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达洛维夫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在1925年发表的一部长篇意识流小说。小说女主人公克拉丽莎的自我实现过程,可以用瑞士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创始人卡尔·荣格关于自性化和原型的理论进行关照。自性化意味着个体人格的发展与完善,而克拉丽莎的心理历程正是其人格发展过程的写照。本文从荣格原型理论的四个重要方面:人格面具、阴影、阿尼姆斯和自性,来分析克拉丽莎的痛苦根源以及她的自性化整合过程。  相似文献   

2.
荣格原型批评理论以"集体无意识"和"原型"两个概念为基础。荣格将艺术作品分为显意识与无意识两类,相应的创作模式即是"心理的"和"幻觉的"。荣格文艺思想的核心观点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应通过原型来表现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以此来补偿现代人苦闷、冷漠的灵魂。  相似文献   

3.
人格面具、阴影及自性——《野性的呼唤》的原型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中主人公巴克在由狗到狼的蜕变过程中体现出来了三种原型:人格面具、阴影及自性,它们恰好是荣格集体无意识与原型理论的具体阐释.  相似文献   

4.
阴影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中集体无意识的原型之一,阴影有着丰富的内涵,对人格的发展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认识、接受并整合阴影,深刻理解阴影与人格面具的关系都将使阴影朝有利于人格的方向发展,有助于荣格所说的"自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野性的呼唤>是美国近现代著名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的第一部畅销书,也是他动物小说中最为出色的名篇之一.本文运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对<野性的呼唤>进行心理分析,以证明主人公巴克是在人格面具、阴影和自性这三种集体无意识原型的引导下最终自我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野性的呼唤>是美国近现代著名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的第一部畅销书,也是他动物小说中最为出色的名篇之一.本文运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对<野性的呼唤>进行心理分析,以证明主人公巴克是在人格面具、阴影和自性这三种集体无意识原型的引导下最终自我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C·G·荣格作为西方精神分析学说的著名大师之一,他的美学思想是与其分析心理学体系相联系的.他以贯穿自己整个学说体系的"集体无意识"概念,作为他美学理论的逻辑起点,提出集体无意识及其原型,是人类艺术灵感的发祥地.在荣格看来,由于集体无意识是从原型和原始意象中推导出来的,因此以原型为核心形成的"自主情结"便成为联结集体无意识与意识之间的浮桥和最活跃、最直接的创作动力.正是从动力角度,荣格不仅区分了艺术作品与艺术创作方法,而且把西方美学史上的"抽象"与"移情"看作是无意识支配下的两种审美态度进行了全面研究,从而大大拓宽了艺术思维的空间和艺术批评的视野.  相似文献   

8.
荣格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集体无意识"理论基础上的。他认为艺术的创作过程是对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的激活,艺术家成了集体无意识和族类的代言人,通过艺术的形式来表现人类的"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9.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压力与日俱增,人们努力追求物质生活,建设外部世界,但却忽视了构建内在的心灵世界,导致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丛生。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为我们指明了使人格走向和谐的方向,认识无意识,关注和接纳无意识,沟通无意识,只有意识和无意识进行良好互动与整合,才能走向内心的和谐与安宁,使自性更加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与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篇寓言体小说《野性的呼唤》是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在惊人的无意识亢奋状态下创作出来的一部幻觉性的作品。不管杰克·伦敦本人的创作意图如何,他的这部杰作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完全相吻合。本文在迈克思维尔.盖斯玛和厄尔.莱柏两位著名评论家所持观点的基础上,运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对《野性的呼唤》进行心理分析,以证明主人公巴克是在其自性的引导下,经过艰难的个性化过程,从其有意识的自我中解脱出来并达到自我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无意识与创作动机有着密切联系,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为创作动机提供了巨大的心理能量。创作动机萌发后,作家内心积淀的无意识在文学审美特质吁求下跃进为意识。审美意识的不断积累是构成创作内驱力的真正能量来源。  相似文献   

12.
论西方人格理论动力观的冲突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人格理论动力观的发展史,是不同学派动力观之间的争论与冲突的历史。本我与自我、无意识与意识、过去与现在未来、环境决定论与自我选择论、单因素与多因素的争论,促进人格动力观发展由以往对本我、潜意识、过去、环境、特质的强调,过渡到对自我、意识、现在与未来、认知的强调;由于单一因素的片面强调转而采取多因素整合交互作用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艺术创作是意识与无意识相互作用的结果,无意识过程虽往往不易察觉,但它的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弗洛伊德和荣格的无意识理论为深入研究无意识领域提供了理论依据。文章在他们的理论基础上对无意识与艺术创作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层次,前意识能转化为意识,而无意识很难转化为有意识。高职高专学生处于生理、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可塑性极强。高职高专英语教师要把握这一特征,尊重与呵护学生的天性,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和成长。  相似文献   

15.
集体无意识理论认为,神话是民族精神内涵的显性展示和核心表达,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原型载体,是社会精神气质的活化石。女娲神话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神话之一,以故事的形式传输了中国传统政治伦理、宗法伦理、族群意识,展示了初民对社会、人生的理解与思考,是解读中国传统社会秩序的原初密码。女娲的丰业伟绩,指导着华夏族的精神理念从差异走向趋同,是展现中华民族不怕牺牲、崇尚英雄、敢于殉道济世等民族品格的精神化石。女娲神话作为一种具有虚构性质的文学形态,又具有一种超脱性的价值追求,它推崇天人合一、阴阳相谐、和悦共生,是中华民族审美取向的重要文化图腾。女娲神话所表现出来的集体无意识既是折射中华民族历史的镜子,也是照亮中华民族未来走向的灯塔。  相似文献   

16.
“无意识”经过弗洛伊德的运用,似乎成了一个自明性的本体,它广泛出入于各种哲学和文学批评话语之中并大行其道。而无意识在弗洛伊德的研究中仅仅是一种个体经验性的推洲,从来都是主体对于意识的一种逃避,是主体遭遇意识折磨时的避难所。它只是话语建构起来的一团混沌,是主体自身的意识为意识自身制造的“乌托邦”。“无意识”不但不具有自明性,它甚至只是意识对自身的遮蔽。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具有深刻的内涵和重要的时代价值,但当前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存在着严重的对马克思主义不自觉和不自信问题,文章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内生性“失位”、“缺位”、“错位”的把脉和外生性“移位”、“抢位”的诊断,认为要通过“稳位”、“归位”、“定位”“三位一体”共同作用使马克思主义转化成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18.
在不同的心理治疗理论中,自我概念具有各自特殊的含义和意义。弗洛伊德将自我视作人格中唯一能行使认识功能的部分,也是心理问题的主要责任者;伯恩将自我视作人格的主体,并将其分为父母自我、成人自我、儿童自我三部分,提出三者关系状况决定了心理健康的状况;罗杰斯将自我放在人的主观经验世界的核心地位,提出自发、自由的自我是健康的自我;皮尔斯提出了心理界限和自我觉察力概念,为健康自我增加了自觉之内涵。  相似文献   

19.
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于民族集体无意识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体无意识构成了民族精神的深层结构,是能将此民族与彼民族区分开来的格式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过去的思想和观点的继承和发展,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要求。两者不仅都具有社会遗传性,而且从本质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民族集体无意识的体现。从民族集体无意识的视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行解读,为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源及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在通常情况下,意识是某项活动的主导方面,而另外一些方面则似乎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自动完成的,这在艺术创造中尤为明显,美术教学应注重无意识的培养。如果事无巨细都有意识加以限制,人们是很难完成一些高难度复杂动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