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2 毫秒
1.
本题有不少文章论述过。收益之余仍感有再探索的价值。探索的内容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法制原则的历史由来;资产阶级平等原则的实质、特征;现阶段社会主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特殊内涵。探索的中心是在我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作为一项法制原则,究竟应规定在立法还是司法的意义上?探索的初步结论是,既不能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看作是全体公民立法权上的完全平等,也下能把它全部局限于司法过程,而完全排除该原则在立法上  相似文献   

2.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一个基本原则,应包含立法平等,这不仅具有理论基础,而且现代各国的宪政实践都体现出了对立法平等的权利保护,我国的现实需要也提出了立法平等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平等是法律的价值追求,刑法的平等原则是"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法制原则的具体化.本文从法理角度阐释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基本内涵、地位及平等与差别对待的关系.坚决贯彻这一原则有利于维护法律的尊严.  相似文献   

4.
略论立法平等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包含立法平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人”的外延已从单一的个人扩大为法人,其他社会组织,乃至一定条件下的国家.实现立法平等,在实然层面上,立法应对相同对象、相同性质的问题给予同等对待;在应然层面上,应以在形式上承认人人具有平等的立法权为前提.在私法范围内,立法权的平等是普遍的;在公法范围内,立法权的平等受到一定限制.  相似文献   

5.
章士钊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政论家、学者、思想家、律师和社会名流。在清末民初,深受英国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的章士钊秉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及司法平等的原则,从保护人民自由权利的角度出发,对平政院(行政裁判所)的设立进行了深入地批判,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司法平等思想。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是追求公平与正义的社会,但公平、正义与平等并不能同日而语。平等概念的出发点在于大家都是具有自然生命的同质的“人”,其最大的意义在于其精神性、应然性;不平等只能存在于个体层面、个别事物之间,作为不平等概念的出发点在于大家都是不同的“人”。在人人生而不同的前提下,实现人人平等以及公平与正义的手段只能是通过法律中的不平等手段。这种手段的应用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权宜原则、尊重规律的原则、向弱者倾斜的原则、比例原则、机会与结果并重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人类对于可持续发展法律价值的追求已成为法律发展的内在动力。可持续发展法律价值是对传统法律价值的完善和拓展。可持续发展法律价值要求作为传统法律价值的“秩序”实现从社会秩序到生态秩序的拓展;还要求作为传统法律价值的“平等”实现从代内平等向代际平等的延伸,从而使传统法律价值发生划时代的变革。  相似文献   

8.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仅要求立法上的平等,更要实现司法平等。外来未成年人由于处于社会弱势地位,其司法权的保护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文章通过分析外来未成年人犯罪平等保护问题的现状和原因,提出了保障外来未成年人犯罪平等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2010年全国新课程高考文综卷第28题为: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世上有两种形式的平等,即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数量平等是绝对平均主义,比值平等则是根据个人的实际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根据以上观点,通常所说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应该是  相似文献   

10.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到底包不包括立法平等?立法平等论与司法平等论的争议一直存在,至今在法学界仍然没有达成共识。文章试图从正面回答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律的阶级性与立法平等论的冲突问题,为立法平等论寻找理论支撑,并对立法平等中不可忽视的差别对待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自助行为作为民事权利私力救济的方式之一。为近现代各回民法所确认,其功能在于弥补公力救济之不足。文章通过时两个固家即中回和日本典型素例的分析。透视了自助行为的构成要件.然后从比较法的角度分析自助行为与使权行为。最后将民法革素中的自助行为与大陆法系圈謇的法兵如《德国民法典》、《泰国民法典》中的自助行为进行了比较法分析,并涉及了大陆法系和英芙法系圈謇自助行为的比较。  相似文献   

12.
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规律是“物一意一物”’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这个规律可以概括为“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化”。这个基本规律在写作活动基本规律中表现为:“物←→意←→文”之间互逆互动无限循环的矛盾运动规律,可以概括为:“客体主体化,主体文本化”。“客体主体化,主体文本化”既突出了写作基本规律的特殊性,又体现了一般实践基本规律的普遍性,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在英国刑法中持有从形式上看是状态,这并不表明我国刑法中持有也是独立于作为与不作为之外的状态。在英国,持有犯罪在制定法上多为严格责任犯罪;在我国,刑法中的持有是主客观统一原则之下的持有,两者并不完全相同。从逻辑、行为表现、行为结构、(立法)功能、立法司法价值以及义务的特定性上看,持有也不是独立的第三种行为形式。实际上,它是一个可以用作为或者不作为评价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王丽 《毕节学院学报》2012,30(6):123-128
近些年来,我国一直都在进行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心,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如今的教育现状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如"有教无类"、"重在育人"、"因材施教"等。通过对孔子几个重要的教育思想形成原因的探析,可以更深入透彻地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从而为当代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原典"、"原理"和"原创"三者之间的关系.原典,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寓所和原始出处;原理,是后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论概括,是在理解和领悟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形成的解释性成果;而原创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力源泉.从诠释学的视角反思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三原"问题,有助于正确处理"特殊和普遍""个别和一般"的辩证关系,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  相似文献   

16.
对于“法治”,不同的解读,却有着大相径庭的含义。从人类历史上看,存在过两种不同的“法治”:一是以法治国的“法治”,二是依法治国的“法治”。即便是依法治国的“法治”,仍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权力为本位,另一种是以权利为本位。以权利为本位的“依法治国”应当成为我们追求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逻辑学、哲学、心理学和思维科学等学科对研究思维规律的启示,尝试提出“联结律”、“组织律”、“人本律”、“变换律”和“互动律”为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8.
任何一种制度、国家体制都是历史的,是在特定的社会发展背景下的现实选择。但同时也是现实和人类理性吁求的发育、发展互动的产物。因此也就当然地存在理性化的观念基础。宪政体制就是建立在一种信仰、一种对一般社会正义观念的接受的基础上的,是观念、逻辑通过假想的现实演绎出来的现实体制。其本身的人性观念基石是人生而平等观念。人生而平等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当今宪政实践中有其不同的价值蕴涵。西方宪政国家的实践目标和平等主题的转换的客观事实以及中国的百年宪政理想和宪政实践的具体历程、历史和文化的沉淀说明了中国自始不存在产生人生而平等进而孕育形式平等观念和制度的条件,只能产生人分类而平等的观念和相应的制度构架。中国社会多年的宪政实践本身实际上是一直将宪政目标服务于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目标,宪政本身一直未能成为中国社会的独立的价值诉求,现代宪政之道在于培植和建构宪政所需的人性平等观念。  相似文献   

19.
针对学界及司法实务界存在的将某些不法行为设立犯罪纳入刑罚的呼声及可能导致的“泛刑”倾向,笔者以吸毒、卖淫嫖娼这两种犯罪学上的“无被害人犯罪”为例证,在考察国外相应立法及刑事政策基础上,结合刑罚的负价值对其予以否定,并由此引发出“刑法应谦抑”的命题,主张通过充分调动诸如伦理道德、侵权行为法、行政处罚法等替代措施来规制这些具有相当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作为最后手段的刑罚仅在“不得已”之时为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