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黄明凤  姚栋梅 《科研管理》2022,43(4):149-157
    创新现已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研究研发要素区际流动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对提升区域创新效率意义重大。文章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01—2016年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和改进引力模型分别测算各地区创新效率和研发要素流动量,并建立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不同研发要素流动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对创新效率的作用差异。研究发现:我国创新效率整体在不断提升,但区域差距较大,创新效率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R&D人员流入会直接促进本区域创新效率提升,其流出会减弱区域创新效率,R&D人员流出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对于提高周边地区创新效率效果显著;R&D资本流入主要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提升创新效率,其流出会从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两方面综合削弱区域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分区内流动、跨区流入和跨区流出3种流动类型,对内蒙古流动人口的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流动原因和就业身份等基本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统计了内蒙古跨区流出人口的主要流向省份,以及跨区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省份,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跨区流出人口的空间特征,研究表明,内蒙古跨区流出人口的流向省份存在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即主要的流向省份趋于空间聚集,最后对当前内蒙古自治区的流动人口特征进行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科技服务业集聚结构与功能,与区域创新需求和条件息息相关。运用HDI、区位熵、灰色关联度对我国2003—2018年31个省域科技服务业集聚规模、时空分布态势、结构特征、区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1)发达省域科技服务业集聚规模较大,省域间规模差距逐渐缩小;(2)研究和试验发展、专业技术、科技推广和应用三类服务业态的专业化集聚分别呈增长-重心东移、降低-重心西移和增长-均匀化趋势;(3)当前各省域集聚结构存在三种形态、两种主要演变趋势和四条演化路径;(4)区位因素对科技服务业集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但不同服务业态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最后,从省域间服务业梯次联动发展、不同经济水平省域当前服务业发展任务、基于区位因素制定服务业发展政策、服务业重点发展业态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研究有助于把握我国科技服务业集聚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区位影响因素,对于各省优化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与政策、改善科技服务业集聚结构和提升科技服务水平有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构建的CWARMEM模型实证分析了三种可能的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情景对主要流入省区和流出省区的粮食供求均衡格局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随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进一步凸现,农村劳动力不断流入经济发达的地区,尤其是作为粮食主销区的广东、浙江、上海、北京等省市的粮食产需缺口会进一步加大,粮食供求区域失衡程度可能将会更加严重;而粮食主产区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流出,对当地的粮食生产格局以及流入省份的粮食消费格局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研究粮食供求区域均衡问题的同时,需要将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现实因素纳入到考虑范围之中。  相似文献   

5.
梁丽娜  于渤 《科研管理》2021,42(10):48-55
基于中国2013-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模型讨论了区域创新网络、高技术企业技术流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创新网络水平地区,高技术企业技术流动对区域创新发展的作用力,利用门槛回归探究了随着区域网络水平的演进,技术市场中高技术企业技术输出和吸纳的变化态势。实证结果表明:(1)区域创新网络、高技术企业技术输出和技术吸纳均有助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但作用机制和强度不同;(2)相对创新网络欠发达地区,在创新网络发达地区的高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正向的自我强化机制,但创新网络的作用力稍弱;(3)无论创新网络发达/欠发达地区,高技术企业技术吸纳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均大于技术输出;(4)随着创新网络水平的提升,高技术企业技术流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6.
江西民营企业的现状近几年来,我省民营经济发展迅速,一大批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成长壮大。我省民营经济尽管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同经济发达省份,特别是与沿海发达地区民营企业相比,我省民营企业整体卜还处于起步阶段,差距还很大。主要表现为:①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②企业规模  相似文献   

7.
县域经济是一个具有综合性的经济体,以县(市、区、特区)为单位划分的县域是贵州省调整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的最基本战略单位。近年来,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贵州省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但若致力于缩小与全国及其他发达省份间的较大差距,必须继续深化科技改革,不断修正科技发展路径,加快推进县域科技发展,才能达到提升县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以县为单位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通过三阶段DEA分析,能够克服传统DEA分析忽视环境变量影响的局限性。剔除环境变量的影响,能够发现区域间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效率的差距在扩大而非缩小;我国区域科技创新效率领先的地区主要是经济发达的省市,山西等中部省份并未达到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的前沿,仍然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中西部地区既要争取更多地科技创新资源投入,更要着力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创新资源分布存在明显的失衡现象,加快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构建是促进科技创新资源流动共享、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缩小区域创新差距的重要途径。以专利转移为视角构建中国区域科技创新网络,利用31个省份1990—2020年有关数据,并划分1990—2000年、2001—2010年、2011—2020年3个时间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及和弦图揭示其时空演化特征,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探究其演化的邻近性机制,为促进区域创新资源流动共享、创新主体合作互惠、创新成果有效转化及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结果显示:(1)中国区域科技创新网络向复杂网络演化,网络连接同配性与异配性并存;(2)网络通达性与技术转移效率显著提高,小世界特征明显;(3)网络空间分布失衡,梯度差异明显;(4)“核心-边缘”格局不断强化,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并存;(5)地理邻近、经济邻近显著促进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演化,技术邻近、认知邻近、产业邻近显著抑制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演化。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专利交易机制、推进科技创新网络向多中心多层级结构演变和充分发挥中介省份桥梁作用等,促进中国科技创新网络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数字经济已成为引领我国经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立足于国家整体经济及区域经济稳步协调发展的战略。文章基于中国2013—2020年省级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数字经济进行测度,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及核密度等方法对我国数字经济动态演化的空间关联及区域差异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2013—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整体网络密度稳步提升但依旧处于低水平。(2)中国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两极分化,东部与西北、东北等边缘地区存在“数字经济鸿沟”,加之整体关联水平低,分化严重,发达地区对边缘地区的辐射效应较低,差距可能愈发扩大。(3)将其划分为四个板块,发现存在“弱关联”板块,板块间溢出关系及关联度差异悬殊,进一步研究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的“中间人”作用,发现各省份承担角色更是“极化”严重。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持续深化数字经济建设,推动经济协调、稳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创新驱动战略实施背景下,融入创新合作网络是中国各省域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08—2018年中国省际之间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发表的论文合作数,构建中国省际创新合作网络,描绘其时空演化特征,并借助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深入分析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中国省际创新合作网络结构逐渐复杂化、均衡化,省际创新合作网络中网络节点之间的联系不断丰富,在网络中重要节点省份逐渐增多,而且随着时间推移,网络结构不断优化。多维邻近性检验显示网络邻近性、产业邻近性是影响创新合作关系的重要因素,地理邻近性、经济邻近性影响较小,网络邻近性可以通过调节地理邻近性、经济邻近性影响创新合作。  相似文献   

12.
省际调出技术复杂度的提升,不仅关系到中国大国经济效应的发挥,而且关系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中国6年30省的投入产出表,采用多种方法,系统地分析了1987-2012年中国的省际调出技术复杂度,主要的发现有:(1)中国的省际调出技术复杂度在显著提升,且各省份的技术复杂度呈现收敛趋势。(2)沿海省份的省际调出技术复杂度高于内陆省份的省际调出技术复杂度,但内陆省份具有明显的“追赶效应”。(3)在中国省际调出技术复杂度提升的过程中,部门内效应起主要作用,部门间效应起次要作用。(4)中国省际调出技术复杂度的提升路径较为合理,属于增长主导型,并伴随着省际不平等的缩小。(5)中国各省省际调出技术复杂度的排名等级具备一定的稳定性;但位于中高等级的省份仍面临较大的降级风险,位于低等级的省份实现等级跃升的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13.
掌握省际研发(R&D)资本存量水平及其时空动态演化特征,对于准确理解区域科技创新水平和落实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意义重大。本文遵循SNA2008的R&D资本核算原则,运用综合永续盘存法,测算出1998-2018年中国31个省份R&D的资本存量总额(K)、资本存量净额(Kn)和生产性资本存量(Kp),并对这三种指标进行比较检验和空间动态分析。研究发现:样本期间,我国R&D资本存量保持年均15.58%的稳步增长,东部地区R&D资本存量显著高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之和;相较于K和Kn,使用Kp作为研发投入指标更能体现区域R&D水平;省际R&D资本存量的空间分布不均衡状态明显,呈现出“高-高”水平和“低-低”水平的正向空间集聚特征,并且在样本期间这种特征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据此,本文提出了优化省际R&D资本存量空间布局、推动区域间研发活动合作的几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黄河流域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研究黄河流域相关省区碳达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经济平稳增长模型测算2020—2050年黄河流域相关省区的经济最优增长率,模拟分析不同情景下各省区碳达峰的时间和水平,并探讨减排情景对区域碳排放公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减排情景有利于实现黄河流域相关省区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进而促进实现碳达峰;②基准情景和自主减排情景下黄河流域相关省区未能实现2030碳达峰目标;提前达峰情景碳减排量最大;③减排情景能够提高黄河流域相关省区碳排放的公平性,且提前达峰情景的效果最佳,但碳排放的区域间不公平性问题仍然存在。为了尽早实现黄河流域相关省区碳达峰,应进一步强化政策导向,充分考虑区域差异,加强省区间合作,制定更加适宜的减排政策。  相似文献   

15.
李峰  唐莉 《科研管理》2022,43(1):192-199
    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一体化的日益深化,科研人员的国际流动日益频繁,海归学者群体内部的差异性也日益显著,但这一议题尚未引起学界广泛关注。本文聚焦我国高层次人才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以1999—2017年间入选的科学技术领域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为研究样本,以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时的年龄为职业发展速度指标,分析了不同类别和不同层次的海外经历对高校科研人员职业成就进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海外经历对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时间的催化剂作用具有异质性。获得海外博士学位即归国以及海外经历仅为短暂求学/访问的科研人员在职业发展中均不具优势,而全职海外经历缩短职业成就时间的效果明显。此外,海外经历的加速效应因科研人员所在研究平台的不同呈现异质性。入职“双一流”高校的海归学者往往更快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基于研究发现,论文对我国公派访问政策和高校当前的人才引进实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11—2018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DEA-BCC模型测算出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效率,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探讨了科技金融政策、金融发展程度、科研经费强度、政府科技支持力度、科研人数和科研人员学历等因素对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效率的协同效应。研究表明:(1)高效的科技金融发展具有“多重并发”的特点,受多个因素共同作用,其中科技金融政策是促进科技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2)推动地区实现高效科技金融发展的路径有四条,分别为政策平衡型、全面协作型、科研投入型和环境人力型。  相似文献   

17.
运用随机前沿模型测算2011—2016年中国沿海11个省市海洋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效率,并引入时滞效应分析创新效率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海洋科技创新中资金投入比人员投入占有更重要的地位,海洋科技创新效率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海洋科技创新效率省际差异较大;海洋科技人员素质对于创新效率有1年的滞后效应;海洋科研经费投入强度、海洋产业结构水平、外商投资利用水平与海洋科技创新效率正相关,海洋科研人员素质与海洋科技创新效率负相关;海洋科研投入强度和海洋产业结构水平分别是影响高效率和低效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宋砚秋  胡军  齐永欣 《科研管理》2022,43(3):192-200
    针对创新从投入到产出的多阶段性及各阶段价值转化时滞效应的差异性,本文提出了利用时间序列网络相似度与价值转化系统时滞效应关系来计算滞后期的方法。将创新价值链转化分为知识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三个阶段,在证明了价值转化系统的滞后效应与时间序列向量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构建各子系统的时间序列网络,进而采用余弦相似定理计算网络相似度,并求解最优映射关系以确定滞后效应及滞后期,利用中国1998—2016年省域创新价值转化数据,对创新价值链时滞效应进行验证。研究表明:价值转化系统的滞后效应与投入产出向量的时间序列网络结构有关,时间序列网络相似度能够反映价值转化参数向量的映射关系,其最大相似度反映了滞后效应,且对应的时间反映了滞后期;知识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阶段的平均滞后期分别为3~4年、2~3年和3~4年,专利驱动、论文驱动的价值转化期分别约为8.66年、9.66年;其中 11个省份为双路径驱动、9个省份论文驱动创新速度较快、2个省份专利驱动速度较快;同时知识开发阶段与产业化阶段的滞后期存在互补,知识开发较长的地区产业化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19.
段培新  王凯凯  孟溦  郑毅 《科研管理》2022,43(5):94-103
科学研究离不开稳定持续的经费投入,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配置对提高科学基金资助成效尤为重要。采用双重差分(DID)方法,对NSFC面上项目2011年资助政策变化进行分析,检验了剔除项目不相关产出后经费增加对科研产出的影响,从而验证经费变化的政策“净效应”。研究发现:科学基金经费增加显著提升了科研产出数量和质量。而剔除不相关产出考虑政策“净效应”后,经费增加对项目产出质量提升更显著。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经费规模增加对科研产出影响的政策“净效应”存在着“强者恒强”的作用,且中等规模团队在经费增加政策中受益更多。为进一步提高科研经费配置成效,可适当增加经费规模,引导科研人员“重质而非冲量”学术发表行为;科学基金针对不同人群实行精细化、差异化资助,提高资助政策精准化程度;进一步完善科学基金成果管理,应更加关注项目的实际产出。  相似文献   

20.
以2014—2019年我国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具有跨省流动的科学家为高层次科技人才研究对象,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其跨省流动网络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被引科学家省际迁移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川等省区;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和四川等省级行政区具有较强的人才吸引力;通过入度盈余值来看,广东、江苏、四川、上海和山东等省份人才为净流入状态,吉林、安徽、辽宁、湖南等地为人才净流出状态;根据核心-边缘结构分析,北京、上海和江苏处于网络核心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