制是通过民心相通效应和人才需求效应发挥促进作用;对不同类型国家或地区来华留学的影响效应具有差异性,且教育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更好地推动来华留学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我国应理性看待“一带一路”倡议对来华留学的促进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加强来华留学生教育差异化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和优化,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机制;提高资源整合利用能力,依靠优势特色学科引领,打造“留学中国”品牌。  相似文献   

5.
独立后印度尼西亚教师教育政策的发展经历了以建立本土教师教育体系为基础的政策探索阶段、以优化本土教师教育结构为动力的政策调整阶段和以追求教师教育协调发展为重点的政策规范阶段,遵循着政策动力机制从建设民族国家到追求均衡、政策目标取向从注重效率优先到追求提质培优、政策实施过程从政府集中领导到强调分层实施、政策话语规则从政治学、经济学走向多元形态等演进逻辑。印度尼西亚教师教育政策的变迁呈现出“教师教育政策动力机制注重多主体参与、教师教育政策目标取向注重均衡化发展、教师教育政策实施路径保障主体执行力以及教师教育政策话语规则注重群众性意见”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利用1999—2018年169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及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了来华留学生教育对“稳外贸”的促进效应。结果显示,来华留学生教育显著促进了中国与生源国双边贸易发展,具有“稳外贸”作用,且相对于进口贸易,来华留学生教育更能通过增加中国出口贸易发挥“稳外贸”作用;分样本回归结果表明,来华留学生教育对中国双边贸易的影响效应具有稳固性;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类别来华留学生对双边贸易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存在差异,非学历来华留学生的影响强于学历来华留学生,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的影响强于非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同时,来华留学生教育对贸易的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存在递减效应。上述结论对于我国在当前背景下,开展“稳外贸”工作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来华留学生教育是构建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格局的关键组成部分,但相关奖学金政策亟须转型。基于对来华留学生奖学金政策结构、类型和功能的研判,并结合对国内外多个城市的实地调查和经验研究,分析提出奖学金政策转型面临的挑战集中在发展理念、政策实施形式、政策结构、政策效益等方面。来华留学生奖学金政策转型的逻辑在于提升政策的核心议程地位、构建多元的政策主体结构、开发多样的政策工具类型、设置多元关联的政策目标。奖学金政策转型的进路如下:转变指导理念,增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能力;开发政策新类型,拓展留学生教育新功能;搭建政策新组合,扩展政策实施单元;切实下放政策实施权,提升多元主体参与度。  相似文献   

8.
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多元化价值取向;阐述了从单维数量增长到全面协调发展的构想;强调了在渐进中把握跨越式发展机遇的重要性;提出了政府、社会、高校三方联动共同促进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9.
来华留学生语言课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目标是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模式的新探索。语言课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应考虑学生听得懂、用得上。留学生课程思政应遵循的教学理念是运用多元文化共享理念帮助留学生在中外文化认同中理解和认同中国,通过国际理解教育引导留学生愿意以包容的心态理解中国,采用分层和适度递进的教学更加符合留学生认知及学习语言的规律等。不同阶段留学生的分级教学要把握“知”“情”“思辨”的要求。来华留学生语言课课程思政的措施包括:语言课课堂利用现有教材中蕴含的课程思政教育元素,拓展语言课教学内容的同时挖掘其育人功能;加快新形势下国际中文教材、微课堂及课外读物等融入思政目标的教学资源建设;课上练习活动和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使教学丰富多元,让留学生亲身体验当代中国的发展,促进对中国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不同历史时期教育政策实践的发展模式形成了我国教育政策实践的范式。教育政策实践范式的三个基本范畴是教育政策文本话语模式、教育政策价值选择和教育政策活动特征。在我国教育政策实践范式的历史变迁中,教育政策话语模式由"政治本位"、"经济本位"转向"教育本位";教育政策价值目标由"平均主义"、"效率优先"转向"有质量的公平";教育政策活动特征由"经验决策"、"理性决策"转向"科学化、民主化和系统化决策"。  相似文献   

11.
课程的价值取向决定课程目的。新学制的诞生与社会课程的出现,一改我国学校课程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而倾向于个体本位;国民党统治确立后,政治上的统一,教育政策的制度化,社会课程价值取向复归于社会本位,并最终归宿于“国家”的政策和政府的政治理念。回顾民国时期学校社会科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或许能对当今社会科教育的推进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历史悠久,外语教育政策价值取向却经历几番波折和变迁。近年来,在中国外语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对外语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认识误区,亟待全面澄清。本文通过梳理中国外语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历史演进及其特点,阐释外语教育战略价值观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60年来,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变迁大体经历了"服务政治"与"培养专才"的价值定位、"政治挂帅"与"教育跃进"的盲目适应、"教学为主"与"质量为重"的价值重构、"全面怀疑"与"极端政治"的错误取向、"工具价值"向"本体价值"的逐步回归、"适应市场"与"注重人文"的积极探索、"规模扩张"与"素质提高"的双向并进、"以人为本"与"和谐发展"的目标追求等八个阶段.60年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变迁特点和趋势主要表现为:从国家主导型向教育主动型转变,从注重外在价值向内外价值并重转变,从同步型变迁向超前引领型变迁转变,从正、负向变迁兼有向正向变迁效果日趋明显的方向转变,从过分强调主轴价值向坚持主轴价值同时兼顾其他价值取向转变等.  相似文献   

14.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来华留学生教育提供了历史机遇,同时赋予其加快内涵式发展、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历史使命。本研究通过梳理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规模、层次、分布等结构性特征,研判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形势,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来华留学生教育面临的机遇及挑战,同时依据推拉理论,构建“创新—经济”双维度矩阵,从拉力效应、推力效应和中间效应三个维度提出建设“教学互动共同体”“产教融合共同体”“教育责任共同体”“学员发展共同体”的具体对策建议,以期助益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系统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教育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中国英才教育政策发展情况进行历史解读与价值分析。中国英才教育政策经历了政策萌芽期、政策休眠期、政策启动期、理念转变期、内涵发展期、政策明朗期六阶段;走过了从国家利益至上,到政治需要优先、效率优先、社会需要优先,再到兼顾多方利益的发展之路。在政策的价值取向、政策体系的建立、政策内容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等方面仍存在较大问题。建议进一步明确政策价值取向,加强政策内容合理性研究,借鉴国际“先行经验”,彰显中国“后发优势”,有力提升中国英才教育整体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6.
《留东外史》是中国留学生文学的开山之作,因为书中充斥着对留日学生嫖妓的描写,自诞生以来备受误读和诟病。其实作者描写中国留学生嫖妓,是为了炮制一个日本“卖淫国神话”,隐藏着把日本“妓女化”的价值取向.有着明显的“性政治”意味。作者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感情,和当时特定的历史语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职学生资助政策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而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其价值取向历经从社会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向、从注重数量到关注质量的转变、从效率优先到教育公平的回归的演进路径,彰显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公平优先、兼顾效率”“追求充足、致力保障”的基本特征。展望未来,我国中职学生资助政策应以保障相对贫困学生教育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以促进学生学业发展为重要价值取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价值取向,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职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创新、改进与完善,促进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来华留学生教育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当前“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性和先导性环节。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来华留学生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经历了主动调整、“入世”后迅速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服务国家战略三个阶段。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来华留学生规模稳步扩大,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逐步规范,教育质量明显提升,来华留学生专业结构和层次结构逐渐优化。但与留学生教育发达的国家相比,仍存差距。未来,来华留学生教育需要补齐短板,完善留学生服务配套措施、创新趋同化管理制度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进一步建设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全面提升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略论来华留学生教育历史分期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分期是对来华留学生教育历史进行考察时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近年来,已有少数学者对此进行了有益探讨,提出了面貌各异的历史阶段划分观点,但多数论者都没有充分考虑影响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为历史分期而分期,或者直接移植中国通史的分期套路,既难以符合历史实际,也不利于理论研究。为真实反映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进程,在分期时,应当以来华留学生教育实践变迁为主线,以影响其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为参照,以影响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重要政策和重大会议为界标。科学的分期,有助于人们厘清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主要脉络,有助于发掘其特点和规律,也有助于深入研究和学习。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高考政策变迁的历程蕴含了一定的价值倾向,总体上是从政治价值取向到经济价值取向,最终回归到以教育的价值和人的价值为中心的全面价值取向。今后高考政策应该坚持以本体价值为核心的全面价值取向,程序更加科学化、民主化,建立高考政策的评价机构和制度,以推进高考政策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