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由于典故通常意义隐讳又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在翻译中必须谨慎处理。怎样传达其隐讳的含义,同时又尽量保留其文化韵味一直是典故翻译中的两难境地。本文通过介绍关联理论及其主要观点,指出关联理论对翻译活动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把它应用于典故翻译时,其动态的语境观和关联原则可以指引译者走出典故翻译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国内的私人进口汽车的拥有量与日俱增,汽车商标的译名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利用功能翻译理论,来探讨功能翻译理论的原则在国外汽车商标的翻译当中的实际运用。功能翻译论主张任何的翻译活动是为实现一定的社会功能而进行的。为使商标译名达到传达信息、促进消费的目的,译者在翻译时应灵活运用音译、重译、音译结合译几种译法,创造出雅俗共赏、家喻户晓的译名,为日后汽车商标的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3.
日本动漫“ドラえもん”的五种中文译名分别体现了归化和异化以及分译、音译、编译、音译意译结合的翻译策略。结合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对“ドラえもん”中文译名的由来及译名传播效能进行探讨,提出无论采取何种策略,都应该既忠实于它的信息价值和文化价值,又要注重它的关学价值和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4.
好的品牌名称是打开顾客心灵之门的一把钥匙,国外化妆品要在中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译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化妆品的主要功能是美容,消费群体又以女性为主,因此,品牌译名必须具有美感,符合女性的审美心理。鉴于此,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翻译原则也可以作为翻译化妆品品牌的重要标准,对于化妆品品牌名称的翻译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康德译名的商榷》一文中贺麟提出了自己的翻译原则和主张,他认为翻译的目的在于“华化西学”。针对当时术语翻译的实际情况,他提出了术语翻译中切实可行的四项原则,并以“先天”译名来例证了他的术语翻译思想。他早年的翻译思想对当今的学术译名的翻译仍然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6.
商标零翻译作为一种兼顾商标译名内涵与外延的翻译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商标翻译领域。由于商标译名在市场中的唯一性,必须选择能在各角度下全面演绎商标源语涵义的译名。以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为指导,从商标译名继承其源语的音节属性、构词属性和意境入手,在分析大量案例的基础上建立商标零翻译译名综合评价标准,用以评判译名达到商标翻译交际目的的程度,为辅助译者有效地进行商标零翻译打下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陈独秀既是政治领袖也是文人学者。作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翻译家,他不仅从事过翻译实践和翻译组织活动,也进行过翻译研究活动,形成了“翻译为政治和革命服务”的翻译思想,在翻译的态度、“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直译”与“意译”的辩证关系、译文的可读性要求和译名的统一性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对中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张梦雅 《海外英语》2011,(2):152-153,157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商标作为外国企业和产品的形象代表,其译名能否在保留本土文化的基础上有效迎合中国消费者的心理对商品销售的成功与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零翻译作为一种采用源语语言符号的逆向翻译策略,能最大限度的保留原作精髓。以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为指导,从翻译的需求和目的出发,探索商标翻译中零翻译方法的使用策略及译名质量评价方法,并辅助译者翻译出既可传递商品神韵又能兼顾消费者文化习惯的译名。  相似文献   

9.
乐萍 《考试周刊》2010,(29):43-44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转换的过程,更是一个文化传递的过程。本文具体阐述了功能对等理论在英汉跨文化翻译中的应用,从语言的功能与意义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过程中如何寻求功能对等。同时通过分析各种英汉互译的实例及汉英典故的翻译来证明功能对等论应用于跨文化翻译是非常有效的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考察了艾略特《荒原》七个中译本中的宗族典故翻译,发现七个译本中的宗教典故翻译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望文生译”、混译和不译的问题,导致“文化传真”的失败和“读者接受”的困难;探究了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译者的翻译态度和方法,讨论了文学作品中宗教典故翻译的一般性原则与策略。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化的积聚蔓延,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也在日苴加快。但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却借机大肆推行文化扩张政策。一些西方学者也纷纷抛出“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无国界论”等论调为其辩护。这种文化霸权现象引起了落后国家与弱小民族的不安与警惕。他们积极伸张本民族的文化。抵制文化霸权。  相似文献   

12.
文化意象是诗人常用的情感载体,诗词翻译应尽可能准确、完整地重构原作中的文化意象,传递其蕴涵的文化内涵。译者对原诗文化意象语义的识解直接关乎译文质量的好坏。论述从认知语言学识解理论的四个主要维度对汉诗文化意象及其翻译进行探讨,研究译者对诗中文化意象的识解操作及其对运用目标语进行文化意象重构的影响,从而为准确处理文化意象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翻译中文化意象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使人们对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文既要优美流畅,更要尽可能完整、准确地传达原作特有的文化意象。文化意象的传递是文化传递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在翻译中忽视了文化意象的意义与传递,就会影响原作整体内容的传达,甚至影响对原作意境、人物形象的把握。本文将分析和探讨文化意象的表现形式与错位, 并从接受理论的角度研究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张岱年先生诞辰100周年。张先生对文化问题一直十分关注。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化论争中,他既反对东方文化优越论,又反对全盘西化论,提出了文化综合创造论。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文化讨论中,他进一步论述了在综合古今中西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造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思想,阐发了文化综合创新论。综合创新论在当代中国文化理论的建构和文化方向的选择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影响。文章研究了文化综合创新论的提出与发展;文化综合创新论的贡献与面临的问题,实现文化综合创新的条件与前景。  相似文献   

15.
哈贝马斯从社会批判理论的观点阐述了语言或符号的互动,提出了“理想的言语情境”这一概念,他的交往理论的核心概念是话语、交往扣文化规范。本文以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为逻辑起点,着力分析大众化的短信息文化扣其后现代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在英汉交际中,相关的语言和文化因素作为信息不断出现在大脑中,以模式最终成为图式储存在大脑的长久记忆之中,形成语用规约。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因为不同的本土文化图式而遵循不同的语用规约,在交际中激活的本土文化图式可能有悖于异国文化,相互冲突就会使语言使用在特定的语境里显得不得体,造成语用失误。从图式理论的角度出发,英汉交际中的社交语用失误可分为言语行为方式、面子、礼貌、顺应、隐含意义、语类、语境等类型。洞察英汉认知图式的巨大差异,有助于减少、避免语用失误的产生,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诠释文化传承性进化规律的语言模因论为理论指导,用实例说明语码转换是为了顺应文化语境、重述文化内涵以及对社会文化价值观进行评论。结论认为,语言模因论为语码转换研究提供全新的视角,对我们研究多语接触下多语人如何选择和使用语言/语言变体以及所选择的语言/语言变体如何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等都能做出全新的、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带有强烈解构色彩的文化批评理论,后殖民主义以一种边缘的目光,对西方霸权话语进行批判,意在实现异质文化间的平等对话。本文通过对后殖民主义进行解构并运用这一理论来分析现在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现代转换”为形式的课程导入模式,以便在后殖民主义文化背景下对我国的翻译教学的导入模式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9.
近几十年来,西方翻译理论空前繁荣,翻译思想异常活跃,各类著述极为丰富。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开展译学研究:语言学视角、文艺学视角、文化学视角和功能主义视角等等。本文将主要讨论德国功能派和译学研究的交际途径,即Reiss文本类型和语言功能,Holz-Manttari翻译行为理论,Vermeer功能目的理论以及Nord的更为详尽的文本分析模型等理论的出现及其发展。  相似文献   

20.
著名翻译学家尤金·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理论对中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影响深远。文章以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为切入点,发掘务达动态翻译理论的实质和精髓,认识其理论在文化视角方面的局限性;提出译者在翻译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地运用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实现思维模式的“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