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武术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体育活动形式。在几千年的形成与发展中,它受到各方面社会文化的影响与熏陶。同时,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武术又贯穿、融合在多种文化领域中。在整个体育文化诸多项目中,只有武术能渗透于各种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2.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新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武术文化传承研究仍是一个新的课题,武术未来的传承与发展也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抉择。十八大以来,政府强调加强我国文化产业建设,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通过制定文化政策对文化发展的相关行为做出选择性的指导和约束,以促进文化发展,是当今许多国家文化发展战...  相似文献   

3.
武术与文化     
<正>做一个有文化的武术人,必须知道武术与文化的关系。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文明、文化、武术、太极拳的定义和内涵,在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的指导下,加深理解武术与文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论是历史发展的真理,表现出这个真理的便是每个历史时期对文化的选择。细究下来,  相似文献   

4.
孟辉辉  刘军 《体育博览》2011,(7X):212-212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髓。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科技、交通与信息传递的日益发展都给中国武术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带来了必然的冲击。了解当前武术文化所处的时代背景、现代境遇及其所面临的挑战,对充分挖掘武术文化的现代价值,发挥其在构建和谐社会实践中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体育的武术与文化的武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武术的发展出现了分化,形成了现代的武术与传统的武术。现代的武术注重发展武术的体育属性,而传统的武术则保留了传承有序的文化特征。由于两者发展方向的不同,使武术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现象:一方面,中国武术在申请成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另一方面,武术中的六项拳种列入了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申请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处于中间层面的教育的武术也受到了国外武技的挑战。处理好体育的武术与文化的武术的关系,使其和谐共生,才能使武术最终造福于人类。  相似文献   

6.
山西雁北地区的北岳恒山武术文化是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北岳恒山武术文化对山西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研究认为:加强恒山武术文化资源的开发,应该将武术的普及作为起点,将国际武术节作为特色,深入挖掘武术文化的底蕴,从而寻找适合恒山武术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武术历史与文化是武术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地域式文化研究为武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分析工具;地域武术文化研究能够承担武术历史与文化信息的良性表达这一巨任,摆脱武术是"文化遗产"的静态发展模式,而呈现动态的可持续性的继承与发展;地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武术文化成为地域文化的系统分支,将搭建起武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沟通的桥梁和纽带,给武术文化的长远发展带来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武术文化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长期形成发展起来的,具备完整结构功能特征的独立文化系统。宏观意义上的武术应是中国传统格斗术的总称。近现代以来,中国武术也随社会文化变迁融入了近现代竞技、体育等文化的因子。但是,竞技武术不是中国武术传统的历史文化形态。作为中国武术源头与根基,民间武术文化研究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近现代大...  相似文献   

9.
武术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与社会身份符号。在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时期,激发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活力,对武术文化本身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沿着历时传承、共时发展、跨时空再生产的思路,对武术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与路径建构进行了探讨,认为:武术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历史发展中长期共在,不但彼此交互影响,而且共同发挥着规训作用。在当代社会发展中,武术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随着社会转型与国际化发展,发生了解构与重构。在未来发展中,可通过再续武术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记忆,以及传播武术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符号,来促进武术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般体育项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习练武术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而且已经成为对外传播、宣传中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是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民族感情,增强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文章是在建设文化与体育强国视野下,结合当今武术发展的工作重点,分析探讨武术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思路,探寻如何更好的传承武术文化,提升我国武术文化软实力,为建设文化和体育强国服务。  相似文献   

11.
武术动作元素来源于生产劳动,军事为武术提供了生长的土壤,而原始巫风和图腾为武术舞化提供了可能。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正以优秀的民族文化形式走向世界。奥林匹克文化应与武术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促进体育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12.
武术国际化进程中武术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武术是一种来自传统的身体文化形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使其"属于体育又高于体育"。在全球化的今天,武术的国际化发展成为武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通过论述武术文化对于武术国际化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进而得出武术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成为当今武术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理性选择与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3.
论武术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人类共通的、共同的创造或遗传,使人得以成其为人,并区别于其它生物。中国文化从来都以迥异于其它文化类型的鲜明的特征与广大的内涵,与其它民族和民族文化相区别开来,并独立存在。武术文化是中国文化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武术以其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特殊本质,却反映了一般意义上的、共通的、共同的我们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武术文化形态包含有三个层次:道与理是核心层,礼与艺是中间层,技与术是外显层。  相似文献   

14.
漫谈武术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明 《搏击·武术科学》2010,7(10):22-22,31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脉支流,数千年来源远流长,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文章主要从武术文化源远流长和武术文化老树新花两个方面,以漫谈武术文化内涵为缘由,提出自己对新形势下武术发展的些许想法。  相似文献   

15.
从"武术研究"到"武术文化研究"的跃升,实际上是研究的视野跃升为文化视野。从文化视野研究武术,旨在对武术本身达到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观照。因此,对武当武术、武当武术文化进行界定,必须具有文化视野。从文化视野对武当武术、武当武术文化作出界定,并不是单纯为明确这两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不是简单地对当前理论界各类理论观点进行一种综合和折中处理,而是旨在通过定义本身揭示武当武术、武术文化是什么、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以及它与传统武术、传统文化、传统武术文化、武当地域文化以及其他地域武术文化发生了怎样的关联等内容。  相似文献   

16.
梅山武术是梅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具有民族体育属性的武术文化,它伴随着梅山峒蛮的历史而发生、发展。文章从梅山武术的文化渊源入手,探究梅山武术的文化特征,得出梅山武术的文化可分为原生态、次生态和现代形态三种文化形态,这三种文化形态相互依存又各具特点,梅山武术的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健身娱乐、文化教育和经济功能等几个层面上。  相似文献   

17.
梅山武术是梅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具有民族体育属性的武术文化,它伴随着梅山峒蛮的历史而发生发展。从梅山武术的文化渊源入手,探究梅山武术的文化特征,得出梅山武术的文化可分为原生态、次生态和现代形态三种文化形态,这三种文化形态相互依存又各具特点,梅山武术的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健身娱乐、文化教育和经济功能等几个层面上。  相似文献   

18.
高校校园武术文化传播与发展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运动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将从高校校园武术文化传播的含义、价值等多方面进行探索,剖析当前高校校园武术文化传播的现状,探索我国高校校园武术文化传播的发展趋势,旨在弘扬中华武术,推动我国高校校园武术文化的传播进程。  相似文献   

19.
杨明  朱斌 《体育科技》2006,27(4):20-24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具有哲理性、技击性、健身性、娱乐性等文化特征,正以优秀的民族文化形式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20.
中华武术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武术根植于中华文化,具有中华文化的同一性、普遍性;武术的基本属性是武术的技术性;中华武术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并成为中华文化当然的组成部分,因其自身特有的区别于其他组成部分的基本属性是其技术性而不是其他.武术技术是武术的根本.技击是武术技术的特点,中华武术与其他技击“意同形不同”,是技术差异,是不同技击项目存在并能传承的原因.离开中华武术的基本属性武术技术去空谈武术文化是空中楼阁,只有站在武术技术属性基础和中华武术在中华文化中的正确定位上研讨武术的文化属性才是其正确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