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平均寿命日本人的平均寿命,根据1891~1898年的第一次统计,男子平均寿命为42.8岁,女子为44.3岁.(表一).此后,从明治、大正、一直到昭和,没有很大的变化.到了1935~1936年,男子平均寿命也只是46.92岁,女子49.63岁,正处于俗话所说的"人生50年"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以2015年9月20日为截止日的男女游泳世界记录、亚洲记录、全国记录为研究对象,统计自、仰、蛙、蝶、混各项目运动员创造记录的黄金年龄,分析游泳运动员出现最佳成绩的黄金年龄特征,旨在为游泳选材、训练等提供参考.结果显示:男子游泳运动员创造最佳成绩应在19~24岁,黄金年龄阶段应该在19 ~22岁.女子运动员最佳成绩应在22岁以内,黄金年龄应在20岁以内,女子游泳运动员最佳成绩出现较早.男子运动员亚洲、全国最佳成绩年龄较早,但后劲不足;女子运动员24岁后竞技水平出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利用日本每年<国民营养现状>中的数据,对日本青少年的身高、体重和BMI数据进行了纵向比较,并结合其实施的各项政策分析和检讨了日本战后青少年的体格发展特征.经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从1952年到2000年之间10岁到25岁的所有年龄的青少年的身高都明显呈增长趋势,但是在1975年左右开始,这种增长趋势逐渐减少;2)男子各年龄段体重从1952年至1992年间均呈上升趋势,但1992年达到高峰以后略显停滞趋势.女子在10岁到15岁之间的年龄段中无论哪个年龄,都随着调查时间的推移而呈增加的倾向,但在1992年后增加速度也略显缓慢,16岁到25岁之间的年龄段中无论哪个年龄的对象都随着调查时间的推移没有发生太大变化;3)女子的10-15岁组和男子的所有年龄组的BMI在1952年到2000间都随着调查时间的推移而呈增加的倾向,但16-25岁的BMI在1952年到2000间都随着调查时间的推移而明显出现减少的倾向.  相似文献   

4.
北京奥运会世界优秀竞走选手的速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数理统计法,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男子20 km、女子20 km和男子50 km优秀竞走选手的速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竞走比赛的最后阶段,大多数优秀男子选手的速度呈下降趋势,多数优秀女子选手的速度呈上升趋势.优秀男子选手的最低平均速度出现在第1区段,优秀男子20 km竞走选手最高平均速度出现在第8、第9区段,优秀男子50 km竞走选手最高平均速度出现在第2、第5、第7、第8、第9、第10区段.优秀女子20 km竞走选手的最高、最低平均速度出现的区间较为分散.节奏性的变速不仅是优秀运动员速度变化的主要特征,也是利用速度变化优势克敌制胜的战术手段.运动员应根据个人特点,合理安排全程走的节奏,这是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采用数理统计法,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男子20 km、女子20 km和男子50 km优秀竞走选手的速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竞走比赛的最后阶段,大多数优秀男子选手的速度呈下降趋势,多数优秀女子选手的速度呈上升趋势.优秀男子选手的最低平均速度出现在第1区段,优秀男子20 km竞走选手最高平均速度出现在第8、第9区段,优秀男子50 km竞走选手最高平均速度出现在第2、第5、第7、第8、第9、第10区段.优秀女子20 km竞走选手的最高、最低平均速度出现的区间较为分散.节奏性的变速不仅是优秀运动员速度变化的主要特征,也是利用速度变化优势克敌制胜的战术手段.运动员应根据个人特点,合理安排全程走的节奏,这是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四川省20-69岁人群BMI特点,探索用百分位数法评价BMI.方法:取2005年四川省国民体质监测中成年、老年31 477人的BMI指数进行统计和曲线拟合.结果:四川省20-69岁人群总体、男子、女子BMI为22.80±3.06、23.05±2.99、22.55±3.11kg/m2.BMI分层统计体重偏轻、正常、超重、肥胖的百分比,男子为5.1、58.8、30.6、5.5,女子为7.1、63.3、24.1、5.5;不同性别在体重偏轻、正常、超重的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曲线拟合显示男子BMI从20岁到30岁快速增长,30岁以后保持稳定,女子BMI从20岁缓慢增长,直到54岁趋于稳定.超重和肥胖的触发年龄男子为21岁、28岁,女子为31岁、41岁;BMI峰值年龄为男子45岁、女子58岁.结论:BMI分层、触发年龄、BMI峰值年龄有性别差异.用百分位数进行BMI评价可反映群体资料中BMI动态变化,亦可准确反映个体在群体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7.
不同运动项目对老年人心肺功能影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不同性别、长期参加不同项目锻炼老年人安静时的心率、血压和肺通气功能进行测试对比.研究结果:长期的体育锻炼能增强心肺功能.锻炼对降低SP的作用大于DP,男子SP下降的幅度大于女子,而女子DP下降的幅度大于男子.男子长跑组的HR是最低的,男女舞蹈组的SP最低.各锻炼组肺通气功能排列的顺序为:舞蹈组、长跑组、太极拳组.体育锻炼对老年女子肺通气功能的影响不如男子大.研究表明,老年人健身锻炼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健身项目的选择和运动量特别是运动强度的安排.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奥运会和世锦赛田径项目设置演变历程进行研究,旨在为各类学校体育的田径理论教学和奥运会、世锦赛田径项目科研工作提供参考.研究显示:奥运会历史上出现过许多非规范性的田径比赛项目,现今奥运会和世锦赛均设置47个比赛项目.其中,奥运会男、女走跑类项目演变经历了60年和80年时间,世锦赛女子跑类项目设置演变经历了22年时间;奥运会女子跳跃类项目和投掷类项目设置演变均经历了72年时间,世锦赛女子跳跃类项目和投掷类项目设置演变均经历了16年时间;奥运会男子投掷类项目设置演变经历了12年时间;奥运会男子全能类项目设置稍晚,女子项目比男子项目晚近80年,世锦赛男、女全能类项目在第1届世锦赛就已完成设置.奥运会、世锦赛田径项目设置呈现女子项目向男子项目相统一、相规范的倾向.  相似文献   

9.
跳高是田径运动的主要项目之一,从历史角度可以看出,我国在跳高项目上曾名将辈出,尤其在50年代至80年代中,我国男女运动员均打破过该项目的世界纪录。1957年,郑风荣以1.77m的成绩打破了当时由美国运动员麦克丹尼尔所保持的女子跳高1.76m的世界纪录。1970年倪志欣以2.29m的成绩打破了由前苏联运动员布鲁梅尔所保持的男子跳高世界纪录。随后,中国在80年代初又出现了跳高明星朱建华,一年内曾三破男子跳高世界纪录,在世界田径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0.
论文对20年来男子短跑成绩演变和1997年田径世锦赛男子百米成绩数据(100 m各个阶段的跑速、步长、步频、步数)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世界男子100 m短跑成绩近20年稳步提高;世界男子100 m短跑运动员平均最高速度的产生段落在50~70 m之间,速度下降发生在90~100 m,下降幅度达4.72±1.23%;在冲刺阶段,大部分运动员步幅增大至最高水平,步频和步长高度的负相关,年龄与步长高度正相关,最高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百米成绩.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旨在观察3个月50%~60%VO2max强度有氧运动对50~59岁人群运动中心血管风险的影响,为该人群安全有效健身方案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问卷调查入选的50~59岁受试者通过在Bruce递增负荷实验中持续出现心电血压异常指征终止实验和一过性心电血压异常,入选66例受试者并将其分为正常组(C组)、持续异常组(Y组)及一过性异常组(YH组),实施三个月的50%~60%VO2max强度每周300 min的规律跑步运动,干预前后测定人体测量学、生理生化、超声检查和递增负荷实验中相关指标,并评估变化。结果:3个月干预后Y组男性和女性的心电血压异常发生率降低至69.2%和58.3%,YH组男性和女性心电血压异常发生率降低至25%和75%。同时研究发现,干预后Y组及YH组受试者运动后心肌酶水平均显著下降,完成的运动负荷显著提高,心血管机能、形态学指标、血脂及自主神经功能显著改善。结论:50~59岁人群递增负荷运动中可出现心血管风险,为期3个月的50%~60%VO2max强度跑步运动可降低风险者其运动中心血管风险,提高安全运动上限。  相似文献   

12.
探讨普通成年人在逐级递增负荷状态下心血管机能变化特征,为全民健身中预防心血管风险事件的发生及运动负荷试验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266名20~59岁的普通成年人为对象,测定运动中各年龄段人群的心率、血压、臂踝脉搏波传播速度等血管机能评价指标的变化。结果:在40岁以下人群中,女性运动时心率上升的速度明显高于同年龄段男性,而男性血压上升的速度快于女性;40~49岁男性人群中血压上升的速度明显高于40岁以下人群,尤其是舒张压上升的速度较快,而50~59岁人群中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上升的速度始终处于"领先"地位的阶段,且和其他年龄段形成明显的差异;40~49岁男性和50~59岁组女性因心电和血压的异常而终止运动人数百分比明显高于同性别其他年龄段人群。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运动中发生心血管风险事件的机率也会增加,40~49岁男性和50~59岁女性可能是运动中心血管风险事件的高发年龄段。  相似文献   

13.
新编健身气功八段锦锻炼对中老年人生存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SF-36量表评价长期八段锦锻炼对老年人生存质量的影响,验证新编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健身价值.选取无锻炼习惯的健康老年男女各100人(男61~65岁;女56~60岁),随机分为八段锦锻炼组和对照组.锻炼组习练新编健身气功八段锦6个月,每周7次,每次1 h.实验开始前、实验3个月和6个月,分别对受试者进行SF-36量表测试.测试结果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新编健身气功八段锦"锻炼后,老年人的躯体功能(PF)、躯体健康问题导致的角色受限(BP)、生命活力(VT)、社交能力(SF)、生理健康总评(PCS)和心理健康总评(MCS)的得分明显提高(P<0.05),而情感问题所致的角色受限(RE)和精神健康(MH)在整个实验期间变化趋势不稳定.研究结果提示新编健身气功八段锦可以明显地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SF-36量表用于评价八段锦锻炼对老年人健康干预的效果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高校毕业生身体形态发展呈现总体增长趋势,城市男女生增长幅度好于乡村男女生;在身体 机能方面,城乡男女生均出现下滑趋势,城乡女生呈显著性下降趋势;在身体素质方面,在速度、耐力、 力量以及爆发力等方面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趋势,后5年的下降趋势小于前5年的下滑趋势。建议:规范高 校体育教学与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全面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建立健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的监管与评价 机制;创新与改革高校体育教学考试机制与评定方式;构建大学生体质监测与评价系统,实施动态干预等 。  相似文献   

15.
对老年人骨矿含量、体成分和肌力的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选取北京市55岁以上老年人86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55岁以上老年人骨矿含量、体成分和最大肌力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骨矿含量随着年龄增加而逐年降低,女性下降的幅度明显高于男性。骨矿含量与体脂百分比呈明显的负相关,与体重,身体密度、瘦体重和最大肌力呈正相关,与肌肉耐力无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依据赛艇运动员不同供能能力水平的测试评定结果,探究赛艇运动员准备期不同供能能力训练比例的量化安排,比较运动员训练前后不同供能能力的变化及对2000 m成绩的影响。方法:以17名陕西省赛艇男子运动员(11名公开级、6名轻量级)为测试对象,在2018赛季准备期(12周)的起、止各1周用赛艇测功仪测试体现运动员不同供能能力水平的100 m、500 m、2000 m、6000 m,60 min划行的平均功率,依据“黄金标准”和“时间-功率”拟合曲线及相关算法评定运动员供能能力水平,根据第1次测试结果对不同供能能力训练比例进行量化安排。结果:1)2次测试“时间-功率”拟合幂函数曲线分别是y=1146x-0.188,R2=0.9939;y=1052x-0.172,R2=0.9925,根据函数式推算“黄金标准”中的10 s、60 s划行的平均功率。2)最大无氧非乳酸训练占比为0.003%,最大无氧训练占比为0.020%,最大有氧训练占比为0.120%,最大无氧阈训练占比为2.627%,有氧耐力训练占比为80.569%,力量训练占比为16.662%。3)运动员第2次测试10 s,6000 m,60 min划行的平均功率与2000 m划行的平均功率的比值更为接近“黄金标准”,60 s划行的平均功率偏离“黄金标准”。4)运动员测功仪2000 m划行的平均功率提高了1.98%(p<0.01),100 m划行的平均功率下降了5.14%(p<0.01),6000 m划行的平均功率提高了2.54%(p<0.01),60 min划行的平均功率提高了3.52%(p<0.01)。结论:准备期针对性量化安排赛艇运动员不同供能能力训练比例发展方案,能有效调控样本运动员不同供能能力水平,促进赛艇2000 m成绩提高。“黄金标准”“时间-功率”函数曲线对赛艇运动员不同供能能力水平的评定和训练调控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扩展的生产函数作为分析的框架,构建了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与增长的分析模型.利用中国25个省市区1981~2000年的GDP及其构成数据、劳动力投入数据、商品出口以及它们的派生数据所构成的截面数据,计算分析了中国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变化对区域增长的作用情况.对模型的估计发现:(1)不仅区域资本、劳动力投入的增长对区域增长的作用是积极的,而且区域出口的增长对区域增长的作用也是积极的.其中,以资本投入增长对区域增长的推动作用最大;其次是劳动力增长的作用;再次是出口增长的作用.(2)区域出口波动对区域增长产生不利影响,且这种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8.
以安徽省为研究区,运用DEA模型测度2000~2012年区域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基于GIS分析平台,运用Jenks断裂法、趋势面分析、局域G*指数等方法对2000~2012年安徽省建设用地效率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2年安徽省建设用地效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近13年间效率上升了31.5%,规模效率是影响效率变化的主要因素;(2)2000~2012年建设用地效率演变呈现出东—西向递增,南—北向"拱"形分布;(3)根据局域G*指数划分效率4种类型区,其中效率H-H区主要集聚在皖江地区,L-L区主要集聚在皖北地区,研究为区域建设用地科学、合理利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及借鉴。  相似文献   

19.
对1999年到2011年田径运动年度最好成绩进行统计,运用统计学分析女性田径运动各项目的增长速度和发展稳定性。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学研究世界女性和中国女性田径运动的年度参赛最好成绩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女性田径运动竞技成绩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研究结论:中国女性田径成绩总体增长速度优于世界女性;世界女性田径成绩发展的稳定性好于中国女性;中国女性田径成绩与世界女性的总体差异处于变小趋势;中国田径成绩男女间总体差异程度高于世界男女。  相似文献   

20.
文中利用计量经济模型方法,计算分析了1952-2000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分布变化的趋势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尽管从1952-2000年以实际人均GDP为指标,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变化呈发散趋势。然而,根据不同时段国家所采取的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不同把整个时期划分为若干不同时段,则发现1952-1966、1979-1990、1979-2000年等时段,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均存在显著的b 型绝对和条件收敛趋势。进一步的研究还显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b 型收敛趋势与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之间存在显著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