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歌的翻译究竟应该翻译什么?诗歌作为文学作品,是形式和意义的统一,在翻译时必须考虑译诗的文学性,而文学性离不开传统,作为文学性的一种表现形式的陌生化总是相对于一定的传统。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语言本身的差异及文学传统的不同,拘泥于原文的“建构形式”往往会失去原来的陌生化效果,从而丧失文学性。所以,诗歌翻译不仅仅是意义的阐释和重建,而且也是形式的移植,但绝不是拘泥于原文形式。  相似文献   

2.
《玉书》为促进中国古诗词在西方世界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朱迪特的翻译并不完全忠实于原文,属于半创造性翻译。从中法两种语言和文化差异、中法诗歌格律等方面考察朱迪特译文与原文有何偏差以及产生这种偏差的可能原因。朱迪特的译文有诸多不足,但仍被视为中国诗学与西方文化完美融合的一个样本。  相似文献   

3.
模糊性是诗歌语言的重要特征。本文主要探究了在诗歌原文和译文的翻译过程中模糊性方法的使用:(1)原文模糊、译文明确;(2)原文模糊、译文相应模糊;(3)原文明确、译文模糊。  相似文献   

4.
“文学性”的再现是中国当代文学外译乃至中国文学外译的一个重要命题。利奇在《英诗学习指南:语言学的分析方法》(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一书中总结的英语诗歌的八种语言变异情况,为考察以小说为代表的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学性及其在翻译中的再现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参考。余华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具备利奇提出的全部八种语言变异的情况,但是对小说英译本的检视显示,译者在面对原文语言变异的翻译处理整体而言重视不够,译文美中不足。  相似文献   

5.
文学翻译中的"叛逆"是译者为迎合译文读者的文化心态和接受习惯而对原文进行的再创作。翻译家葛浩文在翻译时考虑译文的文学性和读者的接受能力,克服中西文化障碍,正确处理忠实与叛逆的关系,巧妙运用"改"和"删"等翻译方法,使得贾平凹乡土气息浓厚的原作《浮躁》在海外扩大了影响和接受的范围,延续了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文学翻译最重要的就是要移情。就小说翻译而言,译者既要移情于原文的对话、原文的人物描写、原文的修辞艺术、原文的情境、原文通篇的文体风格、原文叙事的视角,又要移情于译文语言的铺陈习惯和文本规约。结合鲁迅短篇小说《一件小事》一个片段的两个英译文,本文深入分析了两位译者在各自译文中移情的情况,同时还以翻译大家之翻译经验及其有关翻译的论述,进一步论证了移情对于翻译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达姆罗什认为,世界文学是民族文学的椭圆折射、翻译书写与超然阅读的结果。本文追溯了王维诗歌在英美世界的世界文学地位以及椭圆折射与翻译历程。我们认为,在20世纪50年代,王诗英译文趋于口语化,迎合了美国诗学革新的需求。而后在60—70年代,其诗歌中的道禅意蕴在美国"逆文化运动"中得到放大和挖掘,同时汉学界笺注性翻译也助推了翻译充分性的实现。当下,译者从荒野哲学和深层生态主义的角度,挖掘并阐发了王诗中的荒野宇宙观,体现了中西生态智慧的会通。这一译介历程表明,王诗自身的艺术文化精神与美国诗学和文化需求,共同对王诗的跨文化传播进行折射并由此产生了种种创译,这使得其诗歌艺术性和文化意蕴得到不断的阐释、辐射与接受,从而成就了其世界文学性翻译诗学特征。  相似文献   

8.
文学翻译的本质要求译者从基本的意义传递要上升到文学性的建构。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审视中西诗学规范的差异,明确译文的诗学取向,综合运用翻译策略,发挥译入语优势,确保译文文学性的传承和再创造。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一个认知过程,是一个原型范畴,翻译是对源语语篇和译语语篇进行原型分析进而确定最佳译文的过程。诗歌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一种,也应该从原型理论视角进行分析,从而使译者采取正确的翻译方法,再现原文的神韵。  相似文献   

10.
翻译绝非易事,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文学风格则更难。本文以杨必先生所译《名利场》为例,探讨了翻译中能否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文学风格。杨必的译文传神地再现了原著的风格,所以在译文中可以再现文学作品中的风格。  相似文献   

11.
如何使译文呈现出与原文对等的意境和美感是古典诗歌翻译的重难点。从意象图式中的容器图式出发,进而引申到以容器隐喻来探讨古典诗歌翻译的意境构建。指出从容器隐喻的视角来翻译古典诗歌能再现原文的意境,达到与原文风格一致的效果,为诗歌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黄芳 《教师》2011,(10):122-122
一般性翻译,只要译文准确、通顺,大抵就说得过去了,而文学作品的翻译要求却高得多,译文除了准确、通顺外,还必须传达出原文语言上的文学味.本文通过举例,谈谈如何在文学翻译中理解英语原文的字词,表达原文的韵味.  相似文献   

13.
黄春丽 《考试周刊》2013,(11):18-19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诗歌语言是最精炼、最丰富的,而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很大,因此中英诗歌的翻译难度相当大。要在实现美感功能和信息功能的前提下达到风格和形式的一致是一项相当困难的工作。但是,译者可以通过深刻理解原文的内容,相关的文化因素和原文的情感尽量达到翻译的对等效应。本文通过对比诗歌《清明》的几个英译本,分别对比各个译本在忠实原文风格,还远原文风貌和传递原文情感等几个方面的得失,试图寻找最贴切原文的译文。  相似文献   

14.
从文学性极高的诗歌体裁中的风格的翻译入手,以莎士比亚Sonnet 18汉译为例,对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重要议题——风格传译进行研究。通过对三个汉译本语言风格的对比分析,探讨如何处理原作者风格和译者风格的关系,以及风格对译者、译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文学翻译中译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充分忠实于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文形式上进行创造性叛逆的翻译,体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发挥主体性的原则。接受环境是译者在翻译原文文本时所处的一个客观环境,对译者以及译文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影响。译者的译文不可避免地会留下接受环境的烙印,这也是接受环境在翻译时发挥主体性的结果。因此文学翻译中出现的创造性叛逆是译者和接受环境两者发挥主体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奈达的等效理论对诗歌的翻译具有适用性,将邓恩《早安》的译文置于等效理论的视阈下,从诗歌的形式、韵律和内容的等效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好的诗歌译文应在尽力保留原文形式的基础上,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同时考虑译文接受者的感受,使译文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和源语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翻译实践表明,译文和原文之间始终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距离。从翻译学角度来看,诗歌是可译性最小的一种文学形式。本文试从诗歌的三要素:音美、形美、意美对英译诗歌的可译性限度进行探讨,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基于评价理论文章对诗歌及其翻译中的评价资源进行研究。以《蒹葭》两个英译本为例,首先分析原文并找出评价资源,探讨这两个英译本是否实现了原文的评价意义,从评价理论的角度来判定译文是否是好的译文。同时证明了评价理论有助于鉴赏和加强诗歌原文的理解,并为验证评价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指导翻译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夸张修辞是一种典型的修辞认知,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大量的夸张修辞,尤其是数量夸张,在畅发诗人的主观情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基于大量译例,本文总结了古典诗词中夸张修辞的两种主要翻译策略,即再现和弱化删减,其中前者包括移植再现和改造再现。再现策略属于从修辞认知到修辞认知的转换,译文的文学性与原文基本相当,弱化删减则属于从修辞认知到概念认知的转换,译文文学性有所降低。考虑到译文本身的文学性,提倡设法再现原文的夸张修辞,以保证译文本身是一个生机灌注的整体。  相似文献   

20.
古诗翻译是文学翻译中较难的一项工程,它对翻译的要求甚高。译者必须根据需要灵活运用创造性的翻译技巧对诗歌进行形式和意义的变通,不是说翻译出来就算翻译成功,而是要在充分发掘原作的内涵上又通过美的形式传达美的感受,让读者在欣赏译文时犹如身临其境。本文旨在讨论通过运用创造性的翻译技巧开展古诗词翻译活动,从而达到译文和原文在意境、文化背景和情感上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