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清代武科举考试始于顺治三年(1646),曾选拔出大量优秀的军事人才,在清代中前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碎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美梦,军事斗争的屡屡失败迫使清王朝上至统治者,下至民间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固有的武举选士制度缺陷,由此拉开了长达六十余年变革与存废武举的大讨论。主张变革武举增设新式科目的改良派与主张废止武举采用新法取士的革命派交替登场,各陈利弊,展开了清代武举史上一次大讨论。  相似文献   

2.
武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选拔具有武艺技能人才的重要制度,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到了清代,武举制度已经不能有效应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及现代战争的新形势,清代的武举制度最终在清朝末期被完全废除。  相似文献   

3.
武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选拔具有武艺技能人才的重要制度,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到了清代,武举制度已经不能有效应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及现代战争的新形势,清代的武举制度最终在清朝末期被完全废除.  相似文献   

4.
武科铨试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方式之一,清朝也沿袭明制,开科取士。本文以清代为节点,从武举考试产生的历史背景、组织形式、内容和方法、器械规格等方面作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清朝武举产生的历史背景出发,阐述了其考核机制及选拔方式,并从社会发展及武举自身两方面深层次地探讨了武举消亡的原因,为发掘有利于当代武术传承与发展的有利因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清代武举考试对象分为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其中八旗蒙古武举制度对于清代的蒙古族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地位,是清代武举制度的一个亮点。文章对蒙古八旗武举形式、考试内容和考试管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7.
清代武举考试对象分为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其中八旗蒙古武举制度对于清代的蒙古族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地位,是清代武举制度的一个亮点.文章对蒙古八旗武举形式、考试内容和考试管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蒙古族教育史上清代八旗蒙古武举是重要的一页。本文通过对史料的阅读分析,将清代八旗蒙古武举的管理措施从考生、考官、考场等方面进行了梳理,以供后来者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蒙古族教育史上清代八旗蒙古武举是重要的一页。本文通过对史料的阅读分析,将清代八旗蒙古武举的管理措施从考生、考官、考场等方面进行了梳理,以供后来者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0.
许友根 《历史档案》2003,(3):134-136
在清代武举制度研究中,尚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本文拟就清代武举的两个问题略陈管见,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1.
景志辉 《兰台世界》2014,(3):143-144
本文依据历朝历代武举考试遗留下来的历史资料,结合历史学家对此问题的研究和探讨,试图在研究清代武举问题的前提下,对清代八旗蒙古武举发展的基本脉络进行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依据历朝历代武举考试遗留下来的历史资料,结合历史学家对此问题的研究和探讨,试图在研究清代武举问题的前提下,对清代八旗蒙古武举发展的基本脉络进行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在武术长时期演变发展中,逐渐受到唐朝老百姓与皇族的重视与喜爱,唐朝官员为选拔优秀的军事人才,创立唐代武举制度。本文主要分析与探讨唐代创立武举对我国武术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所谓“名粮”,可以释意为“吃空缺”,是清代绿营将领通过营兵空额以领取、侵蚀钱粮,或将此钱粮移作它用的一种手段和制度。清代绿营的“名粮”制度,不仅与绿营饷制、清朝财政密切相关,而且还关系着清朝的军政和绿营的战斗力。清朝前期围绕“名粮”所进行的一系列军俸改革措施均直接关系着整个绿营的兴衰成败。本文拟就“名粮”产生的社会根源及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的改革及影响分别以史缕述。  相似文献   

15.
守兵清代绿营兵之一。乃驻守城寨之步兵。于绿营余丁内拔补,无余丁则募于民。又,天聪八年(1634)曾以驻防盛京炮兵为守兵,外城守兵为守边兵。战兵清代绿营兵之一。清因明制,绿营分马兵、战兵、守兵。战兵为巡防征战之步兵,于守兵(亦步兵)内拔补。  相似文献   

16.
明代武举乡试属于武举的初级考试,它是明代选任武官的途径之一。经过明初的建制,至正德三年(1508)与正德十三年两次《武举乡试条格》的颁布,武举乡试正式进入制度的确立期。正德时期的武举乡试在人员资格、试期、内容、解额与地域分布等方面臻于规范化。但由于这一时期的武举乡试制度具有保护武官子弟特权、以军事需求为基本原则等特征,限制了明代武举乡试制度在公平性、客观性等方面的发展。而且,其考试内容为马步射与策论,简化了考试程序,但束缚了武举乡试制度往实战化方向发展,使武举乡试制度渐趋僵化。武举乡试制度建设的滞后性表明了武举在明代科举中所占据的非主流地位,制约了武官选拔体制的革新和军事力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绿营是清朝维持统治的两大军事支柱之一。以前一般认为,作为汉人军队的绿营,是由汉人充任统辖官。事实上,从顺治元年(1644年)起,清廷就开始以旗人充任绿营官,并形成一系列旗人选任绿营官制度。提督是清代一省绿营的最高专职武官。了解旗人充任提督的情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统计旗人、汉人各自充任提督总体数量的基础上,对旗人出任提督的人数变化、地区分布特点提出观点,以期对研究清代国家的民族性、军事统治特点、满汉关系等方面的问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陈章 《历史档案》2020,(2):90-100
侍卫是清代宫廷中的特殊群体,其待遇与奖惩等与其地位息息相关,对此类问题的探究关乎对侍卫群体的整体性认识。侍卫的待遇主要表现在俸禄、津贴和封赏三方面,此外衣食住行及医疗待遇等生活保障也相当优渥。不过,由于与皇帝的亲近程度和民族身份的不同,侍卫的待遇具有一定差异性。清廷对侍卫的管理比较规范,约束相当严格,奖惩措施往往因人因事而定,且易受皇帝对事件的判断及其主观好恶影响。  相似文献   

19.
小知识四则     
清兵背上的“兵”和“勇”史载“兵”是清代国家的常备武装力量,包括八旗军和绿营军。八旗军为满兵,绿营兵则是为弥补满军的不足而建立的由汉人组成的汉兵。这种军队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建制单位,故称绿营兵,也叫绿旗兵,简称营兵。八旗军与绿营兵虽然使命相同,都是保家卫国,但主次不同,朝廷的倚重也不同。按定制,八旗兵大部分卫戌京师,为国家的精锐部队,掌管京师安全。绿营兵则遍布全国各地,数量要比八旗兵多几倍、乃至几十倍。影视剧里浩浩荡荡的大军通常都是绿营兵。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我国古代武举制度在唐代、宋代、明代、清代四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历史进行了阐述,我国武举制度对周边国家,特别是朝鲜、越南等国家的应试资格、考试程序、考试内容等方面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