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学说是非理性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它的主要缺陷是:夸大了无意识在心理活动中的地位,贬低了意识在心理活动中的作用;制造了无意识与意识的绝对对立,抹煞了二者之间的相互绕一;割裂了无意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否定了无意识内容的客观性;混淆了无意识与生理本能的界限,把人的心理过程生物化,把人的行为自然化了。  相似文献   

2.
在一切教学实践中,都存在“无意识心理活动”,不管你承认还是不承认,它总是客观存在。我们语文教师也应该认识这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并把它自觉地运用到教学中去,以提高教学质量。什么是无意识心理人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为有意识心理和无意识心理两类。其中无意识心理是“未被意识到的心理”,就是人们注意力集中中心的外围心理活动。这是一种非理智的、不在进行集中思维的、无特定思维目标的心理活  相似文献   

3.
人的心理活动,可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心理活动两类。心理学研究证明,当这两类心理活动处于最和谐的状态时,人脑的思维活动才能达到最佳的效率。 无意识心理活动,就是人们注意力集中中心的外围心理活动。这是一种不在进行集中思维的、无特定思维目标的、非理智的心理活动。我们经常发现,有时对某个问题百思而不得其解,搁在一边后,突然灵感忽至,豁然开朗。这种现象,正是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参与的结果。所以,从事心理学研究的人士说过:“一切意识都建立在无意识的组合上。”无意识心理活动一般是在精神放松,情绪安宁的状态中进行的。往往在这种状态中,人们的联想就能自由驰骋,情绪就能随意起伏,感  相似文献   

4.
试论潜教育的存在价值●杨福章柳士彬教育研究的对象导源于而且只能导源于教育存在,学生的无意识及在其无意识心理层面上运作的潜学习活动便是一种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向背的教育存在。但在影响学生心理活动的实际过程中,现行教育主观地将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这完整心...  相似文献   

5.
人的心理活动是有意识心理活动和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统一。无意识虽然是意识中心外围的、非理性的、无特定思维目标的心理活动,但它也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只不过是未加注意的、不知不觉的意识阈限以下的认识。这种认识,虽然不处于人脑意识的中心,但它却是人们统一认识整体中不可缺少的形式,如无意识感知、无意识记忆、无意识表象等。无意识心理活动对于人的行为也有明显的支配作用。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本质和特点,决定了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利用无意识心理活动进行无意识教育的可能性和重要性。因此对无意识教育的本质、特点、方式以及与有意识教育的关系,试谈点粗浅的看法,以期得到指教。  相似文献   

6.
暗示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尝试贵州省安顺地区教科所(561000)魏林我们知道:“人的心理活动可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类.当这两类活动处在最和谐的状态时,人的活动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暗示”这种常见的心理活动,就是发掘人们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并使之与有意识...  相似文献   

7.
在体操课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就是经过许多遇练习后仍然失败的动作,学生在无意练习时,往往会出其不意地完成;无意识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现象,它以非理性的方式影响着人的认识及行为活动,甚至可以说,无意识乃是人的精神和心理活动的“半个世界”。如何发掘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下的潜能,把无意识心理训练应用于体操教学中,是一个新颖且较难把握的课题,在探索这一课题的开始,首先应把握无意识的本质,按照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依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无意识是一种不自觉的认识活动和内心体验活动,弗洛依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意识是指人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时所意识到的一切心理活动的总和,如思维、情绪、意志、记忆等。前意识是指无意识中可招回的部分,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它处于无意识和意识之间。无意识是指“未被意识到的意识”,是主体对客体未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的总和。无意识的内容包括个人经历中曾被意识到但又被压抑或遗忘的部分,以及那些不自觉,未加注意的和处于意识阀限下的认识活动。  相似文献   

8.
巧用无意识心理指导游记作文湖北彭晓梅,周治平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可分为育意识和无意识两种。无意识心理通常不不知不觉,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在无意识支配下进行的自己没有觉察的行为,称为无意行为。针对小学生“提起作文,头就发疼”,害怕作文的恐惧心理...  相似文献   

9.
无意识亦即下意识、潜意识,它与意识一同构成人的心理活动。无意识和意识具有对立统一、相辅相成、彼此转化的特点。钢琴演奏训练的初始阶段,有意识地控制占绝对的主导地  相似文献   

10.
潘凤楼 《学苑教育》2012,(18):38-38
创设积极的思维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教师利用环境、情感、艺术等因素来调动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以协调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的生理和心理潜能,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情趣,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相似文献   

11.
洛扎诺夫暗示教学法的技术特点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暗示教学法是暗示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多适用于外语教学,并以超常的教学效果著称。洛扎诺夫针对长期以来教学中忽视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现象,提出教学的整体性原则,并且在实践中总结出六种有利于学生产生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技术。这六种技术共同体现了指向无意识、整体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情境教学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统一,在认知方面有启迪学生的可暗示性,从而使学生有意识和无意识地接受教育输入。  相似文献   

13.
试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是人独有的心理现象,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无意识是主体没有意识到的心理过程、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的总和。意识与无意识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是由实践的发生发展过程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情境教学的功能及运用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应具有自己的心理学依据,独有的功能和运用原则。下列心理学研究成果,可视为情境教学的部分依据。 (一)人的认知是一个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相统一的过程。众所周知,意识心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所意识到的心理活动的总和,包括有意知觉,有意记忆,有意注意,有意再认,有意重现(回忆),有意想象,有意表象(再造的和创造的)、逻辑—言语思维,有意体验等等。但遗憾的是,包含如此丰富内容的意识心理活动仍然不能单独完成认识、适应和改造自然的任务。有的研究认为人脑90%以上的潜能处于无意识心理之中。情境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正在于诱发和利用无意识心理提供的认识潜能。  相似文献   

15.
精神一词,《辞海》释为:“指人的内心世界现象,包括思维、意志、情感等有意识的方面,也包括其他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方面”。  相似文献   

16.
暗示,是人心理方面的正常特征。无论是他人暗示,还是自我暗示,都会不知不觉地通过大脑给人的情绪带来很大的影响。它通过无意识的心理活动起作用,能极大地发  相似文献   

17.
以现代心理学和生理学知识为基础的暗示教学法,特别重视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无意识心理活动,一般都是在精神放松、情绪安宁的状态中进行的。心理学把这种状态叫做“创造力的假消极状态”。往往在这种状态中,学生的联想才能自由驰骋,情绪才能随意起伏,感知才能暗暗积聚。我们在常规课堂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学生的有意识心理活动,而忽视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甚至把无意识心理活动看作是对  相似文献   

18.
一   态度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广义的基本范畴。它是指在一定情境下,个体对人或物或事或观念,以某种特定方式进行反应的一种心理倾向。在俄语中,态度被称做个体的“社会定势”。   据原苏联心理学家乌兹纳采夫研究,无意识心理活动并非对任何刺激都作出自动反应。环境无时无刻不以各种信息刺激人们的感官,但人们的无意识只对其中一部分信息作出反应,而对其他则漠然置之。究其原因,乌兹纳采夫以为这是“无意识心理倾向”使然。所谓“无意识心理倾向”,就是“出现在人身上的特定状态,它不能名之为某种意识现象。它的特殊性在于它是…  相似文献   

19.
情趣式教学的理念情趣式教学是“情境教学”中的一种模式。情境教学是由李吉林等著名的教育家吸取了保加利亚教育家罗扎诺夫“暗示教学”的理论,参照我国实际教学工作者积累的有效经验加以概括总结而成的教学模式。情境教学从人的认识是有意识心理活动和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创设教学情境是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有意利用环境、情感、艺术等因素来调动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以协调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