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年来,"举证倒置"原则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律案件审理过程中."举证倒置"原则是与传统意义上"谁主张、谁举证"的司法原则相对立的,在某些情况下免除原告举证责任的司法原则.在刑事诉讼案件侦查过程中,一些司法机关采取刑讯逼供等犯罪行为,侵害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进而获取有利于指认其罪行的证据.刑讯逼供行为不仅有悖于社会公平正义原则,也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化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举证倒置"原则的具体内容、其在防范刑讯逼供行为中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完善该原则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
刑讯逼供在我国及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有着深远的历史及现实原因。虽然刑讯逼供已为我国法律所禁止,但实践中这种审讯方式依然存在。如何在立法及司法实践中进一步遏制刑讯逼供的现象.已是当务之急。因此,本文在分析我国刑讯逼供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参照国外相关立法,提出确立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的规则、举证责任倒置等一系列规则.并辅以有效的监督机制来遏制刑讯逼供,以达到完善我国刑事诉讼法体制,从而保障犯罪嫌疑人人权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刑讯逼供是一种在文明社会中应当被坚决抛弃与禁止的非法侦查手段.尽管我国《刑法》对刑讯逼供行为进行了具体规定,然而,刑讯逼供在立法中的不足之处也十分突出,因此,必须对刑讯逼供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以完善刑讯逼供的立法规定.  相似文献   

4.
刑讯逼供是制约我国法治现代化的难言之隐.从心理学的视域探测刑讯逼供的内涵及过程,深入体察刑讯逼供全过程中受害人心灵遭受的摧残,对促使法者做出刑讯逼供行为的心理动因进行历史与现实的追析,审视刑讯逼供犯罪对受害人、行为人、社会公众以及中国的国际公信度带来的心理危害,旨在唤起社会从人性层面关注刑讯逼供现象的紧迫意识.  相似文献   

5.
刑讯逼供这一野蛮残酷的审讯方法,是对嫌疑人人权的严重残踏。为切实防范刑讯逼供,首先应揭开侦查讯问的神秘面纱,在此基础上,建议采取如下措施:完善讯问犯罪嫌疑人有关刑事诉讼立法的规定;确立无罪推定原则;确立完整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增强律师在侦查阶段辩护人的诉讼地位,扩大律师在侦查阶段的诉讼权利;实现侦查讯问的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强化对自愿供述的激励;确立侦查程序中的司法审查制度;设立刑讯逼供案件的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加大对刑讯逼供犯罪行为的惩处力度。  相似文献   

6.
刑讯逼供是发生在执法、司法活动中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渎职犯罪行为。刑讯逼供犯罪不同于一般职务侵权或“非法拘禁”罪,而有其本身固有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刑讯逼供行为既危害公民,又危害国家;必须依法认定司法机关刑讯逼供行为。依法认定刑讯逼供罪与非罪的界限。构成刑讯逼供罪的必须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仅要为被害人恢复名誉,而且要履行国索赔偿法规;对刑讯逼供必须依法予以定罪和处罚,必须加大对执法官员知法犯法打击的力度。  相似文献   

7.
王亚洲 《华章》2007,(8):62
刑讯逼供,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内刑或者变相肉刑,逼取供的行为,我国刑法中规定了专门的罪名,刑事诉讼法也列有专条禁止刑讯逼供,但是,此类案件仍然是层出不穷.本文将从人权保障的角度分析一下刑讯逼供产生的原因及遏制对策,希望大家能对刑讯逼供有一个新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从医疗纠纷看民事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4月1日起实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对医疗纠纷的举证责任作了新的规定:“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医疗纠纷举证责任是医方举证责任的复位,是举证责任的合理分配,是对我国民事举证制度的补充。但要真正完善民事举证制度,需要彻底解决民事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则问题。  相似文献   

9.
章静 《华章》2007,(6):100-100
"所谓刑讯逼供,就是通过内刑和变相肉刑的审讯方式,逼取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口供的行为."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3条明文规定禁止采用刑讯逼供非法获取口供的手段.然而,这种古老而又野蛮的审讯方式依然存在,本文试图对刑讯逼供的存在原因进行分析,以期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不论是学界还是司法实践中对举证责任概念内涵的理解都局限于从行为意义上去阐明,而笔者认为从结果意义上去把握举证责任内涵才是抓住了举证责任的实质。本文首先对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国家举证责任概念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接着阐述了我国学者对举证责任的理解,后重点分析举证责任概念双重含义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笔者对该概念的界定。  相似文献   

11.
刑讯逼供最终是个法律问题,应先检讨和改正现行法律中的不足之处。立足于现行法律,从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不同角度分析,探讨了刑讯逼供之所以不断滋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方案。  相似文献   

12.
我国应确立沉默权制度,是基于我国对无罪推定原则的实行,对抑制刑讯逼供的需要,以及我国刑事诉讼法制与国际接轨等一系列现实情况的要求,确立我国的沉默权制度,在内容上应重点围绕案件侦查,审查起诉,法庭审理这三个阶段和其他有关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零口供规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刑讯逼供现象产生的可能性,但是它全盘否定了口供的价值,在我国现阶段的司法环境下并不适用。通过对"零口供规则"进行反思,正确地运用口供原则,理性地去判断口供的真伪,才是解决口供去留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司法审判中,当事人的口供是法官定罪结案的最高决定性证据,这一诉讼传统使刑讯逼供成为司法领域内不可避免的现象。为防止因此而造成冤假错案,早在西周,就有刑讯立法,发展至唐朝渐趋完备,宋代又承前出新,确立了刑讯实施详备规范和非法刑讯法律责任,最终形成了完善的刑讯制度。但是,在实践中,宋代法官刑讯逼供,滥施刑讯,屡见不鲜,成为社会痼疾。  相似文献   

15.
从1979年至今纵向地看,中国遏制刑讯逼供的法律呈现出一个由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不断健全和完备的图景。中国遏制刑讯逼供的法律规范不仅逐渐走向了规模化和体系化,而且也已初步实现了规范的精细化,其可操作性渐趋增强。纵览中国遏制刑讯逼供的法律图景,有利于对中国遏制刑讯逼供法律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6.
讯问录音录像在讯问的密室中扮演着“第三只眼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遏制刑讯逼供的作用,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未将录音录像的证据属性予以明确,导致司法机关在实践中对该资料的处理方式也不统一;学界亦未形成一致观点。其实判断刑事诉讼中形成的材料是否可以作为证据使用,应当审查该材料是否具有证据的“三性”,即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因此,在具体案件中,应当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准确判断讯问录音录像材料的法律属性。  相似文献   

17.
“刑讯逼供”在司法实践中早已不陌生,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刑讯逼供的情况十分常见,而且在司法领域打击刑讯逼供的收效并不明显.本文试图通过杜培武案的产生原由入手,反思冤案的“铸造”过程,以程序正义之名追问冤案的根因——刑讯逼供,以期通过探讨西方沉默权在中国的本土化,为走出刑讯逼供的困境寻求出路.  相似文献   

18.
口供对于证明案件事实具有独特而又重要的证据价值,但为获取口供而不惜刑讯逼供显然是错误的。本文通过透视刑讯逼供的危害,分析其现实成因,提出对我国当前司法实践中刑讯逼供现象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 ,刑讯逼供是一个影响公安队伍建设和严格执法的比较突出的问题 ,虽然我国刑法规定了刑讯逼供罪 ,刑事诉讼法也严禁刑讯逼供 ,但在实践中 ,刑讯逼供在某些地方依然时有发生。其主要原因包括 :封建专制主义刑事司法传统的影响尚未肃清 ;重打击犯罪 ,轻保障人权的观念根深蒂固 ;对严禁刑讯逼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特权思想严重 ;监督机制的滞后与乏力。强调对刑讯逼供的防范要坚持德治与法治并重的方针。  相似文献   

20.
我国刑事诉讼法一方面规定被追诉者有如实陈述义务.另一方面又规定禁止司法工作人员采取非法手段获取口供。这二者存在一定的矛盾:强调被追诉者的如实陈述义务,就很难避免审讯过程中的违法行为:反之.禁止以非法手段获取口供就难以确保被追诉者如实陈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