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无论是教学理论中对于教育结构的解释,还是教学实践中技术取向的模仿,都因为缺乏教学风度的考量而弱化或异化了教育力量的释放。教学风度是教师的师德修养、人格魅力、学识水平等方面综合素养的教学呈现,它的立足点在人自身而不在人的创造物。它是形成健康的教学风格的基础。教学风格与教学风度的整合,可以在全面性、持久性、深刻性等方面重塑教育结构,以更加充分地释放教育力量。  相似文献   

2.
我国素质教育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很多很高的要求,就是教师必须具备很高的综合素质,其中外在素质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外在素质是教师各方面素质的综合表现,具体就是指教师的风度仪表。中外教育家都十分重视教师风度的培养,他们认为教师风度是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教育因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身教"作用。  相似文献   

3.
风度是什么?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曾为之作了这样的界定:“风度可以说是人们内在的精神品质、文化教养、聪明才智和外在的举止、动作相统一而形成的一种格调。”当一个人内在精神气韵的美外化于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动作姿态时,便形成了风度美。个人的风度美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一个人的容貌、体形保持青春状态的时间是短暂的,但风度美则可以保持到中老年,这是一些人白发苍苍仍风度翩翩的原因。语言是风度构成中的重要因素。语言是一个人的情操、修养、作风、人格的直接现实。它既是风格化、个性化的特定内在精神风貌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才…  相似文献   

4.
论风度     
关于风度的问题,是一个既古老而又时新的问题,它与人们精神风貌的高下、社会风尚的形成及演变,有着密切的关联,因而已引起社会各界人们的广泛关注。那么,究竟什么是风度呢?有些美学家认为,风度是人的美的一种表现。我们同样主张从褒意的意义上使用“风度”这一概念,认为风度是指人在社会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社会美,因此,风度亦可称为风度的美。本文试图着重从哲学角度,对风度或风度的美做一些唯物辩证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论风度     
关于风度的问题,是一个既古老而又时新的问题,它与人们精神风貌的高下、社会风尚的形成及演变,有着密切的关联,因而已引起社会各界人们的广泛关注.那么,究竟什么是风度呢?有些美学家认为,风度是人的美的一种表现.我们同样主张从褒意的意义上使用“风度”这一概念,认为风度是指人在社会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社会美,因此,风度亦可称为风度的美.本文试图着重从哲学角度,对风度或风度的美做一些唯物辩证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教师风度浅论金桂琴风度是人们在漫长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是人们对于美的人体形态、举止谈吐、装束打扮的一种衡量尺度。所谓风度并不是单单指人的某一动作,而是指人的全部生活及行动姿态提供给人们的综合印象。当然这个印象也包括人的思想、品德、性格、情操等内在素...  相似文献   

7.
莎士比亚曾对人类的风度有一曲热情而诚挚的颂歌:“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美育是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它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中学教师的课堂风度在美育中作用十分重要。讨论它事关切实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升学校档次。如能产生共鸣就好。  相似文献   

8.
莎士比亚曾对人类的风度有一曲热情而诚挚的颂歌:“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美育是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它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中学教师的课堂风度在美育中作用十分重要。讨论它事关切实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升学校档次。如能产生共鸣就好.  相似文献   

9.
教学风格是教师智慧、主观能动性、灵感、创造性和个性等综合因素的体现。教师教学风格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与学校办学特色。在现代网络教育教学模式下,教师应创新教学思想、学习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与技能、培养个性化的教学风度和特色的教学风格、重新定位师生关系和优化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0.
人们一般都希望自己的风度优美,常常用温文尔雅、风流倜傥、文质彬彬、落落大方等形容美的风度。这反映了人们的爱美之心。什么是风度?风度,是人的行为举止的综合美感。也是人们在社会交际中互相审美的无声语言。风度的构成也有其内在的因素和外在的因素。从内里看,风度实际是人的内在美的“物质显现”。换言之,风度取决于每个人自身的思想品质、文化水平、性格特征、生活习惯,以及所处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相互“积淀”。从外表看,风度又是人的行为举止在空间活动中留下的轨迹,也是人体形象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选取某省示范高中92名学生为被试,采用问题讨论、自学指导、边讲边议、实践探究常见的四种课堂教学模式,对不同认知方式学生进行物理课堂教学,其结果表明:教学内容难度高且结构松散,实验探究、问题解决模式更适用于场独立性认知方式的学生。教学内容难度小且内容翔实,自学指导模式更适用于场依存性学生。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一个普通大学外籍教师的教学故事进行个案分析,研究其如何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开展有意义的教学。通过近一学期的课堂观察、访问及录音转录分析,发现R教师的职业观、教学观、学习观及其所在学校环境是促使其独特教学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基于R教师的个案,笔者认为学校应当允许并鼓励教师建立其独特的教学风格,提供充足的资源,建立民主开放的评价体系;教师应当热爱本业,积累科学的教学理念,勤于反思,大胆创新。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分析汉语教学中的"行动"和"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汉语教学行动研究是一种由汉语教师组织的,旨在解决汉语教学实际问题的教育研究方法,它突出强调教师的研究主体地位和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行动研究对汉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文章就如何在汉语教学中积极开展行动研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4.
教师的教学行为对课程实施效果和课堂教学质量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调查表明,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呈现出多元和复杂的特征。多数教师认同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但在实践中要践行这种理念会遭遇很多困境,教师教学行为与课程改革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变革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路径和策略包括引导教师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认识教育的价值,提升教师变革动力;建构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教育理想的学校文化;重建合作开放的教师专业文化;构建基于人格和谐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建立动态互惠的院校合作伙伴关系;以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指导改进教师培训模式,提升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等。  相似文献   

15.
新教学观与教师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教师评价在确保教师质量和教育质量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师评价的内容与方式一直受到人们对教学的看法的影响,随着教学研究的深入,新的教学观越来越重视教学的专业性特点及创造性本质,教师评价也越来越强调教师专长发展、教学反思及创新。  相似文献   

16.
本以普通中学和职业学校的、理及其它学科教师为被试,探讨了不同学科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及其关系。结果表明:理科教师与其它学科教师在学生观上存在显差异;普通中学其它学科教师比职业学校其它学科教师更倾向于采用专制、放任等消极的教育方式;教师的教育观念与其教育方式之间的相关显;教育观念对教育方式有显的影响作用,且不同学科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的关系存在一定差异,理科教师的遗传观和对学生的知能发展期望对其教育方式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其它学科教师对学生的知能发展期望和个人效能感对其教育方式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对话教学解构了教师的话语霸权,使教学在尊重、信任、合作的良好氛围中进行,有利于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对话教学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的"传递中心体育教学"的不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使体育教学更具有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决策是为了解决教学问题和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多个教学方案之间进行抉择的过程,是教师自我管理的一部分,其意义在于不断寻求教学创新。教师教学决策根据不同的标准和目的,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其影响因素可以归结为教育制度、决策动机、决策能力、社会支持以及对学生的了解程度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教研员是我国区域教学质量的保障者。长期以来,我国学界缺乏对教研员素质的大型调查,导致教研员的专业发展长期停留在理论思辨和区域经验探索的层面。“全国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现状调研”对教研员的学历、职称、荣誉、知识、能力等进行了大型调研,发现教研员拥有较高的学历和职称,扎实的学科教学知识和能力,教学指导职能突出。相应的问题是,教研员荣誉评定受限,区县教研员职称上升空间有限;缺乏自身发展规划,教育理论知识薄弱;指导内容偏技能化和经验化。故发展针对性强的教研员专业培训,改进教育管理制度,提高教研员的工作认同感,支持中西部、区县教研员是其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ways in which the teaching of canonical texts such as Joseph Conrad’s Heart of Darkness intersects with discourses of race and identity in multicultural classrooms. Informed by Chinua Achebe’s post-colonial reading of Conrad and the concept of ‘double consciousness’ adopted by W. E. B. Du Bois, I examine my own encounters with the text within the wider context of educational establishments. By positioning myself explicitly as a female teacher of colour, I suggest that classroom explorations of such texts can be shaped and guided by an educator’s own sense of agency in relation to issues of race and pow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