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从唐宋五代直至清末,前后历经一千多年;举国上下,大小书院遍布各地;学生之多,讲学之盛,超过了当时的官学。1929年毛泽东同志在《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中曾全面总结了书院的经验,得出了这种私人创立的教学形式远胜于官学的结论。它说明:书院,不愧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书院的教学形式、教育组织、管理制度以及教学原则和方法等多方面有其显著的特色。在办学形式上,它既是教育教学机关,又是学术研究机构,把教学、科研巧妙地结  相似文献   

2.
<正>就学校设置而言,中国古代最为发达。三代各有官学,"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降及李唐,官学最为系统,中央之学分直系、旁系两大系统。乡里之地,元代以后即有社学之设。至于私学,也有所谓先生之学,是为私塾;有所谓学生之学,是为家塾。官学、私学之间,又有所谓书院,起于唐末五代,兴于南宋,延及晚清,代有著者。然而,官学时兴时废,私学类同蒙养,书院皈依科  相似文献   

3.
南宋的官学与书院都是为封建政府培养人才的地方,作为两种并存的教育组织形式,其办学思想各有所重。官学的学科齐全,为社会培养所需的各方面人才;书院则注重道德修养与学术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官学和书院之间互相影响。南宋中后期,理学成为官方学说,理学家们讲学的书院也成为官学的一种。  相似文献   

4.
宋代书院的学术自由特色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学术繁荣和书院学术自由的办学特色:学者在书院自由地进行学术传授式讲学,而不同学派的学者之间又通过会讲的形式来开展学术交流.宋代书院学术自由的形成有其深层次的文化背景.首先,宋代书院的学术自由发展是与其独立于官学系统的特有的教育机关和学术研究机构的性质是分不开的;其次,宋代书院学术自由的盛行离不开官方的支持;再次,宋代学术繁荣和书院学术自由的盛行是互为作用的.宋代书院作为我国古代较有特色的一种高等教育机构,其学术自由特色迄今对我们发展当代高等教育仍然具有启示意义:第一,学术机构必须独立,这是学术自由产生的基础;第二,加强学术创新和学术自由交流是学术机构的本质生命.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书院发展探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院是我国历史上一种"四位一体"的教育组织,融合了讲学、祭祀、藏书、修书这四种功能。它既非官学,又非纯粹意义上的私学,而是时而融于私学,时而汇合于官学,时而又与它们形成鼎足之势。我国的书院产生于唐代,经过宋元的发展和明清的繁荣,消逝于清末科举改制的浪潮中。在近一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书院对中国古代的思想、教育、政治乃至经济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时其影响力甚至超过官学和私学。  相似文献   

6.
由于宋初朝廷鼓励书院发展以解决文教不振、官学不力的局面,使得书院的教育功能强化,但一些大的书院走向半官学化。北宋三次兴学过程也是官学再度成为国家教育主体的过程,书院在发挥继续教育功能的同时,学术传播、学术交流的功能也得到强化。北宋中后期,书院继续发展,不但促进了宋代的文化繁荣,并且成为理学传播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7.
唐宋以来,官学在科举的主导下,逐渐蜕变为应试的工具.官学的德教功能缺失,教育内容空疏无用,教学手段呆板僵化.为改变官学教育弊端丛生的现象,一些有理想的士大夫以书院为基地,以不同的教育价值观、教育方式来对抗科举的主导地位,并试图构建新的教育价值体系.书院教育催生了书院模式与官学模式并行的双轨体制,它在教育中不但纠官学之偏、革官学之弊,甚至在官学不振时,它还担负着开启进步思想、引领学术方向、移易社会风俗的作用.书院的教育与书院的精神,对今天的各类教育仍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宋代学术繁荣和书院学术自由的办学特色:学者在书院自由地进行学术传授式讲学,而不同学派的学者之间又通过会讲的形式来开展学术交流。宋代书院学术自由的形成有其深层次的文化背景。首先,宋代书院的学术自由发展是与其独立于官学系统的特有的教育机关和学术研究机构的性质是分不开的; 其次,宋代书院学术自由的盛行离不开官方的支持;再次,宋代学术繁荣和书院学术自由的盛行是互为作用的。宋代书院作为我国古代较有特色的一种高等教育机构,其学术自由特色迄今对我们发展当代高等教育仍然具有启示意义:第一,学术机构必须独立,这是学术自由产生的基础;第二,加强学术创新和学术自由交流是学术机构的本质生命。  相似文献   

9.
中国书院管理体制的产生始于唐代,而宋代是书院管理体制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理学与书院相结合使得书院的管理也借鉴官学经验而形成各种制度。在书院管理体系中,可大致划分为山长负责制、堂长负责制、会长负责制、离长负责制、学长负责制、监院负责制等类型,其中山长负责制是历代书院采用最多的一种管理制度。书院管理制度确立之后,随时代的变化而演变,又形成适应讲学、讲会、传播“新学”等各种情形的管理体制。其灵活性、组织分工等方面于今尚有可供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书院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教学管理、师资管理以及学生管理上形成了与官学截然不同的管理制度,这样一种管理制度对于我们今天高校的建设无疑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书院的学生管理,以行为管理为表,以心本管理为里.管理内容上既有关于知识掌握方面的要求,又有道德养成方面的要求.招生上承担着教化大众和培育精英的双重责任.学生自理自治并参与书院的管理,教师的训导和榜样作用又将管理置于其引导之下.书院有内部的整套管理制度,但并非完全独立,而是受到政府的行政干预.书院的学生管理,就是在上述两两相对力量中取得平衡,这种管理的特点给予当前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以启示.  相似文献   

12.
书院起于唐代,盛于宋代,衰亡于清末,历时千载,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独具特色. 最初,书院是与官学并行的民办教育组织,多在山林僻静之处建舍,易于读书与修行.书院不但是教育子弟、培养人才的学校,而且往往是一个地区的文化甚至是学术中心,其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成为中国人独特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3.
宋太祖赵匡胤为加强中央集权,以文人治理国家,将科举作为选拔文官的主要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士子读书应试的热情与需求,官学因之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然而,官学的发展主要是集中在宋仁宗之后,而此时北宋实行科举已有60余年,官学的发展明显滞后,难以满足士子读书应试的需求。而北宋建立之初创建和修复的书院不仅在规模、办学条件等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而且其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又能满足士子获取应试知识的需要。因此,书院在北宋前期弥补了官学之不足,成为科举应试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与此同时,由于书院与地方官学的职能高度重合,在朝廷大力扶植官学的举措出台之后,书院面临着或被改为官学,或停止办学的局面,盛极一时书院逐渐走向衰败。  相似文献   

14.
在书院出现之前主要有两大教育系统即官学和私学,但两大系统并没有和谐地发展,经常出现官学压制私学的现象.书院的出现可谓是给教育系统带来了一缕春风,使教育在培养对象、教育理念和教育职能上都活力奔放.从此,教育不再是一汪静水.因为书院已经对传统教育有了巨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5.
郭明 《天中学刊》2007,22(4):111-114
大梁书院是明清时期河南省惟一一所省办书院,其创办与当时科举及官学教育的衰败不无关系。大梁书院在办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改革,积累了许多值得今人珍视的教育特色,成为中原地区有名的书院,曾一度为河南的最高教育机构,培养了大批人才。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自春秋始,便有官学与私学两大传统,官学主要从属于“政统”,私学则主要代表“道统”.书院的兴衰,取决于在中西文化交会的大背景下,能否担当并完成中国文化传承与中西会通、综合创新的使命.书院之兴在大师,大师之成在书院,纷乱的历史表象深处,乃是中国文化生命与精神发展的必然规律与内在需求.书院复兴的前途与命运亦将取决于此.  相似文献   

17.
书院作为一种既独立于官学和义学之外,又于官学和义学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的教育机构,对我国古代的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运城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从宋代夏县温公书院的建立起,到明清时期共建有70馀所书院,这些书院对运城地区的教育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本文在梳理了宋代至光绪二十八年间出现的书院基础上,具体分析运城地区书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教育组织形式。它既是教育组织,又是与教育密切结合的学术研究机构,在教育史上占居重要的地位,起过重大的作用。书院发轫于唐,至北宋初年,正式形成制度。北宋时期,声著全国的有白鹿洞、岳麓、睢阳、嵩阳、石鼓、茅山六大书院。至南宋,书院大盛,其地位和作用甚至超过官学。此后,由于政治、学术和科举等原因,书院时兴时衰,并日益向官学化、科举化的方向演变,渐失其  相似文献   

19.
现代高校书院制是对中国传统书院制和西方住宿学院制的传承、扬弃和创新,但鲜有在国际学生群体中的实践案例.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国际学生书院制育人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尝试:一方面在理论上汲取了中外书院制育人理念的精髓,通过对国际学生群体在培养目标、培养对象、培养途径等方面所具有独特性的分析,阐述了实施书院制育人模式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存在的优势和挑战;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探索了国际学生书院制的组织架构和实践创新,将中国文化因素和国际化特色融入日常实践中,着力于国际学生"人格完善、知识提升、能力培养、文化包容"的引导与教育.  相似文献   

20.
宋元明清四朝书院从发达到沉寂,从崇尚自由讲学到成为官学,其赖以生存、饮誉于世的学术特色逐渐淡化而消失,乃至成为科举的附庸,个中原因让人深思,其中控制书院经济命脉的“赠地赐田现象”在书院的发展变化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认为此现象对当今政府对大学的管理及大学自身自主办学、自我发展仍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