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多汉字在字形上蕴涵着人天信息.现就"人"、"天"和"元"这三个同元极学相关的字看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2.
人类中心论和非人类中心论都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双重遮蔽.要使人成为真正的人,自然成为真正的自然,人与自然得以双重显现,就必须从传统中心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完成从"中心论"到"和谐共生论"的范式转变!"和谐共生论"着眼于共生理念、可持续理念、多元主体互动式交往理念和多元文明对话理念的有机融合,只有这四大理念的有机融合才能真正促成"人"与"自然"的显现,也才能真正解决当代人与自然的双重遮蔽在五层关系层面所表现出来的五重危机.  相似文献   

3.
"却"、"倒"、"但是"在语义、句法、语用三个方面都有所不同,它们都有转折意味,"但是"所表示的转折程度比"却"、"倒"强."却"、"但是"多用于书面语,"倒"一般用于口语中."却"、"倒"的句子多表示说话人持不同主观态度的语气,"但是"只表示说话人对事态的客观叙述.  相似文献   

4.
"鬼谷"阴影     
"利雅迪三角" 俄罗斯的普斯科夫地区随时都充满了一种神秘感:这么一个貌似平常的谷地自古以来却老爱闹"恶作剧",使利雅迪及其附近的居民极度不安.还是在十月革命之前,这里的省报便经常报道有无马农民在此神秘失踪的消息.1928年,又有7名先进伐木工人连同斧头在此不见了踪影.1931年,利雅迪村有7家富农在此失踪.就是到了和平年代,有人在谷地里失踪几乎成了家常便饭.1974年,从当时的列宁格勒来的一伙采蘑菇人在"鬼谷"里神秘失踪,两个星期后找到其中的两人,可就是他俩谁也说不出其他那5个人的下落.  相似文献   

5.
流云 《知识窗》2005,(12):9
在古代中国,是"左"尊还是"右"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时期和时代,存在着不同的规定. 周、秦、汉时,我国以"右"为尊.故皇亲贵族称为"右戚",世家大族称"右族"或"右姓".右尊左卑表现在建筑住宅上,豪门世家必居市区之右,平民百姓则居市区之左.<史记·陈涉世家>说:"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相似文献   

6.
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提倡"低碳出行".逐渐替代摩托车而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的电动自行车销售越来越来火.在很多人眼里,电动车正符合时下"绿色、低碳、环保"理念.殊不知,一旦废旧蓄电池处理不当,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要比二氧化碳大得多.  相似文献   

7.
一般人都明白"败北"即是"打败仗"、"失败"的意思.那么,失败为什么又称"败北"呢? 原来"北"字的本义是"背"或"相背",它是一个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北"字即为两个人一个向左,另一个向右背向而坐之形,生动形象地指明该字的意思是"背对背".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一书中亦说:"北,乖也,二人向背."  相似文献   

8.
人类想做但做不到的事情 人类一直在想办法让自己能够真正做到"死去活来".如人类眼下就在进行这样的尝试:用冷冻的办法先让自愿者"死去",等一段时间过后,再通过科学解冻,让"死去"的人复活,这样,人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死去"几十年或上百年后再活过来.  相似文献   

9.
西文Being(德文Sein)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是"与"存在"等多种含义.学界大多数人只考虑Being(Sein)的各种单独用法,考虑如何将"是"和"存在"区别开,很少考虑"是"与"存在"的联系及其意义.文章认为"是"与"存在"是不可分的,"是"显现"存在".只有把握"是"与"存在"的含义及其关系,才能真正理解海氏哲学转向的深层原因和必要性,把握海氏的哲学发展理路.  相似文献   

10.
人,无论是"自然的存在物",还是"社会的存在物";无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还是"类存在物",归根到底都是"对象性的存在物",即劳动的存在物.自然,作为人类劳动"须臾不可缺少"的对象,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直观"与"确证".人的"对象性"本质以及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决定了人把自然作为"道德顾客"的逻辑必然性,决定了环境伦理学的"合法性".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既是对非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人"的扬弃,又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理性人"的修正;它为环境伦理学的成立提供了充分的"本体论证明".  相似文献   

11.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或两面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编辑学者化"和"学者编辑化"如果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就会有不同的看法.人的思维是灵活多变的,所以要使两个观点统一还要经过一段过程.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社会中,由于科技进步,人们在对自然的不断探索中,认识也在逐渐加深和拓展,看问题也更趋于客观,更接近真理.对人本身,对其养生之道和行为规范,也存在这么一个认识过程.一些昨天还被认为是"不良习惯"、"不良环境"和"危险运动"而应坚决摒弃的东西,今天就会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而且还都能提出自己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韩吉辰 《知识窗》2005,(12):54-55
传统声、光、电的"定身法" 人们最早实现的"定身法",是通过物理方法,即声、光、电的强刺激来达到的.噪声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污染,使人听力减退、烦躁不安、失眠健忘,严重时使人昏迷.科学家利用这原理制出噪声弹,用来对付劫持人质的暴徒.在这种情况下,因为有人质,不能用枪射击.噪声弹的强大声波可以使在场的人质、暴徒同时休克,但不伤害性命,人苏醒后没有任何副作用.几年前德国发生一起暴力劫机事件,警方投出5颗噪声弹,几声巨响之后,机上人员全部昏迷,警方乘机解救人质,抓捕暴徒.  相似文献   

14.
在《孟子·公孙丑上》中,弟子公孙丑问孟子在哪方面最擅长,孟子对以"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作为一种正直、浩大的精神气魄被人们所熟知和认可,"养浩然正气"也成为儒家弟子的精神追求.和"养气"相比,孟子"知言"的功夫常常被人忽视,孟子的"知言"源于他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孟子·离娄上》中孟子说:"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听一个人讲话的内容,并观察他的眼睛,这个人怎么隐藏得了呢?《论语》中也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不懂得分析别人的言辞,就不能了解这个人.孟子的"知言"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同时也有其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三朋四友"源自民间俗谚."三朋"本来是指云游八方,四海为家,临时搭篷居住的"三篷",即放牧的"鸭篷",打猎的"弓篷"、烧陶(或炭)的"窑篷".能同从事不同行业的人结交,说明朋友众多.时日一长,"篷"谐音为"朋"."四友"原指最可靠的四种朋友,即"江湖义友"、"同窗学友"、"知音好友"、"困境难友".这四种朋友,大都肝胆相照,休戚相关,志趣相投,心灵相通.与"三朋"合用,约定俗成为有固定语义的成语.  相似文献   

16.
老子哲学最简要有力的人生哲理就是"无为","无为"虽然也是一种处事的方法,但在很大程度是针对"君人"而言,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就用"此君人南面之术也"一言以概之本文以<道德经>第六十章中"治大国,若烹小鲜"说起,谈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分析其提出的背景,阐述其内涵,并结合现实说明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们常用"胆小如鼠"来形容个别胆小的人,而形容胆大的人则说他们是"吃了熊心豹胆".但胆小的人就不能变得胆大了吗?长久以来,科学家为了有效治疗人类的恐惧症,并让人类真正做到临危不惧,一直在研究和思考这个问题.最近一个时期,他们开始了让天生胆小的老鼠拥有"豹胆"的大胆尝试--  相似文献   

18.
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与思想政治工作密切相关.坚持立德育人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使高校育人理念变得更加全面、具体,推动高等学校教育取得阶段性的胜利.高校要调动力量参与到"立德树人"教育任务中,使全方位、全程和全员育人理念得以真正的实现.由岳修峰编著的《普通高等学校"三全育人"研究》一书对"三全育人"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相似文献   

19.
在我们看来,罪恶与耻辱是一个客观历史存在,罪恶永远是罪恶,耻辱就是耻辱,罪与恶的性质不是随着主体的消亡而变化的.在日本,有"人死罪消"的传统观念,很长时间以来,日本许多人都已"人死罪消"的传统为借口,辩驳:参拜靖国神社是日本人的传统习惯.年复一年的"靖国神社参拜"问题,已经成了中日关系发展过程中的最大障碍之一.我们要通过对这种"罪耻观"的分析来透析出问题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生态中心主义自始至终都潜藏着这样一个隐性逻辑"生态学与伦理学同质".这个逻辑是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展开的①生态学所揭示的自然的系统性表明,人与自然是相互关联的,因而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学关联就是自然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学关联,伦理学本身就是生态学;②生态学所揭示的自然的自组织性表明,自然物就是一个与人一样的生命主体,具有"价值评价能力",它之所"是"即它之所"应该",因此生态学本身就是伦理学;③生态学所揭示的自然的先在性表明,人是一个后来者,人是属于自然的,所以属人性的伦理价值范畴也就是属于自然的,伦理学属于生态学;④生态学所揭示的自然的复杂性表明自然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而复杂性就意味着稳定性,稳定性就意味着和谐与美丽,就等于伦理价值,因此生态学就意味着伦理学.抹煞生态学与伦理学的异质性,这是"生态伦理学"得以成"学"的奥秘;它无视黑格尔的"不错"与马克思的"真理"的本质区别,无视自然的实践"中介"性质,具有强烈的"独断论"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