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鸠摩罗什和圣·奥古斯丁是后秦和古罗马著名的翻译大师。二人在翻译实践中总结和建构了各自独特的艺术理念和主张,在翻译策略、风格等方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如都强调语言的重要性,从宗教作品的翻译中总结经验,关注读者的接受能力,并在翻译实践中注意选用适合读者的风格等。  相似文献   

2.
语言风格并非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它不仅是可以感觉到的,而且还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语言现象和手段体现自己的存在。语言风格的翻译是文学作品翻译的核心问题.并且是文学作品翻译成败的关键。本文从语言风格及其可译性谈起,并通过文学翻译的实例分析和探讨语言风格的翻译对策问题。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在文学界被誉为"学贯中西的奇才",中西文化的浸染使他对孔子经典语录《论语》的阐释平添了些许"特色"。他在《孔子的智慧》一书中,以独特的形式和通俗的语言向西方社会译介《论语》,并以此传播中国的儒家文化精髓。文章尝试通过对其编译本的简要分析来了解这位语言大师的翻译策略和翻译风格。  相似文献   

4.
"翻译体"就是一种风格,它代表着原文的文体风格、语言风格和作者风格。它是原语文化的传真。同时,"翻译体"影响并丰富着中国语言。为此,从其实质分析证明,"翻译体"将永远存在。  相似文献   

5.
吕叔湘的翻译被视为"通俗自然",这不仅得益于其扎实的语言功底,更源于他在翻译过程中创造性地使用个人习语,其用词的考究和恰当可谓一绝。吕译美国女性作家伊迪丝华顿的作品《伊坦.弗洛美》最为人所称道,文章将对此译本进行分析,解读吕叔湘在其译作中如何实现译者的主体性,分析其译作中的对话、句子结构、文章风格等方面,为读者展示语言大师吕叔湘译文的独特魅力和不可超越的传神意境。  相似文献   

6.
江爱莲 《海外英语》2010,(2X):163-164
《简·爱》故事感动了一代有一代的读者,对于翻译这个再创作的过程,不同时期不同性别的译者给予它不同的语言风格。该文以祝庆英译本为核心,从翻译的艺术性、风格性、意义性入手,分析《简·爱》中译本的语言风格,从而解析现代翻译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历来,风格的传达就是文学翻译中的难题,因此,作为风格传达中最关键的部分语言风格的传达,就成为再现原文艺术形象和艺术风格的中心问题。本文通过对《老人与海》三个中译本的分析,从译文与原作者、原作、以及两种文化的关系方面探讨了文学翻译中语言风格的传达,认为只有将原文与译文相融无间,译者才能成功传达原作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文化翻译观的有关理论,分析了汉英旅游资料在语言风格和语法句式上的文化审美差异,提出了基于文化翻译观的旅游资料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纪实文献有特有的语言风格,根据文本类型翻译理论对其需要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翻译技巧和语言风格。通过列举纪实文本翻译实例,阐释翻译的中心目的是准确传达思想,地道表述信息,让读者如看原文般阅读。  相似文献   

10.
田绮 《海外英语》2015,(9):131-132
该文试图从词汇角度分析托马斯·哈代所著《苔丝》的风格翻译,三个中译本的作者分别是张谷若、孙法理和吴笛。从典故和方言翻译的层面,通过文本材料比较三个中译本在词汇方面的异同,作者发现,在小说风格翻译实践中,有些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忽视了带有文体价值的词汇的文体标记,故而译本未能忠实反映原文风格。通过对比分析,作者认为,张译在传达原作的典故文化方面更胜一筹,而吴译在方言翻译方面更忠实于原作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1.
卞之琳在西南联大任教期间翻译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翻译思想和方法。卞之琳的翻译思想源于其翻译实践,同时又对其翻译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事实上,卞之琳精美的译文处处体现着其翻译思想,同时也极好地证明了其翻译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译者是文学翻译的主体,是翻译策略的最终决策者。拟通过对萧乾翻译活动及翻译思想的分析,阐述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体现的个性,即在翻译选择和翻译思想上体现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3.
《致帕玛丘信》是哲罗姆为驳斥别人指责他在翻译艾皮法纽斯给耶路撒冷大主教约翰的信中有“错误和疏漏”,维护自己所采取的翻译方法而写给帕玛丘的一封信。信中哲罗姆阐述和论证了自己的翻译原则和观点,其翻译理论是历史的巨大突破,不仅在当时有着积极意义,而且还对西方后来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他的认识中也存在着矛盾性,其矛盾性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14.
重点从林纾的翻译意念、翻译理论、翻译功绩、翻译评价等方面探讨林纾的翻译,认为林纾的翻译是依据翻译目的、译者修养和译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尽管译作中对原作作了大量删改,但符合当时浸染于古典文学中的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促进了外国文学顺利地融入中国文学的传统形式,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审美经验,依然不失为优秀译作。  相似文献   

15.
严复在中国翻译史上堪称“译坛大家”,其著名的八部译作可谓家喻户晓。通过对它们的详读可以发现,为了译介域外学术思想和阐明自己的思想,严复通过其译作中的译例言以及和好友的通信等手段表达了他的翻译思想。多年来,很多学者专论或者涉及过严复及其翻译思想。“信达雅”似乎成了其翻译思想的全部。但细究严译名著,发现严复在其翻译过程中选择的一种翻译手段,它不同于通常情况下的微观的翻译技巧,而是一种宏观上的翻译策略:译中有评,译中有述;译中有编,译中有写;译中有删除,也有增加。  相似文献   

16.
林纾翻译研究新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林纾及其林译小说一直是中国文坛的热点话题,但对他的译作持否定态度的人很多。笔者拟用新世纪的新的翻译理念从翻译态度、归化与异化倾向以及他的译文与变体翻译的关系三个方面来审视这位翻译界的前驱及其译作。  相似文献   

17.
尚绮 《培训与研究》2008,25(3):129-131
传统译论中译者大多处于一种边缘地位,一种“隐形”状态,随着翻译研究中“文化转向”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文化因素被考虑在内,译者的身份也重新得到了认识,译者在具体翻译操作过程中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脚踏中西文化”的著名学者林语堂在翻译清末沈复所著的《浮生六记》时所体现的译者主体性也就更具有了研究价值。他“中西合璧”的文化观决定了他对译本的选择,也决定了他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多种手法,异化归化并举,可谓是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哲西传的大师,陈荣捷在道家思想尤其是《道德经》的译介与传播中功不可没。通过对他翻译缘起的探索(包括对他翻译意图的勾勒和他对之前华人译本的评析)能够凸显出他的翻译路径即"以中释中",同时他的翻译标准也随之映现。陈荣捷在学术路径上打通了儒道西传之路,同时也成功融通了他的儒家思想传播与《道德经》翻译行为。  相似文献   

19.
以诗译诗诗人译诗 --王佐良诗歌翻译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王佐良的诗歌翻译理论,指出其诗歌翻译理论集中体现为“以诗译诗,诗人译诗”,在翻译实践中王佐良很好地实现了自己的主张,他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对今天的翻译界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探讨了林纾翻译的书名。文章论述了林纾翻译的目的论及其翻译的书名所具有的中国文化艺术特征,分析了林纾翻译的社会价值和现代意义,肯定了林纾另拟新名的翻译策略,认为林纾翻译的书名是满足目的论的国语化需求,是爱国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