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明清以来,粤商是开发广西商业的重要力量,其修建的会馆具有多种社会功能。文章以浔郡粤东会馆留存的碑刻资料为主要依据,论述粤商群体在当地经济市场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及推进当地各贸易行业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百色粤东会馆由于跟中国共产党第二代核心领导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而成为国内知名度最高的一个会馆.从档案史料中看到,早在清初康熙年间开始,接壤滇黔桂的百色地区,就相继建立了多个粤东会馆.最初会馆以满足粤商屯货、转运、交易、留宿、集会等需要,后发展到以服务同乡商民为宗旨,努力创造一切为同乡商人客地经商的便利条件.会馆的建立及粤商的大量进入对百色建城建厅、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人口有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百色粤东会馆由于跟中国共产党第二代核心领导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而成为国内知名度最高的一个会馆.从档案史料中看到,早在清初康熙年间开始,接壤滇黔桂的百色地区,就相继建立了多个粤东会馆.最初会馆以满足粤商屯货、转运、交易、留宿、集会等需要,后发展到以服务同乡商民为宗旨,努力创造一切为同乡商人客地经商的便利条件.会馆的建立及粤商的大量进入对百色建城建厅、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人口有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因为毗邻广东的地缘优势,大量粤商进入上思经商,他们不仅建立起自己的同乡会馆,还把家乡的神明一并带入以祈求平安,并借此维系同乡情谊,凝聚群体力量,充分表明了两广之间经济交流以及文化交流是十分密切的,  相似文献   

5.
晚清时期,重庆是粤商重要的活动区域之一,而论者在考察晚清粤商的历史活动时,对此未予充分关注。实际重庆开埠前后粤商在渝的经济活动十分活跃,香港又因特殊原因成为粤渝贸易的中转站,所以,考察粤港渝之间的贸易状况,可为晚清时期粤商群体研究作以补充。  相似文献   

6.
粤商入桂经商,最早可溯至宋代。在桂粤东会馆建立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明清时期的广西:在经济上形成了"无东不成市"与"无市不趋东"的格局;在文化上,多元文化进一步生成;在社会上,引起土著人的观念变革。  相似文献   

7.
民间的神灵信仰对近代广西商业环境的构建和发展至关重要。宗教寺庙是近代广西粤商祭神、议商、聚乡人、平纠纷的重要场所。神灵信仰对粤商的经商理念及秩序的规范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近代以来大批粤商进驻平南县大乌圩从事商业活动,几经修葺列圣宫以营造良好的商业社会环境,并留存着许多碑铭。这些碑刻资料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研究粤商的神灵信仰与商业社会环境之间互动关系的重要民间历史文献,建议予以充分地利用与保护。  相似文献   

8.
民间的神灵信仰对近代广西商业环境的构建和发展至关重要。宗教寺庙是近代广西粤商祭神、议商、聚乡人、平纠纷的重要场所。神灵信仰对粤商的经商理念及秩序的规范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近代以来大批粤商进驻平南县大鸟圩从事商业活动,几经修葺列圣宫以营造良好的商业社会环境,并留存着许多碑铭。这些碑刻资料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研究粤商的神灵信仰与商业社会环境之间互动关系的重要民间历史文献,建议予以充分地利用与保护。  相似文献   

9.
怀庆商帮与武安商帮的商帮意识——从会馆的建立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怀庆商帮与武安商帮是明清时期河南的两大商帮团体。这两个商帮在自己的经营之地都曾建有商业会馆,但数量不一。怀庆商帮在全国至少建有15个会馆,而武安商帮仅建有2处,由此可以看出两者对会馆的态度,可以反映出对商帮组织的重视程度。怀庆商帮有较强的会馆意识和商帮意识,缘于经营的需要和从商帮、会馆受益较多;而武安商帮会馆意识淡薄,有其主观原因,也确实存在客观的因素。该研究为总结怀庆商帮、武安商帮的发展过程及其基本特征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0.
粤商人格特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岭南社会历史文化条件下和经济活动中,粤商形成了讲求实际、敢想敢干、灵活善变、迷信及淡泊政治的人格特征。探讨粤商人的格特征,分析粤商在岭南社会历史文他条件下和经济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各种心理和行为特征,粤商在现代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粤商以其独特的经营战略,使一代经济之新风,使整个珠江三角洲成为最具经济活力和最具时代想象力的地区之一。粤商的经营方略也愈为国人瞩目。在逐步形成职业经理人的职业阶层的今天,走近粤商、认识粤商、研究粤商、学习粤商。这成为每一名CEO的必修课。 -编者  相似文献   

11.
明清以来尤其是近代,粤商入龙州达到一个高峰。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区“人满为患”,边疆“地旷人稀”,中法战争和龙州开埠以及西江天然的交通孔道直通龙州和左江航运轮电化的逐渐实现,成为粤商入龙州经商的三大动因。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核心地区各县市成为入龙州粤商的主要地域来源。入龙州粤商身份来源大致包括明清时期入龙州粤商的后裔、晚清以来在广东或桂东南从事工商业的粤商、粤籍商业从业人员和粤东农民及后裔等。粤商的到来,开始了对龙州城主要经济行业的缔造。  相似文献   

12.
在岭南社会历史化条件下和经济活动中,粤商形成了讲求实际、敢想敢干、灵活善变、迷信及淡泊政治的人格特征。探讨粤商人的格特征,分析粤商在岭南社会历史化条件下和经济活动中巡逐渐形成的各种心理和行为特征,粤商在现代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粤商以其独特的经营战略,使一代经济之新风,使整个珠江三角洲成为最具经济活力和最具时代想象力的地区之一。粤商的经营方略也意为国人瞩目。在逐步形成职业经理人的职业阶层的今天,走近粤商、认识粤商、研究粤商、学习粤商。这成为每一名CEO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13.
在清代,粤商作为发展较晚的地方商人集团,迅速向内地拓展,足迹遍及全国各主要省区,甚至控制了一些地区的重要商业贸易。鸦片战争后,粤商多从事与外贸有关的经济和商业活动,成为我国早期买办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粤商在内地的拓展,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会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地缘性或业缘性组织。作为徽商重要的活动地点,徽州会馆是旅居芜湖的徽人的活动中心。清末民初,徽州会馆作为徽州旅芜同乡会的代名词,继续延续传统的祭神、义举的功能,在保障徽州本土权益方面亦出力颇多。与此同时,会馆也逐渐成为芜湖当地的公共活动空间,为地方军事、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持。芜湖徽州会馆职能的变迁与延续,其背后的逻辑在于会馆面对时代变化进行的自我调适,是对其时政府职能缺位的补充;是对徽人间地缘联系持续性需要与当地社会需求的回应。在这一过程中,芜湖徽州会馆逐渐融入本土,徽人的会馆成为了城市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苏州的《潮州会馆记》碑刻是现有探索潮州和苏州于两百多年前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情况的重要资料。文章即据此从会馆的创制规模、声势和作用,说明当时潮商在江南一带的贸易盛况,又从一些文化具象论及苏州文化对潮州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张明胜 《文教资料》2008,(21):73-74
本文根据调查和文献资料,认为广西三江县丹洲镇的福建会馆是桂北地区外地商人会馆的重要历史见证之一,保存于福建会馆旧址的福建会馆碑记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该福建会馆对桂北地区的商业繁荣和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反映了外地商人的进取精神,有助于我们今天了解清朝中期广西外地商人会馆及其组织的发展水平和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充当的角色,而且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妈祖"信仰对闽粤商人在外地商业活动的巨大影响.今天,东部经济组织在广西经济中仍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粤商与近代广西城镇经济新主干行业的创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侵入,广东城镇经济的行业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由于粤商在广西城镇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粤商改变了广西城镇经济的行业结构,若干新主干行业如经纪业、洋货业、轮运业等创立起来了,两广城镇经济因而保持了自明清以来的一体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清代天津会馆兴衰与市场建立起了密切的关系,会馆的壮大基本通过购置房地产、接受捐献和出租取得收入的途径,但在其出租经营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拖欠、恶意刁难等情形.不同的会馆兴衰表现不一.对于会馆组织,清政府已经较为明确地给予支持和保护,为客商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颁布恤商政策,保护其货物不受侵犯,制裁偷盗闽商货物等,都体现了政府支持会馆经济发展的倾向.  相似文献   

19.
17世纪至20世纪初,粤、湘、赣、闽等省商人在广西建立了260多个会馆,为边疆经济开发组建了日益强大的队伍,改变了经济结构,开化了社会风气,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会馆这种民间力量的形成与发展,与移民运动有着密切联系.在运作过程中,其民间力量的基本属性始终没有改变.商业史的叙述,应以会馆存留的民间文献作为主要依据,同时,还应以会馆系统及建筑功能、商业价值观普及和民族经济融合程度等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十三行粤商文化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产生的四大巨富:创业经历、经营策略、人物品行等特别适合高校开展大学写作实践教学,调研、搜集、整理、写作等实践活动,不仅熟练掌握写作要领,熟悉实用的应用文体,还能汲取粤商文化宝贵的养料,培育自信成功的心志,甚而能够很好地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