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当今的信息传播已证实了麦克·各汉“地球村”(globalvillage)的预言。席卷全球的因特网已打破人们传统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文化的概念,形成了以虚拟的以信息为中心的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全新空间。人们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障碍进行交流,这无疑是人类传播史上的又一次伟大变革。因特网不仅影响着我们的传播方式,也影响着我们的舆论形态。因特网为人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舆论空间和舆论自由。这对于广开言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网络对舆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因特网使每个用户都有机会成为舆论主体.形成舆论多元…  相似文献   

2.
一、因特网成为造成舆论的有力工具 “造成舆论”的含义,是指把人们潜意识中的意见发掘出来,变成社会显意识的公开意见;把少数人的观点扩展为多数人的观点;把分散的、彼此独立的意见集合为彼此呼应的社会整体意见;把声势尚小、影响甚微的局部意见变成声势浩大的社会反响。制造舆论的手段本身,又是一种舆论行为,即扩散舆论见解的社会活动。人们通过这种活动,一方面表达某种意见,另一方面又是在扩大意见的范围,以便形成更大规模的舆论。因特网的传播体系散布世界各个角落,只要网“撒”到哪里,信息就传播到哪里,这无  相似文献   

3.
舆论引导上有两大误区,一是在指导思想上把受众看成是消极被动地接受信息的“靶子”,片面地认为只要媒体不断轰击,受众就会接受这种观点;二是阻塞信息渠道,以为“控制”住了主流媒体就等于“控制”住了舆论。这种简单化对待“舆论引导”的结果,会造成“媒体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疏离。从而造成“媒体舆论场”公信力的缺失,实际上是放弃了舆论引导。[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新闻媒介的社论、评论员文章等“大言论”,多是站在高屋建领的位置,反映舆论。引导舆论,具有鲜明的“旗帜”作用。当一篇或一组“大言论”刊发并引起反响后,如何进一步强化和延伸其舆论引导效应?我们认为,探讨这个问题,对于媒介强化宣传效能等,不无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逐渐进化为通用型AI,文章探讨这一背景下舆论受到的冲击及舆论如何保持民意的纯粹性。【方法】文章主要采用了文献法及思辨研究,通过对舆论主体、本体、客体等追问反思进行研究。【结果】生成式人工智能将给舆论带来致命冲击:舆论主体“非人化”,舆论本体“虚假化”,舆论客体“无理化”,舆论传播路径与规律被颠覆。进而引发国际舆论场更加复杂,国家舆论风险加大,资本、技术操控舆论,虚假信息横行,用户深陷舆论茧房等舆论风险。【结论】文章认为应建立ChatGPT的使用边界,在舆论等领域内暂时限制其应用;政府积极参与人工智能研发,牢牢把握舆论话语权与引导权;用技术治理技术,开发AIGC检测技术;同时还应开展人工智能素养教育,提升用户使用、批判AI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在“正确”与“引导”两方面下功夫刘方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党和人民在新时期对新闻宣传工作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这是一项关系全局、意义重大、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为了完成好这一崇高使命,我认为,需要我们党政领导干部和新闻舆论工作者共同努力,在“正确...  相似文献   

7.
新闻传媒与舆论是密切相关的。它是通过对事实的报道来影响社会舆论,马克思认为,报刊活动的目的是“经常而深刻地影响舆论”,并提出了报纸是“人民的文化和精神教育的强大杠杆”的论断。公众舆论是一支巨大的力量,伏尔泰说过:“人们把公众意见叫做世界之王,舆论就是世界之王。”他们的见解不约而同,他们都看到了舆论所具有的巨大力量并以不同的言语方式对舆论的重要性进行了强调。  相似文献   

8.
新闻要反映舆论、引导舆论、实现舆论监督,这是人们对新闻的基本要求。但是,在新闻反映舆论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这么一种现象,即新闻被舆论牵着“鼻子”走,产生导向错误。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从舆论自身的特点来看,我认为是舆论的“盲目性”在作祟! 所谓舆论的“盲目性”,就是舆论在形成过程中,未经任何外部压力和强制手段,人们的思想和意识自觉地,无选择地靠拢。人们一般认为,舆论具有倾向性、时评性、公开性、自主性四个方面的特点。这里提出舆论还具有“盲目性”的特点,基于以下三种因素。  相似文献   

9.
“两个舆论场”的概念,是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先生在2003年提出来的。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两个并不完全重叠的“舆论场”:一个是主流媒体着力营造的“媒体舆论场”;一个是人民群众议论纷纷的“口头舆论场”。①具体到网络媒体的对台宣传工作,“两个舆论场”就是指网络媒体主观营造的“媒体舆论场”和台湾网民群体自发形成的“口头舆论场”,如若将两个舆论场打通,以我们的“媒体舆论场”影响、引导台湾网民的“口头舆论场”,也就实现了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对两岸统一、民族团结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舆论”的主体是“公众”,自然“舆论”应该是公众的意见,而李普曼说:“舆论的产生是不可能的。”我认为应该这样理解:公众一致性意见的自然产生,是比较困难的。  相似文献   

11.
现实社会对互联网存在“美化”和“妖魔化”两种倾向。一种倾向认为网络为人们提供了自由表达的空间,是中国民主的助推器;另一种倾向认为网络热哀于展示社会黑暗面,不利于社会稳定。对此,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专门指出:“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这是针对新型传媒传播特点,探索新形势下舆论工作规律的重大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12.
舆论既是民意的“晴雨表”,又是社会整合的“黏合剂”.关于舆论的重要性,古人用“一言兴邦,一言丧邦”来形容.德国政治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在《沉默的螺旋》一书中将舆论看作“我们的社会皮肤”.她认为,“公共舆论如同皮肤一样保护着我们的社会,而使它能够成为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13.
晓言 《中国广播》2008,(5):71-71
“舆论”一词出于何时说法不一。 最近,一篇来稿中说,“舆论”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书·王沉传》中:“自古贤圣,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有文章也说《晋书·王沉传》中第一次出现“舆论”一词。有人则认为,“舆论”一词较早见于《梁书·武帝记》:“行能臧否,或素定怀抱,或得之舆论”。  相似文献   

14.
程前 《军事记者》2001,(11):23-23
网络媒体不仅为摄影记者提供了新的舞台,而且给新闻摄影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冲击,这不禁使人思考,怎样才算一个“E时代”的摄影记者? 1、研究网民的视觉需求,拍摄适合网络媒体播发的新闻图片。2、向“市场”型记者转变。在讲求“点击率”的“E时代”,因特网将摄影记者推向了市场,摄影记者如果不动脑筋认真研究市场需求,不下大力气提高图片质量,最终会被市场淘汰。3、熟练掌握数码设备与因特网知识。4、利用因特网发现新闻线索。因特网新闻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给摄影记者提供了极其有价值的新闻源。5、使用个人主页展示作品,…  相似文献   

15.
2000年1月10日,全球最大因特网服务商美国在线公司和最大媒介集团时代华纳公司宣布合并,组成“世界上第一家面向因特网世纪的完全一体化的媒体与传播公司”。平地惊雷,从美国到全球,各行各业掀起轩然大波:股市为之动荡,媒体为之兴奋,各界人士争先恐后发表各种评论…… 这起合并案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实在是因为它传达出来的信息太多,而且太重要了。 新媒体:后起之秀与先天不足 虽然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宣称它们是“平等的战略性合井”,但业内人士及舆论普遍认为美国在线在交易中占主导地位,一些报道中甚至使用了“购并”、“吞掉”等字眼。  相似文献   

16.
□舆论既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也可以造成社会的动荡与混乱。正如梁启超所言:不能“以其名为舆论而遂足贵矣”,只有“健全之舆论”才可贵。因此,对舆论加以及时正确的引导,就是顺理成章的结论。尤其是处于转型期的社会,更需要对纷繁的社会舆论进行科学、有力的引导,以避免不必要的思想混乱和社会动荡,从而保证社会的快速、健康的发展。历史上,有近代“舆论骄子”之称的梁启超,具有高超的舆论引导艺术,颇值得现代人深入研究,以从中得到驾御当代舆论的有益启示。一、“舆论骄子”的舆论引导风采在中国近代舆论发展史上,梁启…  相似文献   

17.
从网民心理因素看网络非理性舆论的调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冰 《新闻知识》2006,(11):67-68
在传播的历史上,英国人格兰威尔曾经提出“以太”的观念。“以太”是一种心理物质和物理物质的结合体。他认为一切进行传播的事物都以“以太”为载体。人类大脑的活动激活“以太”,心理作用和物理机制借助“以太”实现融合。人们就是通过这种“液态媒介”,释放了自身的心理需要。①且不谈格兰威尔思想中的唯心主义倾向,我们今天的确在科技进步的意义上以“以太”为载体构建了把地球缩小为村庄的因特网。网络世界中“以太”满足了人类的心理寄托,网络舆论借助“以太”的无限承载性使人类的心理感受得以无限延伸。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  相似文献   

18.
曾祥敏  李佳佳 《传媒》2023,(24):15-17
<正>顺应融合势态,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是党对新闻舆论工作总体传播效果的要求,也是主流媒体守正创新的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再次凸显了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的重要性,也对在全媒体时代如何提升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提出新要求。在当前舆论生态中,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面临着“自媒体”舆论生态的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19.
既有对中国舆论形态的研究一般认为网络舆论存在极化的现象,但这些研究仍停留在描述性分析层面,对背后的形成机制关注较少。基于网民调查数据,本研究通过两个典型舆论议题对中国舆论态度是否存在极化及其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网民的舆论态度结构并非像一些人认为的双峰型,而是一种单峰型的分布态势。其中在国内争议性话题上网民的态度呈现出一种偏向中立的相对温和中庸的样态,在外交话题上的态度立场则是一种“强烈同意”政府立场的一边倒分布样态。同时,中国网民中普遍存在高估他人与自己持有相同观点的“虚假共识”效应,且实际态度越极端的个体越容易出现这种现象。在舆论极端化的形成机制上,威权人格、政治价值观等心理因素以及媒体接触均能有效地预测人们的态度极端化,但虚假共识效应则是态度极化的内在因果机制。本研究有助于学界了解中国舆论的真实形态,对建设健康正常的舆论场域亦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吴信训 《新闻界》2002,(1):12-14
网络与电视,正处在一个微妙而关键的互动期。这里所说的网络,不言而喻,是说的因特网。但有必要先说明一点的是,笔者将因特网视为一种“媒介”,而非有些人习惯称之为的“媒体”。而且,也暂时沿用人们习惯的说法,用“网络”一词来代指因特网(应该说,“网络”并不是因特网的专有属性,本不宜作为因特网的专有名词)。这里所言的电视,也是媒介意义上的电视。自从网络问世以来,网络与电视的关系,就处于互动的状态。但这种互动,存在不同的阶段特征。早在数年以前,人们就议论和关注着一个命题———网络电视化与电视网络化。不过,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