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校对,是出版行业各专业人员的入门课。随着出版节奏的日益加快、出版形态的多元化,在出版工作实践中本应加强的校对功能在实际运作中却逐渐被边缘化,诸如编辑作业替代校对作业、减少校次、弱化校对流程、过度依赖校对软件等现象,在出版工作现实中比比皆是。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校对题答题中呈现出的种种问题,恰恰是审视专业教学和出版实践的一面镜子,从中我们可以一窥编校工作中的技能缺失点、教材编撰  相似文献   

2.
校对是杂志出版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与组稿、编辑加工、印刷、发行等组成有机的整体。但在实际工作中,校对往往不被重视,有的人认为这是“雕虫小技”,只要读过几年书就会干。其实不然,校对工作看似简单,但仔细钻下去,仍有很多学问。一、校对工作的重要性一本杂志的质量好坏,主要取决于论文的质量。校对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因为内容最好的杂志,如果印刷出来后出了差错,使读者不能正确地理解作者的原意,就会造成不好影响。只有达到内容好,文字表达好,出版好,才能使一本杂志从内容到形式都完美,而这最后一项工作主要是靠校对来完成。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渗入各个行业领域,出版行业因此获得了全新的发展机遇,编辑工作步入现代化,校对工作的模式与功能因此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现代编辑工作中,校对工作仍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对工作开始由传统单一的校"异同"过渡到了校"是非".计算机技术通过人机结合,为校对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探讨校对在编辑工作中的模式与作用,为提高校对工作质量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报纸出版行业中,编辑和校对工作既是一个整体,又是两个不同的环节。它们之间不可缺一,也不可相互替代,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自从有了报纸出版行业以来.就有编辑是“第一校对人”、“校对是最后的编辑”这一说法,时至今日,校对是编辑工作的延续、补充和完善这一本质属性仍始终没有改变。 追溯历史,编辑和校对这二者是同时出现的,在古代就有很长一段时期编辑与校对是合二为一的,只是到了近代以后才逐渐开始彻底分流。  相似文献   

5.
叶勇 《出版视野》2005,(6):42-43
一.磁盘稿时代原稿形式的新变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技术(俗称“电脑”)冲击着我国出版行业,电脑照排代替了铅字排版,胶印取代了铅印。于校对行业而言,则带来了原稿形式的新变化:传统意义上与“校样”相对应的“原稿”被模糊化了、被合二为一了。一时间,出版界“原稿缺失论”流行.校对工作已无原稿可依的“无原稿校对”也成了校对行业的主流现点(此观点甚至被写进了中国版协发布的、校对工作委员会起草的《图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事实果真如此?  相似文献   

6.
消灭报刊图书差错的议论已经不少了,但总成效不大,不信请找一份无错报或无错书刊试试,就很困难.出差错的原因很多,但不重视校对不能说不是首要因素。轻视校对工作和校对人员的例子,在某些编辑出版部门几乎是俯拾皆是的. 其实,真正懂得编辑的人,真正的文章大家并非如此.列宁在编辑《火星报》期间,常常亲自校对,对每篇文章的语言、音节、标点都要反复核实。他在关于出版《俄国资本主义底发展》一书的一封信中说:“最重要的出版条件是:保证校对得很好。做不到这一点,根本用不着出版.”——在他看来,校对是出版的第一条件。鲁迅一生化在校对上的精力几乎不亚于编著,许广平先生回忆道:“每一种译著的最初出版,往往多是经过鲁迅先生和我共同校对。……有时甚至六七校,平时的所谓初校,在我们已经是二校、四校了。”《鲁迅日记》中就有不少“通夜校《奔流》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数字化进程的加速,融合出版已成为行业共识,校对工作作为出版流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也在积极践行角色转型。本文从校对在出版工作中的地位、融合发展背景下校对工作的变化等方面,具体阐述融合出版中校对工作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出皈社校对管理工作以事务为中心。校对队伍往往处于不被重视的状态。当出版高峰到来的时候,出版社争抢外校,以致好的校对比编辑还吃香,显示出校对作为一种人力资源,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源稀缺性的特征。在这种状况下,出版社要在市场竞争中保持经常的校对优势,吸引并留住需要的校对人才,校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是第一位的。  相似文献   

9.
李娜 《出版参考》2015,(9):33-34
盲文出版不同于其他出版行业,其公益性决定了它的性质、定位和出书范围.在实际工作中,盲文出版秉承行业相关规定,再结合其特殊要求,运用PDCA循环管理模型,完善《盲文录入校对考核办法》,改进盲文图书的录入、校对质量,提高出版图书的速度和种类,并且紧密联系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实现PDCA管理模式下的往复循环,以此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行业要求.  相似文献   

10.
集体校对是提高校对质量的保证刘艳华随着我国图书出版事业的繁荣和发展,随着人们对图书出版质量的要来越来越高,图书出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校对也就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权对工作的文字性、技术性、学识性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承认。如何提高一本书的校对质量呢?我...  相似文献   

11.
试论校对理论与实践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书稿磁盘化和计算机介入校对工作,是出版现代化的表现,是出版生产的发展趋势.因此,研究磁盘书稿校对和计算机校对,是当前校对理论与实践创新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出版社一般分为编辑、出版和发行部门等功能模块,大多出版社将校对划归出版部门,校对被认为是一种简单劳动.有些出版社把校对部门从职能部门中取消,将校对工作完全社会化,这是不尽合理的.校对工作实际是编辑工作的延续和完善,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应成为编校队伍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13.
计算机在排版体系中的运用,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出版方式,大大加快了图书出版速度,图书出版已经形成品种多、数量少、周期短的局面.此时,不少出版社的校对工作成为了制约图书出版的"瓶颈",特别是每年订货会前突击"抢书"的模式,更是给原本校对人员就不多的出版社带来了严重的校对压力.  相似文献   

14.
解析校对题     
校对是出版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保证出版物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校对的功能就是校异同和校是非.鉴于在考试中不可能同时提供原稿和校样,所以职业资格考试中的校对题只对校是非进行考查.校对题中的差错类型除了与编辑加工题类似的外,还有格式方面的差错.另外,通过校对题要考查考生能否正确使用校对符号.下面以2008年校对题为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前些时候,我碰到一些刚参加编辑队伍的新同志.他们之中,大部分对校对工作不了解,少数人对校对工作看法不正确,认为校对是字对字,原稿对校样,是很机械的"雕虫小技",只要识几个字就行了,不必要有什么学问的.其实,这是对校对工作的偏见,至少也是一种误解.我认为,校对在出版工作中有其相当重要的地位,特别与编辑的关系尤为密切.打个形象性的比方吧,就象一对连内脏也长在一起的孪生儿,彼此密切到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16.
一、对校对认识上的误区 校对工作是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出版工作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由于一些出版社没有正确认识校对的性质和作用,导致了认识上的一些误区.  相似文献   

17.
一、当前出版校对工作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目前,出版单位都深刻地认识到图书质量的重要性,市场竞争来自质量的竞争,以质量求得双效是各出版单位追求的首要目标。近年来,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提高,因图书的编校质量问题而与出版单位发生纠纷的官司时有发生,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校对工作一时之间成了“众矢之的”。在出版界,一方面“无错不成书”,一方面校对工作不被重视的现象普遍存在。虽然出版事业发展迅速,出版物每年都以10%到20%的速度增长,但应看到,校对质量不高已经成为制约出版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一…  相似文献   

18.
孙雷 《编辑之友》1997,(1):32-33
在图书出版中,校对是编辑加工与付印出书之间的重要环节,它对图书出版后质量的高低作用很大,要搞好校对工作,除了校对人员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外,还必须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提高素质可用多种方式,而“校学相长”应该是最切实可行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一、现状及其分析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制约校对质量的因素也可从主客观两方面加以分析。 (一)从主观方面(校对人员)来讲; 1.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受各种因素影响,相当一部分校对人员对校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责任心不强,缺乏敬业精神,认为校对人员长年累月与文字打交道,出些差错难免;或缺乏质量意识,片面追求完成和超额完成数量;或对原稿的疏漏视而不见,任其自然。如此等等。 2.文化及业务素质上的偏差。目前的校对队伍整体素质是高的,但其中年轻人多、新上岗的多,往往缺乏应有的基本素质。表现在文化素质方面,有的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普遍的是所学知识原地踏步,缺乏培训,得不到相应提高;业务素质方面,有的对出版知识知之不多,甚至连基本的专业术语都弄  相似文献   

20.
当今,多出精品图书,争取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每个出版社孜孜以求的目标。但缩短出版周期,往往导致图书编校质量难以保证。如何在质量与周期这对矛盾中寻求一个较好的平衡点,做到既缩短出版周期,又能保证图书编校质量?经过多年的校对工作实践,笔者认为,校对主体多元与管理统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校对主体多元的内涵校对主体多元的一般理解,是指作者校对、编辑校对、工厂校对、社外兼职校对(下面简称外校)以及出版社专业校对等多位一体,共同对图书编校质量负责。现代校对还有一个主体,即计算机校对软件,人机结合是现代校对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