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解构式阅读的特点解构式阅读是后现代主义提出的一种阅读方式。所谓解构,就是一种“双重写作”和“双重阅读”,也就是在作者作品的基础上,读者再进行一次创作活动。在活动中,读者根据文本进行阅读。由于读者本身所具有的知识背景不同,不同读者对于文本的阅读是不同的,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所领会到的文本意义具有不同性。因此,解构式阅读的方法,重新赋予文本新意义,使阅读成为写作延伸的一种阅读方式。解构式阅读是与传统阅读方式不同的一种阅读模式,具有本身独有的特点,表现为:1.地位的平等。在解构式阅读中,强…  相似文献   

2.
中国有句俗话:“一千条有水的河就能照出一千个不同的月亮”,西方也有句谚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两句话尽管来自不同的国度,其主旨却都是相同的.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将其用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上,就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多元解读”.那么,如何有效进行文本的多元阅读,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个性得到张扬、人格得到完善呢?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3.
教学断想     
阅读活动是一种理解活动,是读者通过作者提供的“文本”的阅读,根据“文本”所显示的言语意义而对作者蕴于“文本”的意义的理解。但由于政治、经济、地位、生活经历及欣赏趣味和水平的不同,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部作品的理解和评价是有差异的。正因如此,所以,西方有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菜特的说法,我们国家也有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个林黛玉的说法。  相似文献   

4.
作者写一篇文章总有一个目的,也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或则赞扬什么,或则批评什么,或是明说,或是暗喻。作者写文章要达到的目的或意图,我们往往称之为文章的中心思想。《大纲》指出:小学阶段在培养阅读能力方面的具体要求之一是“能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中心思想。”当学生通过一系列的  相似文献   

5.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笔者认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应重在训练对写作意图的揣摩。就一篇文章而言,写作意图是它的出发点和根本点所在,抓住了写作意图,实质上就抓住了文章的关键,进而可以把握文章整体,因此,写作意图是解决阅读的钥匙和最佳切入点。下面,笔者谈几点看法和做法。 1、抓住文章首尾,找出中心句和关键句 一篇文章总是围绕一个总目标展开,具有一个总意图,体现这个总意图的中心句往往出现在文章首尾,所谓“开门见山”和“卒章显志”即是文章的一般规律。《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全文结句“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又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道出了作者痛悼烈士、勖勉国民的写作意图。围绕“痛”什么、辛亥革命成功后为何还要“勖”国民等问题,就可切入文章中腹,把握全文内容。“我在青年时候做过许多梦……这不能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这一段《<呐喊>自序》的开头话则是理解全文的钥匙。读了下文作者对个人经历的大段叙述,我们会悟到,这许多“梦”不正是鲁迅先生不断探求着的救国救民的理想么!这种爱国思想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不正是《呐喊》创作的思想基础的(由来)么!  相似文献   

6.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来读者和作者之间必然存在天然的隔膜.但是我们不能容忍误读甚至曲解。尤其是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当致力于靠近作者,聆听他真诚的心声,在历史和现实的万千聒噪中寻一丝清音,引导纯真的孩子。  相似文献   

7.
文学欣赏常常是有差异性的,欣赏者的理解也许正与作者的写作本意相同,也可能超过或有别于作者的原意,正所谓“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如果根据西方接受美学的理论来讲,这就叫“形象大于思想”。接受美学认为,一件文学作品的诞生,不仅要经过作家的创造,还要经过读者的再创造。文本意义的实现必须靠读者通过阅读对它具体化,以读者自己的感觉和经验来填充作品的空白处。作品的意义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本身,一是读者的赋予。《诗经·秦风·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  相似文献   

8.
一、关于阅读个性化问题 阅读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在阅读活动中,阅读主体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唤回直觉经验,从而重构读物的具体化形态。这就是所谓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正因为有千差万别的经历、处境与积淀,才有千差万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有阅读的不同价值取向和个性感受。  相似文献   

9.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句话不仅道出阅读是一项神奇的思维活动,也启示我们阅读成果应该是多元的。然而,目前不少高中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存在严重的功利主义思想,无源性解读、单一化解读与失度性解读现象普遍存在,不仅偏离了作者的创造,也制约了学生阅读创造能力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在实施语文阅读教学时,要确立...  相似文献   

10.
一个我们并不想否定的理论是:问题是思维的发动机,思维,永远从问题开始。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于是,在课改新理念的引导下,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脱颖而出,我们称之为“问题教学”。有“问题”便有“答案”。然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何面对学生丰富多彩的答案呢?下面笔者笔者在探索过程中发现的两个典型案例来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阅读”?《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此所作的定义性界说中有这样的话:“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这个心理过程当然是指读者主体的心理过程。而不同读者对同一读物所产生的心理过程(阅读效应)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所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易经·系辞》),就说出了“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可以说,阅读既凭借于文本,其结果又往往会超越了文本。  相似文献   

12.
一、学会用鉴赏的眼光来阅读“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的认识、理解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语文课不应该只是简单的继承,更应该成为让学生个性阅读自由张扬的领域。要培养学生超文本的阅读能力,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去领悟,去多元化地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 ,实现兴趣化阅读 ,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是多么重要。具体说来 ,我通常采取以下两种教学策略来实现学生的兴趣化阅读 :   一、自主创编《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有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作品总是有着不同的理解 ,因此我们要摒弃以往统得过死的阅读要求 ,而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新地阅读 ,能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实现阅读的兴趣化。需要指出的是 ,我们不仅强调阅读时对同…  相似文献   

14.
阅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从本质上说,阅读是主体主动地认识世界的实践活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阅读只能是学生的阅读,也就是说学生应该是阅读的主体。接受美学理论表明“作品”的价值只有经读者阅读才能体现出来。认知心理学家雷斯尼克对阅读所下的定义是:“阅读是一种构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的推断能力与他原来的知识起关键性作用。”阅读本来就是一种个性鲜明的行为,不同个体的认知水平、年龄、身份、阅历各不相同,对作品的理解自然深浅不一,有的甚至会大相径庭,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相似文献   

15.
中国有句俗话:“一千条有水的河就能照出一千个不同的月亮”,西方也有句谚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两句话尽管来自不同的国度,其主旨却都是相同的。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相似文献   

16.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如果每次读出的都是同一体会,那么这样的文章何需读“百遍”呢?我觉得,好的文章应该正如作家毕淑敏所说的“常读常新”。这里我想窜改一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变为“一千次阅读,就有一千个人鱼公主”。因为好的作品会使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候,在不同的人生境遇中,产生不同的感觉。当然,这样的阅读,需要一个人有持久的兴趣,有独到的眼光,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这实际上是一种研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毕淑敏对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从大约8岁的时候读起,然后是18岁、…  相似文献   

17.
阅读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文本的价值就体现在读者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上。所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183;系辞》),所谓“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赵翼《闲居读书》),所谓“作者以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得之”(王夫之《薹斋诗话》卷一),等等,说的都是阅读的个性化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篇好文章,一千个人阅读,会有一千种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所谓“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现在语文课常见的讲法是把课文肢解、割裂,不管什么类型的文章都要归纳个一二三,都要上升到一定的思想高度,这种教法常让人有一种强奸文意的感觉,本来很丰富很动人的文章,变成了丢肉失血的苍白骨架,又谈何美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到的三味书屋中的私塾生活,先生让学生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读起书来是人声鼎沸,这些似乎又找到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先要练好字。其次是诵读,只有反复诵读才能培养语感,读的书多了…  相似文献   

19.
阅读的内容和方式人们已千百次探讨过了,我们试从目标、过程和结果来探讨阅读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好读书,不求甚解”,是阅读目标的写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阅读结果的体现。阅读,具有复杂的内涵,牵扯面很广,因此要走好一条自己的路。  相似文献   

20.
话剧《雷雨》一经诞生,即震惊中国文坛。并一举奠定了作者曹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从《雷雨》诞生的那一天起。围绕主人公周朴园的性格就产生了激烈争论。概括起来,主要有两派:一派认为周朴园是真念旧、有人情味的好男人,姑且称之为“真情派”;另一派则认为周朴园虚伪、狡诈。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伪善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