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以这么说,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读懂课文必须靠自己亲历文本的全过程。叶澜教授曾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可见,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具有生命的灵性,是有情感有思想的,教师在阅读课堂上要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灵活生动地与文本对话,从中感悟、品味、想象、体验文本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达到与文本情感的共鸣,灵性的放飞。  相似文献   

2.
灵魂拯救的文学——论灵性文学小说集《新城路100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性文学是关于灵魂拯救的文学,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基督教文学概念的某些缺憾。灵性文学小说集《新城路100号》或在爱人如己中展现爱的意义价值,或在罪孽的忏悔中获得宽恕与平静,或在属灵的过程中摆脱精神的困境,呈现出一种至善至美的追求。灵性小说集的出版承续了中国小说创作与基督教文化关联的脉络,展现出当代作家对于现代人灵魂拯救的关注,拓展了当代社会人们对于宗教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大自然文学在俄罗斯是文学的一个支脉,对于儿童文学来说则是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离开“人与人”的主流文学,创作以“人与自然”为范畴的大自然文学,是苏联一些作家为摆脱政治意识形态是非的“以退为进”的不得已办法。大自然文学从文体上可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是实录性、知识性、科普性的作品;第二大类是大自然氛围浓郁的小说作品;第三大类是传递人类“绿色思想”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总体上看,“寻根文学”的研究可以分为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两个方面。外部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寻根文学”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研究,二是关于“寻根文学”与拉美、台湾、二十年代中国乡土文学的比较研究。“寻根文学”的内部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从道德伦理的角度研究“寻根文学”:二是从“寻根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来研究“寻根文学”;三是“寻根文学”的物质层面研究即艺术性研究;四是“寻根文学”的文化保守主义研究;五是“寻根文学”的现代性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文学艺术领域,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性.文学的话语蕴藉性质主要有三种特征:一、言约旨远,含蓄凝练;二、是模糊朦胧,含混多义;三、象征,暗示,意蕴深刻.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戏剧小说,不同体裁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都有话语蕴藉的属性,故而我们力求能理解文本中作者所创造出的话语蕴藉,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去体味文本语言中的“不尽之意”.  相似文献   

6.
王尚文先生在《体验:文学教育的必由之路》(《语文学习》2007年第l期)一文中指出,文学应该成为“人之为人的内在需要”,成为“人之为人的外在规范”,成为“自觉的必然的向往和追求”。这种需要和追求是人的行为动作的原动力,这其中“体验”就是必由之路。然而,当前文学教育的弊病在于重“情感”轻“体验”,缺失了多元解读的基础,颠倒了“情感”与“体验”的流程。那么,文学教育中的体验应该具有怎样的特征呢?  相似文献   

7.
文学中国的巴蜀地域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蜀在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关键地位,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生命持续发展,没有中断,跟巴蜀地区非常有关系。在巴蜀可以找到一个极佳的立足点和精神关注点,总览维系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生命的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冲突融合,总览中国历史上“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而且往往是“谁得巴蜀,谁得一统”的历史进程。巴渝歌舞汲取了民间营养,始终接上“地气”,又生长出《竹枝词》等分枝。现代中国文学研究要实现“三个回归”:“文学”回到“文学”;现代回到现代;中国回到中国。四川是现代中国文学的大省,出现了郭沫若、巴金、李劫人、沙汀、艾芜、林如稷、何其芳、周文、罗淑、陈翔鹤等一批重要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语言能力的基础上产生悟性,更要在悟性当中开发学生的灵性和想象力。因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对“人”的塑造和完善,语文教学必须使学生能敞开自己的心灵,使学生成为有灵性、有个性的人。在语文学习中,灵性表现在对语言、文章、文学的灵敏反应并具有新颖而深刻的理解,呈现出生机勃勃、能动的创新表现和精神状态,具有个性鲜明生动独特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9.
<正> 文学、音乐、舞蹈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而且一开始就是三位一体的。“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共同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文学和舞蹈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长期以来就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形象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调动读者的想象。由于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很强,几乎能将世界上的一切情景、事件、色彩、声音甚至气味、感觉、心理状态都能描绘出来使人感知,而且言辞表达的内容明晰确切,所以在文学作品中,有时只需要简明的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表达得清清楚楚。同时,文学语言能使人由感受体验迅速、直接地趋向认知思考,便于人们对现实进行理性的深入把握,因而文学就成为所有艺术形式中思想认识作用最强的一种,所以又说“文学是思想的艺术”。然而,正因为“文学是思想的艺术”,它所描绘的形象又必须借助  相似文献   

10.
周作人认为文学应该重新发现“人”,倡导“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并主张以“时代”审视古今中外之文学.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文学观的提出其意义重大:一是体现了“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热潮;二是对周作人日后创作有着指导意义,并推进了新文学的发展进程;三是促进中西文化交汇与撞击.同时,随着对“人的文学”观的日益重视,人们开始反思“为人生”与“为艺术”、借鉴与自我殖民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纯文学"与"杂文学"、"白话"与"欧化"、"国语"与"国文"几对关键词的细致阐述,解析朱自清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复杂性,将其与中国的"诗教"传统相勾连,分析其"现代文学"观念与"现代教育"观念的互动关系,勾勒中国现代文学从"国语的文学"到"文学的国语"的历史建构。  相似文献   

12.
《少年维特之烦恼》对20世纪中国作家有着明显的影响,而维特式“烦恼”或“忧怨”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更是感染了几代作家并成为一种忧郁型的创作症侯。在艺术审美层面上,维特式忧怨与中国文学的感伤传统在“现代性焦虑”中融结,体现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创作形态中便是感伤和哀怨。其次,20世纪中国忧怨类作品的基本表达方式是“舒郁”——心理倾诉和“解愠”——主观抒发。正是在东方化语境中,20世纪中国文学的忧怨类创作既有西方色调,也有本身的生成特性。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之初的电影改编与伤痕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之初,文学和电影开始复苏。伤痕文学的兴起,直接引领了电影理论的大讨论和电影实践。改编自伤痕文学的电影,在文学价值、社会价值、政治价值各方面受到伤痕文学的影响。作为一种接受方式的电影改编,从弘扬人道主义和淡化反思精神两方面对文学做了当下的"重读"。  相似文献   

14.
择要介绍了杜甫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实践,描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与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概括归纳了杜甫的主要创作成就和经验,分析了目前各种媒体语言文字信息质量存在的问题以及写作者在写作态度和表现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联系实际陈述了杜甫的创作实践和写作态度在当今所具有的指导意义,论述了当今时代写作者应该具有的素质和禀赋,对应该如何向杜甫学习以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的问题作出了简要回答。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中国先锋文学在当时文化语境中的初衷,是反对"文艺载道"等要求和标准。先锋派所体现出来的核心艺术精神应该是反抗和否定,而文学史对于"先锋"文学的界定则比较混乱。汪曾祺被"先锋"作家们尊为"源头",但二者之间的归宿又迥然不同。广义的"先锋文学"被认为是有地域性和时间性的,当代文学史上的"先锋文学"是针对当时的中国经验而言的,而汪曾祺的小说不存在过时的问题,它们在产生的当时就产生了文学史的意义。而随着时光推移,它们依然独特,并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汪曾祺和受他启发的"先锋"作家们有着真正的区别,这些区别有助于人们重新认识中国的"先锋文学"。  相似文献   

16.
文学的阶级性原则、人民性原则和文学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原则 ,是瞿秋白文学思想的三个最重要的理论支点。只有到了瞿秋白时代 ,中国的革命文艺理论才基本上具备了自己的概念系统、学说体系和相应的思想深度 ,才真正成为一种有着强大生命力的理论话语。瞿秋白为中国革命文学理论的形成做了奠基性的工作 ,他的文学思想也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最终形成做了必要的探索和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7.
魏晋玄学带来了魏晋士人个体的觉醒,而"人的觉醒"直接影响到当时的文学创作和文学观念的变革与更新,直接促成了文学自觉局面的形成,为文学独立自主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以魏晋文学杰出代表作家嵇康的创作为例分析魏晋玄学大潮中的文学自觉现象——主体意识的高扬、重视情感的抒发、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8.
“北极村”是迟子建文学创作的生命原点,以其为中心的叙事与方法构成了其独特的文学风格,也使迟子建在“各领风骚三五年”的当代文坛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奠定了其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文坛的地位。正是迟子建坚持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给全球化时代焦躁疲惫的心灵创造了一个“精神的家园”——北极村。执着甚至执拗地坚守。她把许许多多文学的根系深深植于中国文化的厚土,使她笔下的人物不再是一时一地之人,也使她创造的文学走出一个民族,走入“人类”文学的殿堂。  相似文献   

19.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消费文化的掣肘下,中国文学创作中的"风景描写"已开始大面积消失。通过对西方人所经历过的文学描写经验来和中国当下文学创作中的文学描写进行比较,找出其中正确的文学描写价值观,可以为当下中国文学创作中"风景描写"的缺失指出一条可行的解决路径:首先从"风景描写"的文化背景入手,阐释其为何消逝的成因,从而证明"风景描写"是民族文化记忆和文学本土经验中不可或缺的审美元素。其二,从对"风景"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沿革与概念论域的界定中,得出"风景描写"不能忽略它在民族文化记忆中的抵抗物质压迫的人文元素之观点。其三,无论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都不应离开对"风景描写"的惠顾。其四,对"风景描写"在中国文学的地理分布及其地域特征进行了大致的梳理。最后,对"风景描写"的价值选择与前景展望作出判断:"风景"不仅是农业文明社会文学对自然和原始的亲近,同时也是现代和后现代社会人对自然和原始的一种本能的怀想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食指的诗歌创作在"文革"时期是一个独特文学现象。他的诗歌在内容上从"大我"回归"小我";在诗歌形式上创造了"窗户美",在语言上形成了"色彩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