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中国电影研究领域既有的理论框架有二,一是"去中国性"的唯理论范式,把中国电影纳入以西方为中心的全球视野加以理论化考量;一是"国族电影"范式,其理论的有效使用旨在为民族文化和国家政体提供正当性。基于电影史的发展实际和全球空间政治的既有格局,本文提出"跨地性"的理论框架,主张沿着人文地理学的路径从空间和跨地域的维度,而不是从民族和国家的维度,重构中国电影研究的理论框架,旨在为中国电影研究提供新的视域。  相似文献   

2.
命名与修辞: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电影"是中国电影史上一个具有深厚传统的电影准类型,其概念的合理性在社会文化转型时期遭遇了质疑。同时,一系列新的概念随着社会变迁被生产出来,分析其背后的知识转型背景对于我们理解当下新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文化意义十分重要。当前少数民族电影文化的发展正以"去历史化"的惯性经历着话语嬗变,但现实政治将重新激活中国民族理论与实践的知识传统,并对未来的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文化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1980年,《神秘的大佛》在大陆公映,意味着武侠动作电影在大陆地区销声匿迹了三十多年之后重新回到银幕上,并拉开了1980年代大陆武侠动作电影创作浪潮的序幕。本文尝试从类型借鉴、张扬娱乐意识、探索民族风格以及对传统电影观念的继承与改造等几个维度入手,对这部影片做泛文本(影片本身及其身处的舆论环境)阅读,进而审视和重估这部武侠动作电影的艺术成就与历史价值,以期拓展中国电影史的书写空间。  相似文献   

4.
通过考察包括中国内地和港澳台地区在内地理区域的电影制作者和艺术家重新塑造、想象现代民族国家形象的诸种方式,分析“跨民族电影”“华语电影”及“华语语系电影”等术语在跨国电影史、华语电影理论和世界电影研究的框架中如何重新创造当代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形象,可以看出华语电影的疆域并不是一条单一的直线,而是由复数的历史、多种的发展线索以及多地域建构来组成的。中国内地和港澳台地区以及海外离散之地,在电影的主体性建构中均占据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5.
20世纪20年代,借助着民族电影业蓬勃崛起之势,更得益于电影这一媒介的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国人自办的电影刊物获得了迅速发展.2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电影刊物便是“电影特刊”.本文探寻电影特刊的特性及其演变轨迹,同时对学术研究中如何开掘与使用电影特刊的相关问题加以探讨,以期为早期中国电影史的研究拓展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民国电影在1930年代革故鼎新,形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高峰时刻"。其间"左翼电影"与"软性电影"的论争,立体表征了民国电影悖反式的现代性结构:资本主义启蒙与社会主义革命、市民精神与阶级政治的二位一体。1930年代的民国电影尚未形成一种真正主体性的现代性意识。抗日战争后民国电影融会古典美学与启蒙思想,确立了兼具现代性与传统性、民族性与普世性的本土电影传统,并创造出《小城之春》等世界经典。民国电影缔造的现代性美学范式,一直影响着新中国的电影创作,并成为一种挑战新中国革命主流电影文化的潜话语,作为一个本土化的现代性电影传统,是当代中国电影重构核心价值观及文化主体性的不可或缺的历史资源。  相似文献   

7.
“大后方电影”是中国电影史“战时中国电影”时段的主导性维面。作为相对复杂的电影历史现象,“大后方电影”研究应该确立动态通连的观照态度,侧重针对官营电影体系的建立、电影创作和电影化建设几个重点维面,注目于内在联系性,灵活采用多种方法,真正理清复杂交错的内在纹理。  相似文献   

8.
安燕 《铜仁学院学报》2008,10(3):102-105
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作为大后方电影重要部类的国民党教育电影一直被阻隔于中国电影史的史述之外.成为一个断代的孤悬现象。本文着重对教育电影的成因及美学面貌进行探讨与总结,以期其研究得以深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西部电影与美国西部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百年电影史上,西部电影已成为一种被国际电影界普遍认可和接受的艺术品牌。由于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的不同,中国西部电影与美国西部片在文化内涵、矛盾冲突及人物形象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只有理解这种差异,我们才有可能在中国的西部电影中建构起属于我们民族自己的人文精神、西部精神。  相似文献   

10.
四方田犬彦的《日本电影100年》在众多的国别电影史写作中是极具特色的一本,其特色不仅在于回避了现有的电影史写作中存在的或侧重从科技或经济的角度观察电影史运行的轨迹、或不加选择地将所有能够找到的文本均纳入其研究框架等若干缺失,而且在于其以现实主义立场审视电影实践,力图揭示出电影史运行的内在的美学规律,从而为电影史的建构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的建立带来了中国电影发展的又一波动荡.由于政治地理的重新划分,电影的传播地理也随之发生变化.建国前后不同电影势力之间的交叉与互渗,在政治大局初定之后,新的传播格局也随之形成了.这个格局从20世纪50年代延续到70年代,在两岸三地的电影人逐步展开交流的情况下,才得以再一次改变.然而,它已经在中国电影百年的历史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迹.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电影史上新中国成立后时代的标志性人物,没有人能像谢晋那样具有典型性。他的电影体现出革命叙事的红色电影与人道主义、旧式伦理电影缠绕在一起的奇妙风格。  相似文献   

13.
徐一博 《文教资料》2014,(31):134-136
在中国电影史上,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有两个相对集中的发展时期。一个是二十年代,多取材于当时大都市流行的通俗小说。另一个是八九十年代,这一次文学改编成电影最显著的特点是从通俗小说转向了纯文学小说,注重表达的是民族整体经验。文学的传统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方面,在形式的转换、意境营造、情景交融、声画对位以及各种文学的表现技巧,都曾经被有创造性的电影编剧和电影导演所利用,变成中国电影的一个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成功的旗帜     
崔鹤同 《初中生》2008,(1):31-31
美国的史蒂芬·史匹柏,少年时就梦想有一天能成为电影导演。17岁那年,他参观了环球电影制片厂,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梦想。他经常和一些导演、编剧交流,终日流连于他梦想的世界里,从与别人的交谈中学习、观察,并产生了很多关于电影制作的灵感。20岁那年,他成为正式的电影工作者。随着他执导的一部部电影、电视剧在全球上映,他的梦想终于实现了。36岁时,他已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制片人。电影史上最卖座的十大影片中,他一人独揽四部。  相似文献   

15.
范烟桥为各大影片公司撰写剧本、编写说明,是早期中国电影公司的明星职员。他对苏州电影市场拓展、观众观影心理、历史题材影片的创作提出了独到见解,这些观念通过报纸向外辐射传播,影响了中国早期电影的创作。他创作的电影歌曲继承民族音乐精华,适应大众审美心理,推动了中国电影音乐民族性的开掘与现代性的传播。这些都证明,范烟桥是中国电影史上不能忽略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范围不断扩大:时间范围上下延伸;空间范围不断拓宽;专业领域不断分化整合;学科问题不断强化.关于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空间范围的拓展,一方面应具有全球观念,以全球史观为指导,研究全球历史地理问题,重视跨国家、跨民族、跨地区历史地理研究与中外历史地理比较研究,在全球历史背景下研究中国历史地理问题;另一方面应保持区域意识,探讨历史地理问题的区域性表现及其历史变迁过程,并寻求全球性与区域性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7.
“第五代”,还能走多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蒲颖 《神州学人》2002,(4):24-26
被秒为中国电影“第五代”的那批电影人--张艺谋、陈凯歌、黄建新、吴子牛、田壮壮、谢小晶、顾长卫、侯咏以及后来的张军钊、李少红、胡玫、周晓文、冯小宁、宁瀛、刘苗苗等--在中国电影史上已经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黄飞鸿系列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堪称奇迹,时间持续半个多世纪,影片数量超过百部,编创人员换了几代,特别是徐克的黄飞鸿电影创作在文化基调、人物谱系、武打设计等方面进行创新,善于对传统黄飞鸿题材电影进行新的设计和诠释,注入了新的文化思考,饱含着深刻的文化况味,在中国武侠电影史上写下了浓重一笔。  相似文献   

19.
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他所拍摄的许多优秀电影享誉海内外。与同时期的导演相比,没有谁能够像张艺谋那样始终关注中国的女性,在他的电影中塑造了一系列生动丰满的女性形象,在中国当代电影史人物画廊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拟从女性的本能需求、执着的信念、悲剧性的抗争三方面对这些女性形象作出分析,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入透彻地理解张艺谋的电影。  相似文献   

20.
纵观百年中国电影史,纯粹站在女性情感经验角度来探寻、挖掘女性意识的作品鲜有。本文在分析女性意识在百年中国电影作品地位的基础上,对女性意识进行探索、剖析,指出在电影作品创作中影响女性意识的三大误区及解决办法,以期对中国女性电影创作能起到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