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4 毫秒
1.
高职师范生品德教育目的是培养“有德性”的人。内容包括: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注意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加强高职师范生的师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树立切实可行的人生目标,并在实施过程中加强显性德育环节与隐性德育环节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我国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存在培养乏力、模式陈旧、学生深造难等问题.北京联合大学基于地域特点,以北京精神作为素质教育切入点,彰显“爱国”情感,重塑职业素养教育思想;承载“厚德”品质,树立德才兼备教育理念;凝聚“创新”精神,改善职业素质教育基础;秉承“包容”态度,吸纳发达国家办学模式,探究具有北京精神特色的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与职业精神培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提高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必须首先培养教师的职业精神。高职院校应逐步建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与“标准”相联系,实施“直通车工程”,打通校企人力资源共享的通道;提高师资队伍国际化和专业化水平;实施“教师职业精神培养计划”,建设素质一流的教师团队。  相似文献   

4.
我国卓越教师人才培养项目的启动与实施,有助于提升高职师范生培养质量与规格,为培养数以万计的卓越教师奠定坚实基础。基于“岗课赛证”融通育人视角探索实践卓越教师培养,契合新时代师范生培养育人内涵要求。针对高职院校在小学教育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岗位标准与课程设置衔接不畅、课程教学与考证竞赛融通不足、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通过岗课对接、赛教互促、以证定标,实现改“课”、促“赛”、获“证”,厘清“岗课赛证”融通逻辑关系,助推高职卓越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高师院校中文专业毕业生大多数从事中学语文教师的职业。在当前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高师写作教师应该提升思想认识,充分把握师范生特性和写作规律,积极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选择高质量写作教材,构建新的写作教学模式,加强写作实践训练,提高师范生“学会写”和“学会教写”的能力,从而向社会培养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6.
何应林博士在其新著《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中,在构建了包含融合培养理念、融合培养目标、融合培养条件和融合培养活动等要素的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体系的基础上,对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机制涉及的用人单位、高职院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因素等主体的职能进行了分析,对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的机制进行了阐释,并提出了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机制的优化对策,对推进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实践、培养大量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教师专业精神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内容,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主力军,对其专业精神的关注不仅珍贵而且理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向度加以考量。调查发现:师范高专职前教育对师范生专业精神的影响特征明显;师范生专业精神主要受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技能和校园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由此,师范高专教育当加强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培养职业兴趣、职业态度和职业理想;合理设置教育实践课程,提升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立德育人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培养教师工匠精神的重要性,论述南宁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在“一体多维交融”职业工匠人才培养体系下培养教师工匠精神的路径,提出培养工匠精神教师应做到自觉践行师德,要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等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9.
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是培养师范生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的职业精神、促进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良性互动机制的形成、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和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的需要.“顶岗实习支教”与一般的教育实习在功能目的、岗位职责、学生角色体会、管理责任、实习经费来源和实习效果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区别.要确保“顶岗实习支教”工作顺利进行,必须优化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教师技能培训,健全管理制度,完善“双导师”制,明确和落实职责,形成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0.
黄伊宁 《知识文库》2023,(5):115-117
<正>为解决高职院校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趋于分离的现实困境,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对高职财经商贸类专业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产生的影响,发现参赛学生相比未参赛学生对自身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意识与职业技能的评价显著提高,并针对高职财经商贸类专业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提出建议。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其中指出“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要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然而,因为培养理念不更新、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1.
教师职业意志是教师专业精神的重要方面,它对教师的培养以及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定向师范生是农村小学师资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职业意志培养对其未来长期从事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和教学活动有着重大作用。定向师范生职业意志现状如何?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进一步拟制相应对策以坚定其职业意志?调研并分析这些问题,对定向师范生的培养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2.
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构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协同培养模式具有三重逻辑:从政策逻辑看,国家布局加快推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从理论逻辑看,协同理论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科学指引;从问题逻辑看,要聚焦解决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难题。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是一个需要多方协作的工程,要从培养理念、能力结构、运行体系三个维度构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校企协同培养模式。其实践路径是:个体层面,厚植工匠精神,激发内生动力;学校层面,优化培养方式,提升工作积极性;企业层面,创设实践环境,提高互利共赢;社会层面,增强职业认同,促进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13.
社会情感能力是儿童和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融合教育背景下,对师范生“社会-情感教育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与教师自身成长和职业发展的需要。现阶段,师范院校对师范生“社会-情感教育能力”的培养存在目标设置不明确、课程结构单一、相关课程缺位以及实践课程种类不够丰富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应体现融合教育理念;在培养方案中增加教师职业社会情感教育能力发展高相关的课程;突出实践导向的课程实施,丰富师范生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沂蒙精神作为山东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中华民族精神,其内核与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要求具有内在契合性,对师范生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具体而言,师范高校沂蒙精神教育应坚持双管齐下,在循序渐进中因材施教;点面结合,实现“基础针”和“加强剂”的结合;以计划为导向,教师向后退,学生主动推;积极创新,讲小故事,立大信仰。由此激发师范生红色基因传承的意识,将积极性转化为实际行动,利用“准教师”优势实现沂蒙精神的代代相传,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相似文献   

15.
根据《教师教育课程》中倡导的“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师范生职业基本技能训练,深入农村小学,开展师范生顶岗支教,服务农村,引导师范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将“教、学、做、研”融为一体,有效地提高了师范生的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高职教育培养“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职遗传学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以社会、专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其综合职业能力”为发展方向,注意培养学生遗传学方面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7.
课程设计能力是指在一定课程理念指导下设计出合理的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编排课程内容,对学习活动做出动态性的规划和安排的能力。培养师范生课程设计能力,有助于养成师范生的设计思维,发展“同情境对话的能力”,增长实践性知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并且最终成为研究型教师。要切实培养师范生的课程设计能力,师范院校应明确将课程设计能力作为师范生培养的重要目标,完善培养课程设计型教师的课程结构,采用实践研究性教学方式,将撰写课程设计方案作为重要的教学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8.
师范语文教学在努力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整体文化素养的同时,应注重强化师范性,培养师范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提高师范生的语文教师素质。为达此目的,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教材特点,联系小学语文教学实际,言传身教,帮助学生树立现代语文教学思想;对学生的语文教学能力进行系统有序地训练,引导学生尽早走向“学者型教师”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9.
高职教育师范专业是专门为小学教育教师的基地,如何培养“学高”,“身正”,德才兼备的优秀师范生是高职师范教育专业的基本任务,在新的形势下,要完成这项基本任务,就必须结合时代特点,结合师范生的特点加强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师资因素越显重要.因此,必须加快改革和调整教师的职前培养,其重点应当在于提高师范生的职业素质.提高师范生的职业素质应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引导师范生深刻理解新课改理念;第二,改革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完善师范生的教育知识结构;第三,改革师范生教育实践,有效训练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