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鲁迅的《<呐喊>自序》,还是第一次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对于这篇生疏的课文,有的老师提出了一些问题。现以如下几点肤浅的理解谨供参考,并请批评指正。一、学习本文有什么意义? 鲁迅写这篇《自序》,是为了说明他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是怎样创作出来的。为此,他在本文中自叙了创作《呐喊》前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变化。这对于我们了解鲁迅早期的生活和思想,是一份十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呐喊》以鲁迅第一个创作的结集问世,作者是需要向广大读者作一番自我介绍的。同时为了说明这个小说集取名“呐喊”的原因,亦即自己怎样脱离了“寂寞”和“悲哀”而发出战斗“呐喊”的缘由,又不能不对自己走过的一段生活道路及思想演变的历程作一个简单的回顾。因此,这篇《自序》就成为鲁迅的第一篇,也是较为详尽的一篇自叙传略。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呐喊>、<彷徨>重在表现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吃人本质.其吃人的手段就是社会舆论.而社会舆论的吃人力量在小说中是通过场景描写表达出来的.因此,只有理解了这两部小说集的场景描写,才能真正理解鲁迅小说的深刻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的<呐喊>与<彷徨>中,写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主要有14篇.在这14篇中,鲁迅真实地描述了当时知识分子中封建体制的捍卫者、抛弃者和反抗者形象.捍卫封建体制的<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等,被封建体制抛弃的<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等,封建体制的反抗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在酒楼上>的吕纬甫等.本文就其知识分子的形象进行了逐一分析.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呐喊》与《彷徨》塑造了较多最先觉醒的进步知识分子。他们不仅真实地再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辛亥革命前后和"五四"时期的精神面貌和生存状况,而且也表现了鲁迅本人对现代知识分子同时也包括他自己命运前途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鲁迅小说《呐喊》赋予了新的理解和新的认识,认为《呐喊》是鲁迅对于这个无声中国的振聋发聩的呐喊,呈现出了执著的反封建精神。是“五四”时期寂寞中的呐喊,喊出了具有启蒙色彩的反封建的强烈呼声。  相似文献   

6.
鲁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邃的思想、硬骨头精神成为后人的楷模.当代中学生主要通过阅读其作品,结识鲁迅.<〈呐喊〉自序>就是学生了解鲁迅、学习鲁迅的重要篇章,也是阅读鲁迅小说的"纲","纲举"才能"目张".  相似文献   

7.
《<呐喊>自序》写于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三日,鲁迅先生在自序中回顾了自己从十九世纪末到“五四”时期的思想演变和探索革命道路的历程,说明了他第一本小说集《呐喊》产生的缘由和经过。《呐喊》共十四篇作品,在中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就收了七篇:《社戏》(初中二册)、《故乡》、《一件小事》(初中三册)、《孔乙己》(初中五册)、《药》(高中一册)、《阿Q正传》(高中三册)和《狂人日记》(高中四册)。学生在学习过上述作品的基础上,再学  相似文献   

8.
《(呐喊〉自序》是鲁迅为自己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所写的序文,蕴含丰富的信息,对于我们解读鲁迅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章采用细读文本的方式,注重探讨了“寂寞”与“听将令”这一鲁迅呐喊的缘由,父亲的病、国人的病、国家的病这一鲁迅呐喊的客体以及对回忆的抒写这一独特的鲁迅文学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鲁迅一生为中华民族的觉醒而疾呼呐喊,他关心社会低层民众的生存现状,其作品以封建制度下旧中国的社会生活为背景,批判地揭露了愚昧陈腐思想对人们精神的束缚与摧残,具有很高的现实性和民族性,小说<故乡>就是其中的代表.  相似文献   

10.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收14篇小说;《彷徨》是他的第二部小说集,1926年出版,收11篇小说。鲁迅说过,他是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来  相似文献   

11.
许多研究者都探讨过《呐喊》的写作原因。但是据笔者考察,都没能从根本上得出具体的结论。我以为《呐喊》的写作原因应是以下几个方面:一、经历与见识:《呐喊》的原动力鲁迅的文艺观是主张生活与文艺的连结的。(《门外文谈》)丰富的生活阅历,才是作者所说的缘由。《呐喊》中的许多作品都有他早年生活的影子。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其实来源是一个精神病人,即他的大姨母之子,当时在  相似文献   

12.
一《呐喊》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是以它表现出与近代文学截然不同的特征和与世界文学潮流同步所构成的。《呐喊》诞生几十年来,研究文章无以数计,对于我们理解鲁迅的思想追求、艺术追求,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鲁迅作品就如同一座品位极高,蕴量丰富的矿藏,在很长时间内具有很高的“开采价值”。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就《呐喊》中表现出来的现代意识谈一点粗浅的看法,求教于同行。鲁迅的青少年时代,生活在一个由小康堕入困顿的家庭,祖父入狱,父亲早逝,给少年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在完成《呐喊》的最末一篇《社戏》之后,历时一年零四个月,才又重新写了《彷徨》的第一篇《祝福》,这一个较长的停顿,是否意味着在艺术探索上的变化?仔细考察这前后两个不同时期的两本小说集,便不难发现,其间作家在思想上经历了一个从呐喊到彷徨的过程,在艺术上同样因为不懈探索而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技巧更趋圆熟。研究从《呐喊》到《彷徨》的艺术发展,对于探索鲁迅小说艺术的发展,对于深化对一个伟大作家的认识,并非徒劳无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鲁迅先生为他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所写的序言。“自序”既记叙了作者从十九世纪末到“五四”时期生活的经历,又表明了他思想演变的过程,还反映了作者的文艺观点;介绍《呐喊》的写作过程、成因等,内容繁富,再加上自身经历,思想发展、《呐喊》成因三者有相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鲁迅听说《呐喊》一出版就被请进中小学课堂之后,不但感到极为沉痛,而且此后一看到这本书就讨厌。因为他很不愿意孩子们读到他的作品,最不愿意孩子们读到《狂人日记》。他说:中国书籍虽然缺乏,给小孩子看的书虽然尤其缺乏,但万想不到会轮到我的《呐喊》。”鲁迅的形象《狂人日记》让国人第一次知道自己的民族竟然这般罪恶,阿Q正传》让国人第一次知道自己的灵魂竟然这般丑陋。而对于这一切罪恶和丑陋,鲁迅给予了最深厚的怜爱与悲悯。无论这些作品的思想具有多么尖锐的批判锋芒,无论这些作品的言词具有多么刻毒的针砭意味,可是,这个干瘦的神…  相似文献   

16.
1922年12月,鲁迅在《呐喊》出版时为这部小说集写了一篇《自序》.这篇文章对于我们研究《呐喊》的思想和艺术,了解鲁迅早期思想和创作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本文就《自序》中作者表白的"听将令",联系收入《呐喊》的小说《药》和《明天》的有关内容分析了鲁迅的革命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17.
《呐喊》和《彷徨》是鲁迅前期小说的代表作,它以对农民问题、知识分子问题、辛亥革命问题、女性问题及婚姻爱情问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表明了鲁迅“为人生”的小说创作主张的真正实现,显示了这两部小说在思想上的现代开拓性。  相似文献   

18.
鲁迅很少谈自己的创作,仅有几篇文章,其中的一篇就是《呐喊·自序》。这篇文章被鲁迅研究大师钱理群先生誉为“解读鲁迅小说的一把钥匙”,“提供了一个窥视鲁迅内在世界的难得的机会,一条鲁迅精神发展的明晰线索”。在这篇文章中,鲁迅一开始就提到“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从文章内容的表层来看他不能忘却的回忆是童…  相似文献   

19.
语言艺术是艺术表现的一种特殊形式,特别是被运用到文学创作的过程当中,作品的价值与意义将会被无限放大。《呐喊》作为鲁迅的讽刺小说的代表作品,最突出和鲜明的特点就在于其篇幅运用了大量的语言艺术的表现手法,通过对书中人物形象和社会环境背景的描写,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当时社会的生动画卷。本文通过对《呐喊》浅要的赏析,分析其对现当代文学发展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呐喊》《彷徨》的悲剧性表现和成因是多方面的,鲁迅的悲剧艺术观折射出其艺术创作及审美价值趋向,而其创作《呐喊》《彷徨》时的动因及思想哲学基点直接影响和导致了《呐喊》《彷徨》浓厚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