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7 毫秒
1.
网络工程、通信工程等传统ICT类专业在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强化工程问题解决能力的新工科背景下面临极大挑战。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五融合”传统工科专业升级改造实践路径框架,从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专业教师队伍与工程技术队伍融合、实践教学环境与工程场景融合、课程建设与产业技术融合及应用型学科建设与产业科技创新融合五方面,对专业升级改造实践路径进行解析。实践证明,该路径符合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实际情况和专业升级改造需求,对同类高校传统工科专业新工科建设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根据国家提出的新工科建设计划,结合国家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通过对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如何开展综合创新实验的研究,总结分析了目前高校机电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和原则。依托多学院现有实验资源和先进实验器材的配置,构建了新工科机电创新硬件平台。通过实验室交叉联合运行机制,设计开放性创新实验,开放实验室,建立教学评价体系,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培养在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实践教学中为国家储备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型人才。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机电课程体系不完善,各课程的知识体系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教学内容与新技术脱节、理论教学主导的教学模式与理念落后、与工程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典型测控实验缺乏等问题,依照新工科对学科的创新实用性、交叉综合性与成果导向性的要求,借鉴国内外以项目为核心与导向、强调实验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成功工程教育经验,开展新工科机电课程项目引导式改革。以实现复杂机电控制问题为牵引,融合测控新技术,打破传统机电课程的知识构架壁垒,实现项目引导式机电课程体系建设与授课内容再设计;探索面向新工科能力培养的"课堂+企业专家+实验"的教学新模式,实现机电理论知识传授与工程实践有机融合,最终实现面向新工科突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4.
随着以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工科教育模式已暴露出诸多不足,新工科建设迫切需要工程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而产教融合优势互补、协同育人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文章以黑龙江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为例,以黑龙江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为例,分析了新工科视域下产教融合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了以现代产业需求为指引、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全过程校企合作教学为主线的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及其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5.
文章围绕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新要求,结合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从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节、深化产教融合等方面,探讨了新工科理念下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自动化向智能化时代发展的背景下,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工业革命以及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建设面向未来科技前沿的多学科交叉及融合平台、产教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平台成为了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必然途径。遵循智能核心、产教融合、学科交叉融合“一核两融”理念,凝练智能、融合、国际化“3I”特色,以“重塑学生科创体系、构建交叉实践平台、创新共享云平台、提升育人国际竞争力”为实施路径,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自动化领域新工科人才多维创新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兴技术催生的科技和产业革命,企业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新工科背景下对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出发,分析目前高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育师资联动、建立创新实践平台、开展多渠道的综合实践培养路径,实现企业需求和课程教学相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专业知识与创新实践相融合、创新创业项目与技术服务相融合的“四元融合”,为当前高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传统专业亟须通过改造升级以适应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文章分析了传统材料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特点,提出了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等途径,推动实践教学内容的创新、实施模式的改革以及评价体系的完善,并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构建了面向新工科的航空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经过不断的改革与实践,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本文以合肥学院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为例,基于产教融合、协同创新,通过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构建了五维度、六层次、多平台实践教学体系并进行实践改革。  相似文献   

10.
在新工科和工业4.0背景下,传统实践教学理念、体系和“双师型”教师的欠缺,造成了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与产业需求严重脱节的现状。而产教融合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方法。因此,以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例,阐述了产教融合的重要性,分析了实践教学的现状,从实践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体系的重构和“双师型”师资的培养等三方面,进行了产教融合视域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初步实践。  相似文献   

11.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对高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特别是实践能力的提升将成为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重要着力点。通过分析“卷烟制造工艺”课程特点,结合对口招生企业对烟草工程专业学生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迫切需求,针对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从改善实践教学方式、重构实践教学内容、加强校企融合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进一步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为新工科背景下加强产教融合,培养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牢固树立以工程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理念,开展多学科交叉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校内涵式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为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开展新工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学院以宽厚的物理学理论为基础,以6个工科专业的多年培养经验为依托,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健全新工科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平台,改革评价考核机制,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新工科的内涵、机电学科的本科专业布局、大类招生与分流情况、大类培养模式改革的整体思路。以削减总学分、减少必修课程门数、增加跨专业选修课程门数、增加实践学分为指导思想,探索优化整合以大类平台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为重点的机电学科专业布局改革办法,提出了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专业融合的本科生培养方案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4.
对新工科专业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科学研究支撑新工科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等实践进行探索,通过实践教学与多学科交叉融合、专业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科研支撑新工科新生专业课程建设等方面的阐述,希望对新生工科实践及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合理性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王芳 《职业技术》2023,(6):102-108
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在推进新时代工科强国建设中,新工科专业集群建设是新工科发展的重要抓手,研究与探索新工科专业集群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立足于新工科专业集群的建设逻辑和建设内涵,指出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新工科专业集群建设面临的三大问题,即产教融合不紧密、专业集群建设主体对专业集群内涵把握过于表面化和新工科专业集群建设缺乏与教育信息化接轨的决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新工科背景下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主要从新工科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需求,环境工程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如课程体系改革、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等方面,探讨了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实践能力提升的方法与举措。  相似文献   

17.
"新工科"建设开拓了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新路径,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是高等教育发展整体化和综合化趋势的标志,符合"新工科"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趋势和走向。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双创型人才为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融合,打造融合型师资队伍,构建了电气类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8.
新工科背景下,以地方制药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加深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双方互动良好、产教融合有效落实的合作平台,创新育人途径和组织机制,改革评价机制,共同构筑具有应用型特色,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符合新工科发展内涵、产教融合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9.
人工智能已进入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新阶段,新工科建设也已经成为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体现。基于国家战略发展、国际竞争局势以及人才培养内在规律,高等教育机构作为人才储备的重要基地,如何在新工科背景下探索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有效途径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了我国新工科建设背景和国内外人工智能专业教育基本现状,提出了新工科背景下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的认识与思考。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中,必须把握新工科内涵,重点关注专业能力目标达成、教育教学各要素重构与多元化革新等关键内容,同时在产教深度融合的工程教育链条中,保障师资队伍的快速建设与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李海燕  李莉  赵阳  荆国林 《科教导刊》2021,(2):83-84,137
以新工科建设为背景,提出了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从深化传统专业升级改造,实施专业集群建设,加强产教深度融合,加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等方面提出了新工科建设下提高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