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哈代小说的悲剧式主人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代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深刻地体现着古希腊悲剧精神,小说中的主人公与古希腊悲剧英雄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本文着重从人物的贵族气质、爱情处境和悲剧人物的“过失”等方面探讨这种联系,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现代人类生存处境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2.
命运观与古希腊悲剧的审美架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希腊悲剧被称为命运悲剧,悲剧与命运的关系成为历代美学家研究古希腊悲剧的一个重要方向.命运观在古希腊悲剧中不是作为一种精神信仰,而是作为审美因素表现出来的.完整性和必然性是古希腊悲剧命运的表现形式.关注个人的命运及其在历史境遇中的生存,是古希腊悲剧一以贯之的精神.古希腊悲剧以命运幻象表现人类生存之谜,显示了人类对自身生存之谜永远探求的精神以及这种探求行为孤立无援的伟大.  相似文献   

3.
晏迎新 《文教资料》2006,(22):66-67
奥尼尔的《悲悼》继承了古希腊悲剧中与命运抗争的悲剧主题,但在题材的处理上,人物内心的剖析上却结合了当代的理论,即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来探索现代人的灵魂,关注现代个人精神上的生存困境,在技巧等因素方面也有所改进、发展,使古典悲剧在现代有了新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4.
“抗争”悲剧意识的变异与“武士道”悲剧意识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民族悲剧文化的发展史上,远古以来萌生的生存的“抗争”悲剧意识始终占据着主导,又不断发生变异。本文以日本古代物语作品等为例,重点剖析古代日本民族的“抗争”悲剧意识是如何演变为“武士道”的,并对作为“美德”和“恶行”的矛盾统一体的“武士道精神”进行辨证分析  相似文献   

5.
基督教的“原罪”思想即罪感文化,是西方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类似于西方文化中的“原罪思想”。本文通过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和北村的长篇小说《施洗的河》两个文本中所表现的人物在面对原罪时的人生姿态对比,认识基督教的原罪意识对东西方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继承、借鉴和吸纳古希腊悲剧文化传统的同时,奥尼尔又不断推陈出新,创新和发展悲剧艺术,多视角地揭示现代生活的悲剧性,从而赋予现代西方悲剧以新的内涵和审美意蕴.在悲剧人物方面,奥尼尔突破了古希腊悲剧人物中的神或王公贵族,而塑造了众多平凡普通小人物;在悲剧主题方面,突破了古希腊单一的宿命模式,而以人与自身本能情欲的悲剧冲突,人与机器、物质、金钱和清教上帝的悲剧冲突等为悲剧创作的主题系列;在题材方面,突破古希腊悲剧的局限,而选择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题材,如航海、妇女问题、种族歧视等;在悲剧艺术手法方面,则采用音响效果、象征手法和表现主义手法等揭示现代人的心路历程和悲剧性.  相似文献   

7.
唐代咏史诗具有浓郁的悲剧意识,其表层是个体悲剧意识,深层是历史悲剧意识.前者从对悲剧性历史人物的一再吟咏、对历史人物悲剧意蕴的深入开掘反映出来,后者则渗透在对历史上的个体及王朝悲剧命运的体悟之中.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美戏剧史上的代表作家,奥尼尔与曹禺在其戏剧创作中都体现了女性悲剧意识。以两位剧作家的代表作《榆树下的欲望》和《雷雨》为切入点,采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分别从孕育女性悲剧意识的土壤,对古希腊悲剧精神的继承与发展,女性悲剧意识在两位剧作家创作中的不同诠释等几方面对两部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探讨他们在创作中所体现的"女性悲剧意识",从而拓宽奥尼尔与曹禺作品研究的范围。  相似文献   

9.
在《史记》这部古代奇书中,塑造了一系列剧性人物.他们或崇高,诸如孔子、屈原、贾生、孙膑;或平凡,诸如李斯、灌夫、窦婴、戚姬……但无论哪一种,都饱含着司马迁真率的情感,注入了他对于生命的深刻的体验,以一种至深至痛至刚至柔的笔调,为这些不幸的人物谱写了一曲曲哀歌,伸张着一个个不屈的灵魂.而这些人物中,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具有殉道精神的那些悲剧人物.何为殉道?直白地说,也就是悲剧人物表现出来的献身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的生命激情.马克思在研究古希腊悲剧时曾指出过悲剧人物具有的这种精神境界,他称“普罗米修斯是哲学历史上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  相似文献   

10.
十字架上的神女──《茶花女》悲剧成因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希伯来文化和古希腊文化是欧洲文学的两个源流,他们在不断的冲突融合中形成了基督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将希伯来文化中的理性人本意识发挥到了极致,宗教人本意识诞生了。这种人本意识与古希腊文化中蕴含的世俗人本意识一起,在后世作家的创作思想和文学形象中有众多体现,或浅显或深隐。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小仲马笔下的悲剧人物马格丽特在不同生活状态下原欲和理性的 巨大作用,来表现人物在摆脱了原始欲望后理性的正确性,进而寻求一条自然欲求和社会道德律令能实现暂时和谐统一的中庸之路。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原罪”意识的梳理,展示知识分子的“原罪”意识在不同阶段的起源、发展、变异、流失.力图分析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解放后一次次的思想改造运动中,丧失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又一原因,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2.
《圣经》中的"乐园"神话是西方文学的一个宝藏,它蕴涵有丰富的人生寓意,是文学家创作出传世佳作的温床,由"乐园"神话构筑了一个个文学原型。这一切在基督教文化中又被以原罪与救赎、迷惘与净朗、善与恶等思想形式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13.
香纸沟景区居民60%为布依族。旅游业的兴起使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卫生意识、竞争意识、语言文化意识、民族文化意识得到更新和提高。  相似文献   

14.
《红字》是霍桑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作者的创作意图在于探索主体心理深层的“不可饶恕的原罪”。《红字》所表现出来的浓烈的清教思想及其根源值得梳理和反思,作品中反映的人性懦弱与人性罪恶,以及人的内心焦灼与灵魂的苦痛需要审视与诠释。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当代小说中的“乱伦”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乱伦是人类明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化命题,也是古今中外学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叙事母题,它触及到人类集体深层心理和明进化程度。本以中国当代小说创作中的“乱伦”叙事为论述取向,通过对其中的“乱伦欲望”、“原罪意识”和悲剧形态的解析,进而阐释了乱伦现象和乱伦禁忌在给作家们预设了足够的化想象力和历史批判意识的同时,也为学创作提供了巨大的创造性冲动和难得的叙事资源。  相似文献   

16.
<左传>记录的历史人物大约有一千四百多人.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各年的记事融合而成的.其中,一种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一人物的性格,从而构成完整的形象,属于"累积型"人物形象;另一种是仅记写一件事即勾勒出人物的形象或表现其性格特征的,可称为"闪现型"人物形象.而且<左传>的写人,开始使用细节描写的手法,以表现人物性格的要素或其特征性行动.<左传>在写人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性,是后代文学作品,特别是古典小说人物描写的源起.  相似文献   

17.
霍桑擅长探索人的复杂心理和罪恶对人造成的道德、情感、心理上的影响,笔下的人物大多是圆形人物.文章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分析霍桑代表作<红字>中三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和性格,进而揭示霍桑笔下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相似文献   

18.
任何科学都与人性有关 ,民法以人为本 ,与人性更有密切的联系 ,民法是以民事主体为“经济人”为基本假设的 ,“经济人”指合理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人。本文拟从民事主体“经济人”假说入手 ,分析其人性基础 ,指出“经济人”的自利怀与有限理性与“性恶论”不谋而合 ,得出民法乃是以民事主体“人性恶”论为前提预设 ,正是着眼于防范人性恶 ,整个民事法律规范体系方得以建构  相似文献   

19.
本文欲就近来学界在陈独秀“二次革命”论问题上所发生之争论作一辨析,笔者认为,党的“二大”以后,围绕中国革命的性质,阶段和前途出现了两种趋向的探索,右倾趋向的探索以陈独秀为代表,他把来自于共产国际的右侧观点融合发展成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他的见解违背 不断革命论,后来,蔡和森把陈之理论称作“二次革命”论,这种概括有利于把陈之理论与其它的理论区别开来,应予肯定,正确趋向的探索以邓中夏,毛泽东等人为代表,他们的见解也证明了陈理论之错误,当然,陈之某些见解也有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20.
巴金创作的《随想录》,被称为是“一代知识分子觉醒和痛苦思考的结晶”,是一部原罪的大书。巴金原罪意识的形成与家庭出身、少年时代所接受的思想及“文革”经历有关。他的原罪意识对于世人有着重要的借鉴和警醒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