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道德的支撑,作为社会道德组成部分的教师职业道德,以其自身的优势,决定其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重要价值。构建和谐社会,不仅为教师道德建设增加了新内涵,还为教师道德价值实现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本质上说,是对于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良好的法治环境,而良好的法治环境又是以道德价值为判断标准的。法律是否能够有效运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律是否建立于优良的道德价值基础之上。可见,法律伦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和谐社会具有深层的时代特征,体现着丰富的伦理内容:和谐社会体现着对人的尊重;和谐社会把公平和正义作为核心价值取向;和谐社会的整合、规范和协调发展具有明确的道德指向性。而伦理道德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主观基础:社会成员之间的协调相处具有广泛的道德意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社会成员与自然协调相处具有深刻的道德内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个人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深刻的道德意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我们深刻把握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从道德建设上找准构建和谐社会的几个努力方向: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礼义教育;加强诚信教育;加强公德教育;加强守法教育。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需要道德维系。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道德资本具有特殊重要意义:道德资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道德资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道德资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加强道德资本建设。为此,要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培养道德资本的基础;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把握道德资本的方向;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增强道德资本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社会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大学应承担以下具体职责:输送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公民和建设人才;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指导与智力支持;弘扬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道德伦理并对社会进行理性批判。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道德建设的有力支撑,道德建设是和谐社会构建的精神基础。我国道德观念随着社会的变化正处于转型阶段,构建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道德建设亟需对转型期道德观念进行导控,并采取措施保障优良的道德规范、创新的道德观念成为和谐社会共同奉行的社会准则。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道德建设的支撑,道德建设是和谐社会构建的精神基础.我国道德观念随着社会的变化正处于转型阶段,面临着严峻的道德失范问题,因此,积极寻求加强道德建设的路径和方法,对于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公民道德责任属于社会文化软实力的范畴,可以促进人们的精神自律和自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每个公民的参与,需要公民的良知自觉,为什么构建和谐社会要强化公民的道德责任,并提出了强化公民道德责任,构建和谐社会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而且还需要强有力的道德支撑。我国社会的巨大变革不可避免地在道德领域给社会成员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以“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道德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道德支撑。  相似文献   

10.
“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的鲜明导向,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石和精神动力,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要重视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相似文献   

11.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建设公民道德的过程。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加强道德建设并使其成为社会发展的道义支撑和精神纽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对促进和谐社会的能动作用的同时,要优化建设过程中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探讨吕不韦的管理思想有三个层面。第一,"通乎性命之情"即把握和利用人的自然欲求,是吕不韦管理思想的出发点;第二,"天下为公",即建立一个相互依存、利益共享、和谐共处的组织,是管理的理想状态,实现这个理想的关键是明确"君道"、"臣道",即组织内要合理分工;第三,君主完成"君道",就需要修身律己、尚贤任贤、崇尚德教。吕不韦的管理思想对于当代组织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社会需要和谐,社会和谐需要道德。道德如何才能为人们所接受?理学家以宇宙的最高本体“天理”为建立社会道德的外在的终极的权威,以人的“本心”为内在的道德源泉,以“天人合一”即人的“本心”与“天理”的贯通,熏陶、约束和规范“人欲”,力图达到社会和谐、民富国强的目的。重新审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对其进行历史的、客观的考察和现代性的解读,对于今天我们开启道德源泉,构建和谐社会,将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定是道德社会,它应当构建于坚实的道德基础之上,借助于道德的功能作用运转.因此,打造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必须从引领社会价值目标、营造正常道德氛围、培育社会道德风尚、健全长效道德机制入手.  相似文献   

15.
由于生活经历的特殊性,返乡农民工的思想比较复杂,道德观念迷茫,亲情关系淡化,法制与权利意识薄弱。要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树立和谐社会的共识,形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观,政府、村(居)委会及教育机构要提高对返乡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返乡农民工思想政治状况的研究,从改善民生做起,完善基层民主建设,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创新教育方法,更新教育内容,加强对返乡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6.
中国道德教育的现代转型与悖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前提。“和谐社会”不仅要求实现每个人正当合理的价值目的追求,更要求人们承担起与之相应的社会道义责任;只有在价值目的与社会道义的动态平衡的张力之中,才能确保“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社会正义秩序的长期稳定和社会道义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与教育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发展教育是落实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和谐社会培养高素质公民的基本途径,是实现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的必然选择,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的迫切要求,是改善民生、缩小社会差别、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客观需要。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应树立和采取相应的教育理念和政策取向: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教育协调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促进教育公平,以改革促发展,推行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建设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应该是行为规范的社会,社会道德是社会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纵观伦理学史,对道德的研究始终未能超越自身的体系,未能从另一个学科角度进行探究。从政治哲学角度,以个体和群体的复杂互动关系为核心,可以对作为社会基础的道德问题进行新的解析。善作为道德的核心概念,是内化于个人自身的符合合群性要求、实践可使个人获取幸福的系列规则。而规则是变化的,据此可以将人类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封闭性道德阶段、多元化道德阶段和开放式道德阶段,三个阶段各有其政治学特征。还需要提出生命轮回的观念,希望扩大道德效用边界,消弭人类社会的道德危机和道德冲突,建立一个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理论蕴涵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心理和谐的思维逻辑,在这种思维逻辑演绎下的高校和谐道德教育要求创新和谐道德教育方法论,以提高高校道德教育的效能。和谐道德教育的方法论包括:道德本身与文化多元相统一的方法论,以解决多元文化视野下对道德本身的认知问题;公德与私德相统一的方法论,以解决教育对象道德施用范围问题;目的善良与方式合理相统一的方法论,以解决高校道德教育方式对目的善良的皈依问题;他律性与自律性相统一的方法论,以解决教育对象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统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