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娴 《学苑教育》2023,(31):73-75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内容包括:“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从原先的十个关键词增加到了十一个,而“量感”第一次作为一个新增的关键词出现在小学阶段,引起数学教师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量感的作用与策略两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22年版”)新增加了一个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表现“量感”。为什么要增加这一内容?量感究竟指什么?日常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量感?本文将就以上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增加了量感这一概念,将其归于核心素养之“数学的眼光”的范畴。“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主题内容是培养小学生量感的重要载体,教师应立足教学主题的一致性与整体性,关注学生量感的阶段性表现与进阶性发展,解读教材,设定目标,实施教学。  相似文献   

4.
量感作为小学阶段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之一,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唯一新增的核心概念。“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学主题是促进学生量感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模块,文章以苏教版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一课为例,立足两个视角,阐述三条教学路径。  相似文献   

5.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明确提出“三会”核心素养,在小学阶段共有11个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下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2022年版课标明确地提出了数感、量感等11个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及其内涵,但在相应课程“内容要求”“学业要求”以及“学业质量”部分并没有具体描述出它们在不同学段的具体标准,只是以“初步的”“进一步的”“简单的”等程度副词来区分不同学段的要求,显然按照这样的要求,核心素养很难在教材编写以及日常教学中落实。  相似文献   

6.
顾晓东 《江西教育》2022,(31):40-44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一简称“新课标”)中新增了一个核心概念——量感,并在课程目标和内容中明确了量感培养的总体要一求和相关内容。小学阶段是量感形成和发展的关一键阶段,教师应认真研读“新课标”,充分理解量感的价值和意义,把握小学阶段量感培养的要求,探一索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发展学生量感。一、量感内涵思辨(一)量感的内涵“新课标”指出,量感是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一及其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  相似文献   

7.
陈婷 《理科爱好者》2023,(1):215-217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了“量感”这一核心素养内容,再次丰富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数感和量感作为数学核心素养最为直观的两大因素,决定了小学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综合质量。以往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关注学生数感的培养,对于量感等内容的关注度不高。新课程标准要求将量感的培养融入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进一步提升了量感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陈素慧 《天津教育》2023,(27):101-103
<正>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提出了更加详细的论述,其中重点表现在“量感”这一内容上。量感指的是什么?培养小学生的量感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要增加这一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量感?本文就以上问题结合教学实践,从量感的概述、量感培养的原因、量感培养的措施三个方面展开探究。一、量感概述(一)量感的概念量感是学生在感知物体的长度、大小、  相似文献   

9.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22年版”)确立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提出数学课程要对其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三会”,每个方面有其具体表现[1]。核心素养“超越了简单的知识记忆和技能训练,指向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2],如何落实并评估素养目标是否达成是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0.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量感”是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一。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的教学中,沿“使用工具重视操作体验,建立1克的质量标准;少用工具重视思维体验,建立更多的质量标准;不用工具重视直觉体验,内化更多的质量标准”的路径进行教学实践。结果表明,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量感直觉,助力其量感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张苾菁 《中国教师》2023,(5):109-111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课程实施”板块中建议“制订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具体有三大要求:一是教学目标要体现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二是要处理好核心素养与“四基”“四能”的关系,三是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体现整体性和阶段性。这三点是引导教师科学制订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把“三会”作为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指导思想,体现了“一般性、严谨性、广泛性”三个数学基本特征。以数学核心素养为义务教育数学教育的基本导向,体现了数学学科育人的价值取向。在数学课程实施中,如何将“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贯彻落实到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本文从“素养意识”“结构化意识”“跨学科意识”“教学评一致意识”四个方面,提升育人意识,发展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3.
<正>“量感”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22年版”)在小学阶段“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中的关键词,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相比,也是唯一增加的一个关键词。我们思考:量感的内涵是什么?“课标2011年版”中已经有发展学生“数感”的要求,“课标2022年版”中为何还要专门将发展“量感”作为核心素养的表现?量感与数感之间到底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发展学生的量感需要通过怎样的教学方式?设计怎样的数学活动?以下就这些问题,结合实践作一些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正>一、图形与几何领域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课程目标强调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小学阶段,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图形与几何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所对应的核心素养比较侧重于空间观念、量感、几何直观和推理意识。  相似文献   

15.
陈云 《福建教育》2023,(45):52-55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数感和量感分开表述,引发教师的关注与讨论。虽然数感和量感在内涵意义和主要表现上有所区分,但“数”和“量”的难以分割使得量感和数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基于二者关系探寻量感的培养路径,有助于教师对症下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课前思考】《填数游戏》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好玩的内容,主要教学目标是学生在经历填数游戏的活动中初步提高分析推理能力,在探索、尝试、交流等活动中,体会填数游戏的乐趣。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关注课程标准、学生数学学习心理这两个方面:一、关注课程标准把牢教学“定盘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提到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之一是要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推理意识是小学阶段数学思维的主要表现,是初中形成推理能力的经验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关注学生推理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了一个核心素养——“量感”,学生量感的形成主要依托于“测量”和“常见的量”的教学。在小学阶段,“度量单位”的教学是培养学生“量感”的重要途径。度量单位虽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但小学生对像“公顷”“平方千米”“吨”等这样的大单位比较陌生。如何更好地开展教学,帮助学生建立量感、发展量感、应用量感、从而真正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些大单位呢?为改变目前大单位量感教学“缺乏深度、缺少体验、缺乏体系”的现状,我们提出基于KUD(Know,Understand,Do)模式的多角度量感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8.
于飞 《辽宁教育》2023,(1):13-16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提出要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并指出:“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要整体分析数学内容本质和学生认知规律,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分析主题—单元—课时的数学知识和核心素养主要表现,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并落实到教学活动各个环节,整体设计,分步实施,促进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整体理解与把握,逐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前测”是教学前为了准确把握学情,教师设计有针对性的评测题,对学生进行测试,然后根据测试数据,  相似文献   

19.
由“核心概念”至“核心素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究竟变化了什么?通过检索《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核心概念和核心素养相关内容,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对这两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进行定性与定量比较分析,以此揭示其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20.
<正>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学思践悟”的过程中,一线教师不约而同聚焦于“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以下简称“三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