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六书”源于周礼保氏教国子,发展于汉代许慎的《说解字》,前重在以形教学汉字,后旨在以形解说汉字义音的构型,许慎的“六书”原本不是造字法,但激发了后人追究汉字创造的思考,用“六书”作为造字法对汉字初创进行了长期坚韧不拔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应当看到这是后人对许慎“六书”价值的发现和利用。  相似文献   

2.
“六书三耦”说与汉字的形体分析古敬恒“六书”一同,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具体名目未论及。汉代郑众、班固和许慎分别提出了“六书”的具体名称,传统文字学采纳了许慎的名称和班固的顺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总起来说,“六书”是战国末到...  相似文献   

3.
“六书”是古人分析汉字的理论。现在的人一般把它看作解释汉字造字结构的传统理论。《周礼·地官·保氏》中记载: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是最早的关于“六书”的文献记录,只有其名,没有具体内容的说明。汉代班固《汉书·艺文志》引刘歆《七略》中的观点: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把“六书”进一步解释为汉字造字的六个基本原则。郑众为《周礼》作注时,则提出:“六书”者:象形、会意、转注…  相似文献   

4.
倪佳 《学语文》2011,(6):80-80
汉字是表意文字。早期的汉字大多是据义构形的。所以,从早期的汉字字形上,可以分析出这个字在造字之初的意义。传统的字形分析方法是“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就是用“六书”中的前四书来分析字形进而说明字义的(转注和假借是研究造字过程中字与字的关系的,不是结构分析)。而有些专家认为汉字结构只要分成两类就够了,一类是象形,即直绘其形;另一类是形声,即半绘形半注音。这种分法其实就是把指事和会意看成是复杂的象形。不管哪种分法。都说明汉字的字形和字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汉字结构分析法在汉字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的文字学领域,用“六书”理论分析汉字字形结构,一直是最基本的方法,汉代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不仅列出“六书”的细目,还给它们逐一下了定义,并以六书为原则对9353个汉字的小篆字形逐一分析归类,从而使“六书”理论牢牢地植根于传统文字学之中.  相似文献   

6.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说文》“六书”中的指事、象形、形声和会意揭示了汉字形体结构的系统性和规律性,对于理解和掌握汉字的形、音、义具有重要意义。在不同层次的汉字课上,合理运用“六书”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外国学生理解汉字结构,建立字形与字义、字音之间的联系,提高其学习兴趣与效率,同时能够培养其汉字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7.
“六书”的名称始见于战国,《周礼·保氏》:“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艺……五曰六书”。“六书”的分名,至汉代始见,其名序,总分三家: 班固。“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七也。”(《汉书·艺文志》) 郑众。“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周礼解诂》) 许慎。“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面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  相似文献   

8.
六书新证     
一六书的排列次序六书之名始见于《周礼》.《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里虽提出了六书之名,却没有六书的具体内容。西汉末年,刘歆在《七略》中对六书做了详细地叙述,后来班固采录于《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相似文献   

9.
“象意”与“会意”辨韩伟传统的文字学理沦有"六书说"。"六书"名称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六书"细回,汉代记述的有三家:一为班同,一为郑众,一为许慎。许慎不仅有细目,有定义与字例.还用"六书"理论具体分析了九千三百余字,结集为《说文解宇》。《说...  相似文献   

10.
本文的“六书”指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用来解说汉字的六种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六书”的提出,使人们对千差万别的字型构造有了规律性的认识,对识字很有帮助。教师如能正确利用“六书”知识指导学生识字,不管是用“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教学方法,还是用其他的教学方法,均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字形弄清字义、纠正错别字等方面收到较好的效果。下面谈谈“六书”与识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周礼》提出了“六书”这个名称,东汉许慎给“六书”下了定义,并举例加以说明,以后的人谈“六书”,谈“汉字的构造”,大概都是根据许慎的说法。不过,后来的文字学家经过研究,多认为“六书”中的“转注”和“假借”只是用字的方法,不是造字的方法,于是就有了“四书”的说法。还有“三书”的说法,即象形、象意、形声。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以下简称“教材”)讲述“汉字的构造”,就采用“四书”的观点,对两种用字的方法“转注”和“假借”,也作了简明的介绍。  相似文献   

12.
六书简论     
“六书”这个名称,始见于《周礼·保氏》,而“六书”的细目,则始见于刘歆《七略》。由此可知,用“六书”分析汉字,是从汉代古文家开端的。  相似文献   

13.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详细地阐述了他对汉字形音义相互关系的理论 ,特别是汉字语义学的理论。首先他对文字的性质和文字的形、音、义的关系作了确切而明晰的说明。其次 ,“六书”理论是理解汉字形音义关系和汉字这一书写符号的体系的关键。他关于“六书”的阐述是其汉字语义学的核心  相似文献   

14.
《周礼·地官·保氏》始见六书之名。班固著《汉书》,郑众注《周礼》,许慎撰《说文解字》,各自给六书定出名称,许慎还给六书下了定义,举了例字。此后,研究六书的便多了起来,尤其转注、假借二书,更是异说蜂起,其中又以转注为最甚。据高亨先生择要统计,解释转注的竟达十八家之多(《文字形义学概论》)。这些学说,或出于对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以及“考、老”两个例字的不同理解,或由于对《说文》研究的角度和着  相似文献   

15.
《说文解字》是研究汉字字形字义的一部著作,通过运用认知语言学中象似性的有关知识,对《说文解字》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了解当时人们的认知规律以及时代特征,还可以窥探到汉字背后所反映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东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地分析字形、解释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的一部巨著。其中《说文·叙》内容精辟独到,阐述了周代以前文字的大体源流,介绍了文字发展的脉络和自身的特点,总结了汉字的造字规律,记述了西汉文字的概况及其研究,指出了东汉时解说文字的混乱想象,最后作者说明了成书的态度,意义和体例。《说文·叙》全面深刻地揭示了许慎的语言文字观。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中国古代所谓“六书”造字法理论提出新的解释.“六书”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但“六书”何指,后人难以探寻.“造字”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六书”理论最早系统地提出是汉代许慎,本文根据许慎的文字学理论认为许慎所提出的“六书”是解释字义的“字例之条”,又根据古籍的语言材料论证“造”与“艁”是重文,都有排列聚合义,解读了班固“造字之本”的本意,得到唐人颜师古的佐证,从而证明了所谓“六书造字法”是后人对汉儒的误解.  相似文献   

18.
东汉郑众、郑玄认为“六书”是指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这六种文字分类.其中象形、会意侧重关注字形,转注、处事侧重关注字义,而假借、谐声则关注字音,形、义、音三者正是文献用字(词)的三要素.郑众、郑玄的“六书”观丰富了我们对东汉学者关于“六书”的认识,证明当时学者对“六书”的认识具有一致性,但也存在差异.郑众、郑玄的“六书”观在汉字学史上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自许慎《说解字》问世,《说》的研究层出不穷,《说》学成为一种专门学问。后世学在肯定《说》功绩的同时,也对《说》内容提出了很多质疑,在“六书”理论方面聚讼尤多,如转注、假借的界定,“六书”的次第问题,多形多声问题,亦声问题等,这些问题如果从“六书”的分类标准是造字方法这个观点分析,很难做出合理的解释。本从“六书”理论的起源,许慎对“六书”概念的公释,《说解字》的写作目的和体例三个角度,论证了“六书”的性质和分类标准是字形与字义的联系方式,并利用这个结论,解释了“六书”理论方面有争议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张行孚的《说文发疑》(六卷),功力颇深,涉猎颇广,从六书到字形、字义,均有独到的见解.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关于小篆与古文、篇文的关系;二、关于《说文》与经典字形及字义的不同;三、关于假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