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程类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在当前的发展中存在一定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工程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充满了工具理性色彩,缺乏价值理性。因此,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可从网络政治文化层面、网络制度和行为文化层面、网络精神文化层面对工程类院校校园网络文化进行指导和建设,以促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文化霸权主义可削弱对社会主义的认同,网络文化自由主义可促使民族意识的淡化,网络文化消费主义可导致道德行为的错位。高校应通过建设"形神兼备"的德育网站,注重"四个结合"的教育理念,组建立体同心的"网导"队伍等,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网络化、大众化、生活化进程,着力构建校园网络受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信仰体系,积极应对挑战,变被动为主动。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探讨网络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详细阐述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影响和策略:(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指导以保证教育的实效性;(2)提高思政工作者与学生的抵御能力;(3)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4.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推动高校校园不断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迫切需要。网络在方便我们生活、拓宽我们视野、充实我们知识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政治信念、道德意识、传统价值观、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带来挑战,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开展网络道德和心理教育,培训一支管理队伍,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监管,促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健康、有序地发展,使其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与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及其在高校的强力渗透,一种崭新而富有特色的校园网络文化应运而生。对此,学者们予以极大关注,对网络文化、校园网络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网络文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快速发展的网络给校园文化带来了冲击,并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建立健康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帮助他们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分析校园网络文化利弊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棱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在现实层面面临严峻的挑战。高校可通过建设"形神兼备"的主流平台、贯彻"四个融入"的实践方法、组建立体同心的"网导"队伍,着力构建校园网络受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信仰体系,积极应对挑战,变被动为主动。  相似文献   

8.
价值观引领文化发展的方向,文化发展推动价值观的建设,价值观与文化在相互规定中发展。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是一柄双刃剑。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网络文化的发展既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载体,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要大胆探索培育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之网络文化的理路,使网络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二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这对于我们全面贯彻和实践十七大报告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引领网络文化,必须把握网络文化的规律与趋势,确立科学的原则与方法,通过对话方式、阵地文化建构方式、"网语"开发与运用方式,建构起网络文化多样价值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体系"与"信念体系",形成强有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支撑与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0.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思想主要包括:网络时代深刻变革论、网络文化建设管理论、网络文化资源共享论和网络文化主旋律论等四个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网络文化的特点及挑战,必须强化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科学把握网络文化语境下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及原则.  相似文献   

11.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文化是当今社会思潮的主要形式与载体,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全新的时代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有效引领网络文化,就必须使其转化为网络受众自觉信念体系.为此,在网络文化多样性价值环境中,必须始终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与抵制错误相统一的引领原则,积极探索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作用的有效途径,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活化、大众化,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多样性价值的强大逻辑力量.  相似文献   

12.
高校和谐网络文化建设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和谐网络文化,是新时期高校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面-临诸如网络强势文化的"新霸权主义"、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等不和谐因素的挑战和冲击,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着力做好以下工作: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高校和谐网络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要多管齐下,培育平等、友好、互助、和谐的网络交往环境.  相似文献   

13.
网络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的发展速度前所未有,呈现出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力日益深刻、传播普及方式更加便捷、传播载体更加丰富的发展态势。网络文化中蕴含着追求民主、平等的精神特质,勇于探索,突破陈规的创新精神,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归属感及无处不在的道德反讽和隐喻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网络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影响是双重的,它既有可能弱化和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力,也能为其提供新的传播平台并促进思想共识的形成。随着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速度加快,网络文化对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变化会产生难以估量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网络文化已构成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建设先进网络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更是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内在价值诉求;既是建设先进网络文化的外在力量,更是一种内在要求.建设先进的网络文化,需要探索有效的途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网络主体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5.
在文化全球化、网络文化迅猛发展的形势下,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认识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科学处理网络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辩证关系,切实把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基本原则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陈设立 《现代教学》2014,(5X):21-24
<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作为承担着青少年教育重任的普教系统,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的全过程。依据"长宁区学校文化建设行动计划"的要求,为加强易班网络文化创新建设,传播先进文化,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将育人内涵融入主动的网络服务,培养和促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海市长宁区立足本区域的数字化建设现状,通过易班网络平台建设,繁荣发展区域网络文化,努力开创信息时代育人工作的新局面。一、高中生网络使用情况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体认识现状分析  相似文献   

17.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课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必须使其内化为网民的自觉信仰,外化为网民的自觉行动.为此,在引领中要突出问题意识,体现引领的针对性;坚持正确导向,确保引领的科学性;建立长效机制,提高引领的整合力.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软实力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任务,我国应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切实有效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贯穿于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渗透于校园教育和个人成长的各个环节之中,不断增强各个阶段的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感和认同度,从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更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传统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石,优秀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高校要坚持不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20.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就是在网络化、信息化时代中,以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以大学校园为空间,以大学生和教师为参与主体,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数字化文化、信息化文化和群体文化,它是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文化。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有助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要实现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价值,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必须坚持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的认知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