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政治远见和励精图治的皇帝。他非常重视人才 ,实行开明的人才政策 ,并制定和实行选贤任能的原则 ,为实现“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唐太宗选贤任能的思想和原则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积极、进步的作用 ,在当前也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历史经验表明,选贤任能、广聚英才,重在做到"三有"。求才有心聚纳人才,首先需要尊重其独立性和创造性,具有真诚的求才之心。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真诚求才,方得到"旷世奇才"诸葛亮,继而"三分天下有其  相似文献   

3.
综观古今,唐朝在中国历史上影响颇大,唐太宗在其统治时期使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这与他的用人思想是分不开的.唐太宗积极倡导和推行进步的人才观.从重视人才、选拔人才到运用人才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魏征谏文说理艺术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提及历史上的谏官,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魏征.魏征在其一生当中前后共进谏二百余事,为唐太宗的"贞观之治"立下了汗马功劳,自己也因此而青史流芳.魏征的说理确有其独到之处,所以能够打动唐太宗,说服唐太宗,使唐太宗心悦诚服地接受自己的谏言.  相似文献   

5.
一提及历史上的谏官,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魏征.魏征在其一生当中前后共进谏二百余事,为唐太宗的"贞观之治"立下了汗马功劳,自己也因此而青史流芳.魏征的说理确有其独到之处,所以能够打动唐太宗,说服唐太宗,使唐太宗心悦诚服地接受自己的谏言.  相似文献   

6.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撰写的一部政论性的史书,全面、系统地介绍和总结了唐太宗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唐太宗在位期间,继承了自汉以来"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治国思想,确立了以德为主的治国方针,使贞观年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  相似文献   

7.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阶段,曾经出现了"贞观之治"这样历史上典型的社会和谐时期。这与以李世民为代表的统治者实行正确的执政国策具有密切关系。《贞观政要》是唐太宗实施贞观之治的历史记录,其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富国强民、经邦济世的政治智慧。对当今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封建历史上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一个卓越的人才专家.他广开才路、慧眼识人、知人善用、以致麾下人才济济.唐太宗率领这批文武能臣,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贞观之治”的形成,是唐代君臣群英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唐太宗的卓越人才观及其成功的用人政策,无疑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贞观之治"之所以能如此辉煌而为后人所称颂,与唐太宗不遗余力的实行老子"清净无为"、"以民为本"、"修身治国"的治国方略关联重大。  相似文献   

10.
魏征是镜     
臣子规劝或批评君主叫做"谏",君主接受规劝或批评叫作纳谏.我国历史上最善于纳谏的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魏征是中国古代著名政治家,唐朝著名的谏臣,前后陈谏二百多件,大多被唐太宗采纳,被唐太宗誉为"明得失"的镜子,同学们,想知道魏征是怎样敢于积极进谏的吗?……  相似文献   

11.
《围城》通过方鸿渐的漂泊,借助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空间转移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及中国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多侧面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各种弊端作了无情揭露和嘲讽,使方鸿渐们在不同的世情背景下,呈现出既复杂又真实的人性、人情和人生。  相似文献   

12.
苏华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4):56-56,68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而实践也是同样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自由、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自由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自由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虽然有效教学反思已倡导多时,但并不能无条件地接受它,要在对它本身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指导自己的教学。因此,对其概念的梳理和思考是必需的。本文认为有效教学反思是有着多方面涵义的实实在在的概念,其"有效"所言传的是一种"发展"和"进步"的意义,体现了对一种理想状态的追求。具体来说,有效教学反思体现为一种教学反思形态、思维形式、理想和境界以及多指向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4.
“时代”、“地区”和“民族”性类目常常并列列出,归类时可以从有关相近相邻类目的内容划分中找出划分标准;分析主表中注释隐含的划分标准;分析类目包含的主要内容成分判断或参考一些相关类目规定的划分标准,来寻找到合理的归类方法。  相似文献   

15.
《颜氏家训·音辞》中"败"、"好"、"恶"三个字的语音在汉语史中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其词性、语义也有着相应的变化。经过考察,可以发现"败"、"好"、"恶"语音声、韵、调的发展和更替具有规律性;词性、词义的演变和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上古到中古和从中古到现代,语音演变趋势呈现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千谒文是我国古代一种应用文体,从应用文的实用效果来看,这种文体的真正成熟应在宋代。本文通过三苏的干谒文,兼与唐代干谒文的比较,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三苏干谒文的成功之处,即构思纡徐婉曲,曲折往复;自我展示,恰如其分;言辞得体、不卑不亢。  相似文献   

17.
论“硬新闻”的“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硬新闻”写“软”,成为白热化的新闻竞争中非常重要的新闻业务问题。软化硬新闻,要把理论认识和新闻实践统一到党性与群众性相一致上来,找准党的要求与群众需求的结合点,关键在于确立一个新而巧的新闻主题。硬新闻软化到位的标志,是广大读受看报道。  相似文献   

18.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9.
钟嵘《诗品》中的"滋味"说体现了其诗歌审美理论,在古代诗论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滋味"说吸收了前人"味"论的文艺思想成果,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五言为体、抒情写景的详切充分、追求"自然英旨"、"风力"与"丹采"的具备等方面,它对后世诗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古代的诗歌创作和批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由沃尔夫冈·彼得森执导的电影《特洛伊》取材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它以直观的音像形式重现了古希腊的一场战争,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商业因素.影片在故事的基本情节、人物的塑造及文化的内涵上,对原作既遵从、又疏离,使得作品从一部反映部落英雄战争的史诗,转向更为深邃的人性拷问,更契合现代人的审美趋向;但如果仅凭影片去理解史诗,则会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